趙霞飛 趙拓宇 張聞林 袁 倩
1.成都理工大學能源學院 2.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 3.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2006年10—12 月,成都理工大學能源學院承擔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的任務,研究川中北部地區(qū)(儀隴—平昌區(qū))中、下侏羅統(tǒng)主要目的層的沉積相。在野外露頭觀測、巖心描述和測井資料研究基礎上,首次在儀隴—平昌地區(qū)進行了中侏羅統(tǒng)下沙溪廟組、涼高山組和下侏羅統(tǒng)大安寨段的層序地層劃分和地震地層學研究。首次參照現(xiàn)代滇東三個湖泊現(xiàn)代淡水瓣腮類的生活習性,分析侏羅紀瓣腮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確定四川盆地J1-2湖泊為具有出水口的開放型淡水湖。對研究區(qū)J1-2的河流和三角洲相,依據(jù)實證劃分了多種微相。首次做出中下侏羅統(tǒng)三個主要目的層的地震相圖,并轉(zhuǎn)換為沉積相圖。首次發(fā)現(xiàn)大安寨段介殼灘斷層引起的溝槽分割成許多獨立單元。各單元寬度數(shù)千米至數(shù)十千米。發(fā)現(xiàn)涼高山期位于研究區(qū)東部的一個大三角洲,包括三角洲平原、河口沙壩與前積斜坡。首次圈定研究區(qū)沙溪廟早期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系統(tǒng)。這些新認識不但可供勘探部門參考,對于認識四川盆地侏羅系也有所幫助。
表1列出了川中北部地區(qū)侏羅系層序地層劃分。多年勘探實踐證明,川中北部勘探的主要目的層為大安寨段、涼山高組和下沙溪廟組。
表1 川中北部地區(qū)侏羅系主要目的層層序劃分表
四川盆地內(nèi)大安寨段厚80~110 m,在平面上厚度變化平緩。主要為黑色泥、頁巖和瓣腮類介殼灰?guī)r。較厚帶在盆地東北部,沉積中心在Y1井處最厚,為139 m,向西向南變薄為50~60 m(圖1)。在PC1井巖心中,馬鞍山段頂部,發(fā)現(xiàn)成土作用生成的鈣質(zhì)結(jié)核薄層,標志著沉積間斷。此外,大安寨介屑灰?guī)r之上,有數(shù)十米厚的雜色泥巖夾粉砂巖,普遍含鈣質(zhì)結(jié)核,是成熟古土壤的特征,應劃入大安寨段。
圖1 四川盆地侏羅系自流井組大安寨段等厚圖(鄒紹春、熊興元[1],1985)
為灰黑色泥、頁巖和粉、細粒石英砂巖,盆地西部有較多紫紅色泥巖。盆地內(nèi)部厚60~310 m。最厚在盆地東部;沉降中心在達州、萬州、墊江三角區(qū),向西和西南顯著變?。▓D2)。
圖2 四川盆地侏羅系涼高山組等厚圖(鄒紹春、熊興元[1],1985)
下沙溪廟組(J2s1)為砂巖與泥巖等厚互層。研究區(qū)井下厚度一般在350~450 m之間,最厚530 m(J63井)。砂質(zhì)巖略少于泥質(zhì)巖,砂泥比為1∶1.3~1∶1.5,本組頂部為黑色“葉肢介”頁巖,厚1~4 m。
下沙溪廟組砂巖成熟度較低,為長石石英砂巖、巖屑石英砂巖等。砂巖、粉砂巖常含一定量的泥質(zhì),提示沉積時能量不高。泥巖則多為紫、棕色,色調(diào)由下向上加重。
經(jīng)露頭巖心和井剖面研究,J1-2沉積可劃分為如下的相(體系)和亞相:
1)河流相
2)三角洲相
3)湖相
①湖灘帶:濱灘、濱線、沿岸平原與沼澤
②臨濱帶:濱面、沿岸沙壩等
③開闊湖:淺湖、半深湖與深湖
河流相有“千佛崖砂巖”、“皇澤寺砂巖”等,皆在鄰區(qū)廣元一帶,此處從略。本區(qū)井下主要是三角洲相和湖相。
2.1.1 三角洲平原亞相(圖3a)
圖3 川中北部地區(qū)J1-2典型三角洲相巖心剖面圖
圖3a底部由泥質(zhì)粉砂巖向上變?yōu)榉凵皫r薄層,后者具波痕交錯紋層,示單向流成因。再向上為質(zhì)純的灰綠色泥巖。中上部主要是淺灰細砂巖夾粉砂與泥質(zhì)粉砂巖薄層,細砂巖可見板狀交錯層理(Sp),常含薄泥夾層。剖面頂部含鈣質(zhì)結(jié)核,提示暴露環(huán)境和古土壤化。測井曲線顯示向上變細,起碼是由4次沉積事件堆積的,屬三角洲平原環(huán)境中的小分流河道成因。
圖3b為X9井第4~6次取心的剖面,屬涼高山組上段。中下部為厚約14 m的細砂巖,遍布大型板狀交錯層理,提示是沙壟和沙丘在常年性水道中形成的(頂部才有塊狀層理、水平層理相),可能屬砂質(zhì)辮狀河成因,為大分流河道相。
2.1.2 三角洲前緣亞相
圖3c為X9井第1、2次取心,涼高山組上段。在深度1 813 m上下有一個約1 m厚的細砂巖,顯示反韻律,具Sp構(gòu)造,為一沙壩。往上至1 802 m處,為泥質(zhì)粉砂巖與深色泥頁巖互層,間夾薄的粉砂巖、細砂巖,示三角洲外前緣環(huán)境。下部見透鏡狀層理及浪成構(gòu)造,指示三角洲前緣波浪帶。細砂巖、粉砂巖為小的水下分流河道或決口河道產(chǎn)物。剖面上部的一個反韻律層顯然為河口沙壩相,但純砂層不厚(2.5 m)。
圖3d為Xi56井3~5次取心。底部灰綠、雜色泥巖為浪基面以上淺水湖沉積。以上至1 718 m處的河口沙壩相,純砂厚2.2 m、3.0 m,與圖3c上部的三角洲是相似的。河口壩相之上(1 718~1 710 m)為遠沙壩,只有薄的粉砂巖(0.4 m、0.9 m)。1 710 m附近有顯著的湖侵(洪泛),以上主要為深色泥頁巖,夾三組粉砂巖富炭屑和生物擾動,或含豐富介殼,往往有塑性變形構(gòu)造和包卷層理。這三個粉砂巖中部具浪成構(gòu)造,所以屬于浪控三角洲成因。
湖泊沉積的研究,從20世紀后半葉以來已取得顯著進步。主要依據(jù)是瑞士、東非、美國和澳大利亞一些湖泊沉積的實例,Talbot & Allen(1996)曾作了有關(guān)的總結(jié)[2]。但可看出,他們的論述對四川盆地侏羅系介殼灰?guī)r的觀點,有所啟示但不十分貼切。例如,報道的湖生軟體動物主要是腹足類,而不同于四川盆地侏羅系古生物化石。
四川盆地侏羅系一個顯著特點是常見介殼灰?guī)r層,以下侏羅統(tǒng)大安寨段和東岳廟段為代表。介殼及其碎屑來自瓣腮類,其次有少量介形類、魚鱗和輪藻。為了解侏羅系瓣腮類的生態(tài)習性,參考了位置接近的現(xiàn)代云南東部三湖,而不是國外實例。
2.2.1 中科院對云南三湖泊現(xiàn)代瓣腮類生態(tài)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蘭州地質(zhì)研究所、南京地質(zhì)古生物研究所和地球化學研究所于1989年發(fā)表了《云南斷陷湖泊環(huán)境與沉積》專著[3],對滇池、洱海和撫仙湖現(xiàn)代瓣腮動物的生態(tài),作了較深入研究,對于了解四川盆地侏羅系介殼灰?guī)r是很好的參照。
淡水軟體動物的生態(tài)分布與水深、底質(zhì)及水生植物的生長狀況有關(guān),其中有些種與水草分布有較密切的關(guān)系。因為瓣腮類是依靠藻類為生,而后者則附生于水生植物上。湖水的深度和底質(zhì)特性往往是制約水草生長的因素,從而影響著瓣腮類的分布。
云南三個湖中的瓣腮類共有26種,其中滇池26種,洱海8種,撫仙湖有2種。滇池和洱海共有的種為園背角無齒蚌、橢圓背角無齒蚌和芬氏籃蜆3種;三湖共有的僅河籃蜆1種。
①滇池瓣腮類的生態(tài)分布(圖4)
圖4 滇池瓣腮類的生態(tài)分布圖
北端草海中水生植物生長茂盛,主要為沉水植物(狐尾藻和苦草),底質(zhì)多為草渣,適于無齒蚌生活,是幾種無齒蚌的主要分布區(qū),向南擴展到灰灣。海埂南面水深1.3~2.5 m間有籃蜆及無齒蚌分布;西北岸的龍王廟至富善村一帶,水深2.5~3.5 m間亦有這兩個種的分布。西岸觀音山—白魚口地段,自湖濱至水深3.5 m處,發(fā)現(xiàn)有豐富的瓣腮類,有珠蚌、無齒蚌及籃蜆等;這一帶湖岸上可見晚第四紀的籃蜆介殼層,為向岸湖浪形成的貝殼堤。在滇池西南部??诘囟?.0~3.0 m水深處,古城北至昆陽灣一帶水深1.0~3.3 m處,采到珠蚌和無齒蚌。滇池東岸大小河流入湖形成三角洲,在水深2.0~3.5 m間發(fā)現(xiàn)珠蚌、無齒蚌及籃蜆。
可見,滇池瓣腮類的分布,西岸多于東岸。此外,??诤屠リ枮乘葚S茂,適于無齒蚌的生活。
②洱海瓣腮類的生態(tài)分布(圖5)
圖5 洱海瓣腮類分布圖
洱海的水草自岸邊至9 m深處均有,但在6 m水深處最盛。無齒蚌的分布與這種情況吻合。礫石和粗砂湖底一般不長水草,故沒有無齒蚌生存。無齒蚌一般生活在水流較緩或靜水水體中,底部為泥質(zhì)或泥砂質(zhì),且生長在水草的環(huán)境中。
洱海內(nèi)籃蜆分布的范圍較蚌類廣,自6 m至10 m水深,底質(zhì)為黏土,砂質(zhì)黏土或細砂,有或無水草的地段均可生活。
由此可見浪基面以下不一定是缺氧帶,在水的透明度允許條件下,沉水植物通過適當光合作用可供氧以資軟體類的生長,一般在泥質(zhì)的底質(zhì)區(qū)。瓣腮類的科屬也有重要影響?;@蜆借助自己特有覓食功能,可生活在無水草的沙底質(zhì)上。
③撫仙湖為斷陷作用形成的深湖,最大水深超過150 m,其瓣腮類,僅有無齒蚌(Anodonta SP),和河籃蜆兩種,前者分布于??诤拥膬蓚?cè),后者除河口地區(qū)外,也見于湖北端、南端淺水泥質(zhì)湖岸的地段。
總的來看,滇池與洱海的瓣腮動物群的組合面貌的共同特點是均以無齒蚌和籃蜆為主,無齒蚌多棲息于水草豐富,水流較緩的淤泥湖底上,滇池無齒蚌水深下限為3 m左右,亦即沉水植物群落的下限,因湖水透明度較低,(滇池全湖處于浪基面之上),限制了沉水植物向湖心擴展。而洱海無齒蚌主要分布于西岸,因西岸有蒼山十八溪所形成三角洲沉水植物茂盛。洱海湖水的透明度大于滇池(湖底處于浪基面之下),沉水植物群落下限可向湖心擴展至6~8 m深處,在水深6 m處仍發(fā)現(xiàn)無齒蚌,籃蜆生活于水流較緩的湖灣、三角洲或河口,底質(zhì)多為砂質(zhì)泥底或泥質(zhì)粉砂底,其在滇池的水深下限為3 m,在洱??蛇_10 m。蛛蚌一般生活于沉水植物中,而在水較流動的河口較多。撫仙湖為深水湖,不適宜瓣腮類動物的生存,只發(fā)現(xiàn)無齒蚌一枚和少量蜆類,無其他種屬。
滇東三湖瓣腮類之依存于沉水植物,后者又取決于底質(zhì)、水深,原地分散介殼經(jīng)風浪而富集,等等;這些規(guī)律性認識對于我們分析川中介殼堆積是極有幫助的。
2.2.2 川中北部地區(qū)侏羅紀湖泊沉積
川中北部地區(qū)侏羅系總體屬于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三角洲相與湖環(huán)境關(guān)系密切,三角洲層序中的洪泛階段,皆為湖沉積,有的層段,如大安寨段、東岳廟段則皆為湖泊產(chǎn)物,且富含介殼灰?guī)r。所以以下分開敘述,但兩者之間存在橫向相變關(guān)系。
①碎屑湖泊沉積
圖6中1 690~1 680 m為開闊湖到沿岸沙壩,后者的浪成構(gòu)造、透鏡狀—脈狀層理,表明湖浪對三角洲砂的改造。1 680 m以上5 m的深灰黑色泥頁巖,含介殼、魚鱗、小型瓣腮類,提示通氧邊緣湖的泥底質(zhì)。1 674 m上下的向上變粗韻律表示三角洲外前緣沉積。
圖6 川中北部地區(qū)J1-2湖泊沉積的典型巖心實例圖
②生物介殼湖泊沉積
以大安寨段、東岳廟段最著名,不過相鄰層段亦有之。
由此向上至剖面頂部為低電阻加積序列,為湖泥間夾薄的粉砂層,見浪成構(gòu)造、波痕交錯紋層、波狀層理等,主要為沿岸帶產(chǎn)物。深度1 662 m附近的鈣質(zhì)結(jié)核提示可能屬濱線附近的暴露過程。
從圖6b看出,一個顯著特征是自然伽馬曲線和深側(cè)向曲線都顯示向上變粗(能量增強)的特征。微相分析如下所述:
3202.2m以下,泥巖含鈣質(zhì)結(jié)核,沿岸平原。
3202.2~3 198.8 m,半深水開闊湖,主要湖侵期。
3198.8~3 193.8 m,底部為含泥介屑層,薄片鑒定為泥晶介殼灰?guī)r,含泥量2%。其上的頁巖中含鈣質(zhì)核,表示濱線附近的暴露經(jīng)歷。3 197~3 193.8 m的頁巖中含多個粉砂薄夾層(厚2~5 cm),泥巖中則夾數(shù)百mm厚的介屑層。提示遠離河口的遠砂壩(席狀砂),以及風暴流對介屑的富集,屬沿岸淺灘。3 193.8 m處發(fā)現(xiàn)泥裂,示濱線上的暴露干燥結(jié)果。
3193.8~3 188.8 m,其中含泥介屑灰?guī)r薄片鑒定表示泥質(zhì)含量在4.5%~13%,硅質(zhì)碎屑少,為泥晶—粉晶介殼灰?guī)r。所夾含泥粉砂為遠離河口的懸浮沉積。故屬低能介殼灘和遠砂壩。
3188.8~3 186.4 m,深灰泥頁巖,含豐富的瓣腮類介殼與介殼層,透光的邊緣湖相。
3186.4~3 181.0 m為5.4 m厚連續(xù)介殼堆積。薄片鑒定為“細晶殘余介殼灰?guī)r”。泥質(zhì)含量一般在5%以下,個別樣品介于17%~20%。雙殼類粒屑占40%~85%,硅質(zhì)碎屑甚少,在1%以下。均經(jīng)強烈重結(jié)晶,形成粉細晶至巨晶介殼灰?guī)r。顯然,這是由于向岸的大浪將沿岸飄移的介殼富集而成的高能介殼灘或介殼堤,類似于今日滇池西岸的貝殼堤。
3181~3176 m,暗色頁巖含大量介殼層及分散介殼,示瓣腮類原生地以及被風浪富集的淺灘。邊緣湖透光帶。
3176m以上細砂巖,泥質(zhì)粉砂巖與泥巖,含鈣質(zhì)結(jié)核,顯然為濱線及沿岸平原環(huán)境。
2.2.3 侏羅系湖泊沉積特征:
①侏羅系剖面中未見蒸發(fā)鹽類礦物,甚至未見化學和生物化學沉淀的石灰?guī)r(CaCO3),只有大安寨段、東岳廟段的生物介殼(屑)層,故屬淡水條件下的沉積。不同時期出現(xiàn)的湖泊應為有出水口的開放型淡水湖(趙霞飛,1992[4];趙霞飛等,2002[5])。
②碎屑湖沉積(如涼高山段)與三角洲相共生;后者屬小分流水道或遠端入湖水道堆積的小三角洲,亦有生物介殼產(chǎn)出。因三角洲前緣生長沉水植物群落,有利于瓣腮類生長。
③侏羅系中的瓣腮類,主要有兩個屬:較大型的珠蚌和小型的假鉸蚌。它們都埋存在深色湖泥中,有的密集分布,有的稀疏分散。一般雙殼分開,有的則仍鉸合。這是原地生活型(autochthonous),與云南滇池和洱海中的蛛蚌和無齒蚌的生態(tài)相類似,其生長的水深度不超過10 m,最常見深度在6 m以下,以至為0(濱線)。
④介殼(介屑)的異地型(allochthonous)產(chǎn)狀,包括淺色的含泥介屑灰?guī)r或泥質(zhì)介屑灰?guī)r。瓣腮類介殼的碎屑呈粉砂或砂級質(zhì)點富集成層或紋層,厚度不一,有的在10~20 mm,夾于深色湖泥中,最厚可達4.7 m。它們在井剖面上分布有序,一如三角洲砂或沿岸沙壩。這些沉積是由向岸的大浪(包括風暴流)搬運、改造介殼富集而成,甚至可以形成濱線的介殼堤,一如今日滇池西岸的貝殼堤。
⑤大安寨段、東岳廟段的巖心中,常見白色方解石薄層,平行層面分布,厚度小于10 mm,與周圍泥巖截然分界,應為成巖后生成裂隙,CaCO3飽和的地下水在其中沉淀方解石所致。CaCO3應來源于介殼在酸性地下水中的溶解。
⑥前人認為大安寨段沉積環(huán)境為“陸源碎屑十分貧乏的饑餓湖盆”(鄒紹春等[1],1985)。這一看法可能不大確切。大安寨段、東岳廟段屬淺的淡水湖,由于遠離盆地邊緣的河口地帶,所以只有碎屑黏土(以及少量粉砂)質(zhì)點和有機質(zhì)由懸浮中堆積。沉積速率低,但屬淺水透光帶,沉水植物繁茂,藻類乃能衍生,瓣腮類得以繁育,不同于沉降率大于沉積速率而形成的深水饑餓湖盆。大安寨期,四川盆地不一定是一個統(tǒng)一的淡水湖,連續(xù)取心剖面(如PC1井)中含幾層Ca++質(zhì)結(jié)核帶,提示湖泊沉積由于水位變化而形成湖濱平原,可以相對長時期暴露(古土壤化)。此外,同生斷層的活動也會造成地形分化。因此,大安寨期川中一帶地貌景況可能屬低比降的湖沼平原,湖泊水深或似今日洱海而面積遠超之。
⑦大安寨段、東岳廟段沉積模式剖面,如圖7所示,共分沿岸平原、濱線與沿岸帶和開闊湖等三個亞相,包括沿岸泥坪、遠端入湖河道、濱線、高能介殼灘、介殼灘斜坡、沿岸帶、沿岸沙壩、遠濱席狀砂、開闊湖透光帶和較深水開闊湖等10個微相。對照現(xiàn)代湖泊,如云南滇池、洱海,可能還存在障壁體系(障壁島和潟湖等),應到當時湖邊緣去尋找,本區(qū)可能不存在。
圖7 侏羅系生物碳酸鹽湖泊的沉積模式圖
⑧生物介屑層儲層性能不好。即使貝殼堤,堆積期可能多孔(含泥量小于5%),但埋藏后,孔隙中充滿飽和CaCO3的地下水,經(jīng)重結(jié)晶后,孔隙幾乎全被堵塞。因此,后生期的裂隙化才可能創(chuàng)造儲集空間。
早期的沉積學試圖用概念性模式說明沉積系統(tǒng)的分布,后來發(fā)現(xiàn)是過于簡單化了。只有盆地規(guī)模的沉積相制圖,才能了解儲層分布,沉積模式是無能為力的[6]。事實上,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就對所研究盆地進行全區(qū)沉積相制圖,不但多有發(fā)現(xiàn),也取得顯著勘探效益。
由于篇幅所限,此處只準備介紹下沙溪廟組一些反射圖形、大安寨段反射單元劃分及三個主要目的層的沉積相圖。
圖8列出了部分反射圖形(全都屬于下沙溪廟組):
圖8 地震測線上所見的幾個反射模式圖
a.平行連續(xù)強振幅相——在研究區(qū)東部,涼高山組由兩根平行連續(xù)強振幅的同相軸組成,主測線和聯(lián)絡測線上皆然,可見為席狀體。上面的強反射遍布全區(qū),為凝縮段(CS),下面的另一強反射可能指示分流間沼澤和淺水湖沉積(參見Lawton,1985[7])。
b.小碟狀反射——指示小分流水道。
c.中連續(xù)中強振幅相。其中最強者向兩端尖滅,且兩端微微拱起,顯然為河道砂體。向左方為短的中強反射向外發(fā)散,應為決口扇沉積。河道砂體向右,為弱幅和空白背景中夾少量中強反射,為河道間相[8]。
d.斜交前積相——表示三角洲前緣
e.上拱的差連續(xù)弱振幅相——沙壩復合體
f.弱幅中有疊瓦前積——三角洲前緣。Mitchumet al.(1977)[9]認為疊瓦構(gòu)造指示在淺水中的前積。
g.丘狀構(gòu)造——沙壩或沙丘
可見下沙溪廟組地震反射包含了沉積體的豐富信息,只要善于識別它們,是不難作出全區(qū)的沉積相圖的。但大安寨段和涼高山組則因地層厚度較小,地震剖面僅包含1~2個同相軸,則需另覓蹊徑,以便求解。
圖9為96YP009線下沙溪廟組、涼高山組—大安寨段的地震反射特征與沉積相解釋。
圖9 96YP009線下沙溪廟組、涼高山組、大安寨段地震反射特征與沉積環(huán)境解釋圖
圖9a為下沙溪廟組的反射形跡和解釋,根據(jù)分流水道、切蝕水道、水道、沙壩等,可以劃分為三角洲平原(河流是切蝕的)、三角洲前緣(具前積構(gòu)造)和三角洲外前緣—沿岸帶。
圖9b的上部為涼高山組。依據(jù)地震反射特征,分出三角洲前緣、前積斜坡與三角洲外前緣,并在三角洲前緣相中標出水道相。
圖9b下部為大安寨段,則依據(jù)逆斷層(沉積時的溝槽)之所在分為邊緣湖介殼灘與遠濱碎屑區(qū)。
圖10為測線96YP002將大安寨段的介殼灘分成7個單元,都是依據(jù)逆斷層自然分開的。第7個單元的特點是侏羅系底部下侏羅統(tǒng)珍珠沖段的出露,大安寨段向這個湖中小島尖滅。
圖10 96YP002測線大安寨段(介殼灘)反射單元的劃分圖
可以量出該測線上各單元的寬度,由單元1~ 7,寬度依次為 4 815、5 085、4 279、5 280、3 510、3 390、3 645 m,即4~5 km至大于40 km之譜。
由圖11可見,研究區(qū)大部分面積居于“邊緣湖介殼泥—湖濱介屑灘”的范圍,西北角、北緣和東北端則屬于遠濱碎屑沉積區(qū)。
圖11 川中北部地區(qū)J1自流井組大安寨段沉積相圖
介殼灘區(qū)進一步被水道和(或)溝槽劃分,后二者是由斷裂活動引起的,走向NW—SE。這種溝槽水道順地勢流向東南,不時尖滅,是一種初級的雛形水道。不過在儀隴以北,有一顯著的水道狀地質(zhì)體,水流向北,轉(zhuǎn)向北東。是在裂谷中充以中—差連續(xù)中強振幅反射,可能反映較大的湖底水道。這個微相的東北邊緣鉆有CH52井,為“邊緣湖介殼層—湖濱介屑灘”相,顯示平緩丘狀構(gòu)造,向南“水道”中可能是搬運的介殼(屑)及湖泥沉積。介殼富集是由于邊緣湖水底透光,沉水植物發(fā)育,使瓣腮類得以繁茂,濱線進退則導致介屑灘的生成??偟膩碚f,介屑灘發(fā)育程度由西南向東北變?nèi)?。平行且靠近CY51井和CH71井的斷層—溝槽線以南的臺地,介殼灘似乎發(fā)育較好。
遠濱碎屑沉積區(qū),屬于偏泥相區(qū),在西北角有小的大I段介殼灘,東北角有面積較大的大III期介殼灘。
圖12、圖13分別為涼高山組的地震相圖和沉積相圖。
圖12 川中北部地區(qū)J2涼高山組地震相圖
圖13 川中北部地區(qū)J2涼高山組沉積相圖
由圖13可見以下特點:東半部有一大三角洲,包括三角洲平原、河口沙壩與前積斜坡。其間的界線都是在主測線和聯(lián)絡測線上細心追索出來的。圖中部為三角洲外前緣,仍有水道及水道間相。圖的西北角為前三角洲開闊湖。以下重點介紹東部三角洲。
4.2.1 東部三角洲的特點
①三角洲平原
面積較大,可見3條顯著的分流水道。水道之間和以外的扇形面積,地震上為平行連續(xù)強振幅相,屬沼澤、淺水湖沉積環(huán)境。扇形展開極為特征,扇形之外亦屬分流間區(qū)域。此三角洲平原中鉆有CH67和CH63井。
CH67井的涼高山組,為較厚黑色頁巖與成組砂巖交互。砂巖一般為正韻律,最厚者達5.8 m和9.0 m。所以這是由分流河道和分流間湖沼組成的下三角洲平原,是一個富砂的有利相帶。
②河口沙壩
分流水道在此帶內(nèi)趨于消失,沙子卸載。
據(jù)PC1井,涼高山組厚146 m,有大分流水道、遠端入湖水道、沙壩等微相。CY68井,涼高山組厚226 m,主要為黑色頁巖與細砂、粉砂互層;砂層厚1.0~3.5 m,且含介殼灰?guī)r。鉆井中見5層含油顯示。
③前積斜坡
此帶是三角洲較陡的前緣,除水道中含砂外,其他部分可能偏細。此帶地震反射以疊瓦前積為特征。Berg(1982)認為,這種反射構(gòu)造是浪控三角洲的標志[8];當河流作用減弱以后,湖浪沿整個濱線作用,岸區(qū)全面地向盆地推進加積。因此,這個帶大致也就是當時岸線的大致位置。
4.2.2 涼高山組三角洲與經(jīng)典模式的比較
圖14為Fisher(1969)[10]的高建設性朵狀三角洲沉積模式。其中A為河道相;B為三角洲平原相,包括分流河道——天然堤(B1)和分流間決口扇(B2);C為三角前緣相,包括分流河口沙壩(C1)、三角洲前緣斜坡(C2)和三角洲前緣末梢(C3)。顯然,筆者的涼高山組三角洲與這個模式十分相似。
圖14 高建設性朵狀三角洲沉積相模式圖(Fisher, 1969)[10]
差別在于圖13中的前積斜坡以大量疊瓦前積構(gòu)造為特征,意味較強的波浪作用,所以“建設性”不如Fisher的模式。涼高山組三角洲既以河控作用為主,也有明顯的“破壞過程”——波浪作用。
還有一點值得指出,筆者是在作出涼高山組三角洲相圖(圖14)以后才看到Fisher(1969)的模式(圖14)[10]。兩者不謀而合,足以證明筆者的地震沉積學研究是正確可信的。
圖15為依據(jù)地震相圖轉(zhuǎn)換而成的下沙溪廟組沉積相圖??梢姶藭r的古地理面貌已明顯不同于涼高山期。有以下幾點值得留意:①分流水道占相當大的面積,略少于分流間偏泥相與湖泥占的面積;這與井下砂泥比(1∶1.3~1∶1.5)是相符的;②河流流向在儀隴—平昌區(qū)主要為NW向,在閬中北地區(qū)則轉(zhuǎn)向W和SW,是受構(gòu)造地形制約的;③河流屬于辮狀河,存在大量的河道分叉、匯合現(xiàn)象和大的江心灘。在河間環(huán)境亦有決口扇、小三角洲等;④一些井(如CH48、CH67)J2s1含大量的鈣質(zhì)結(jié)核,為古土壤標志。
圖15 川中北部地區(qū)J2下沙溪廟組沉積相圖
可以認為本區(qū)J2s1為三角洲平原相。
1)川中北部侏羅系主要目的層段包括河流—三角洲和湖相。依據(jù)巖心和錄井資料,確定了河流—三角洲的多種微相:砂質(zhì)辮狀河、大分流河道、小分流河道、河口壩、三角洲前緣波浪帶、沿岸沙壩、前三角洲等。
2)本區(qū)侏羅紀不同時期的湖泊,為有出水口的開放型淡水湖。確定了大安寨段的9種微相:沿岸泥坪(古土壤化)、遠端入湖河道、濱線、高能介屑(殼)灘、介殼灘斜坡、沿岸帶與沿岸沙壩、遠濱席狀沙、開闊湖透光帶、較深水開闊湖等。
3)侏羅系的瓣腮類主要為蛛蚌和假鉸蚌。其原地生活型的生態(tài),可以與云南滇池和洱海現(xiàn)代珠蚌和無齒蚌相比較。
淡水軟體動物的分布與水深、底質(zhì)及沉水植物生長狀況有關(guān),其中有些種與水草分布關(guān)系密切。因瓣腮類以藻類為食,而藻類則附生于沉水植物上,湖水深度和底質(zhì)是制約水草生長的因素,因而制約瓣腮類分布。
洱?,F(xiàn)代無齒蚌的生存深度不超過9 m,通常在小于6 m,以至為0 (濱線),這可作為大安寨期原地瓣腮類生活水深的參考。
異地型瓣腮類組成含泥或泥質(zhì)介屑灰?guī)r。介屑是由向岸的大浪搬運、改造和富集介殼(屑)而成,可比之于沿岸沙壩,以致可形成介殼堤(灘)。
4)在劃分侏羅系層序和體系域基礎上,進行了地震沉積學研究,首次作出三個主要目的層的沉積相圖:
①大安寨期,研究區(qū)大部分面積為介殼(屑)灘分布區(qū),僅西北端、北緣和東北端屬遠濱碎屑沉積區(qū)。
介殼(屑)灘區(qū)被斷層活動引起的溝槽—水道劃分成獨立發(fā)展的單元,單元寬度數(shù)千米至數(shù)十千米。
②涼高山期,研究區(qū)東部存在一個大的三角洲,包括三角洲平原、河口沙壩與前積斜坡。對比經(jīng)典模式,屬于河控三角洲,但有明顯的波浪影響。作出的相圖與經(jīng)典模式不謀而合,說明相圖是準確可行的,可作為勘探部署的參考。
③早沙溪廟期,研究區(qū)為三角洲平原,劃分了分流河道及河道間微相。
存在問題:由晚三疊世須家河期海岸環(huán)境,如何過渡到早沙溪廟期陸相環(huán)境,仍然是不清楚的。例如,自流井期上部的東岳廟段、馬鞍山段—大安寨段是否代表海相的海灘(shore beach)?大安寨期的湖泊可能是潟湖相? 這些問題都要求將來深入的沉積學、古生態(tài)學和地球化學研究,以便獲得接近真實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