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侯會
哪吒是神界中十分可愛的少年英雄,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這應得益于《封神演義》《西游記》等小說的演繹傳播、宣傳“炒作”。
但是,哪吒身上有一件法寶你肯定不知道。
看看年畫里的哪吒:一張可愛的娃娃臉有紅似白,頭上梳著兩個“抓鬏”(《西游記》有詩云“總角才遮囪”,“總角”指的就是這種分叉的發(fā)髻),手握火尖槍,足蹬風火輪,臂套乾坤圈,腰纏混天綾,懷里還揣著塊兒金磚,現(xiàn)出本像則是三頭六臂(此外還有八臂哪吒之說),真是英氣逼人、威風八面!
哪吒的這身行頭當然是小說家給安排的,在早期傳說里,哪吒沒這么多兵器法寶,大概只有一桿槍和一只“繡球”。
在明代小說《南游記》里,哪吒奉玉帝之命,前去征剿神界叛逆華光天王。據(jù)書中介紹,哪吒是“毗沙宮李靖天王之子……神通廣大,法力無邊”。他的法寶中有一只繡球,“繡球內(nèi)有十六個頭目,帶領五千雄兵,臨陣助戰(zhàn),無有不勝”。
到了陣前,哪吒還會亮出幾件隨身寶物,他“頭戴紅花金紫圈,身披八寶繡盔甲,腳穿綠線皂皮靴,左帶花花繡球,右插九節(jié)銅鞭,手用長槍,身騎紅鬃白馬”。與華光開打時,他先“撒起花花繡球”,又“撒起紅花金紫圈”。而華光毫不懼怕,反而“丟起金磚”,又祭起“風火輪”——讀過《南游記》的都知道,三角金磚及風火輪原本都是華光的法寶。
哪吒只跟華光對陣這一次,打了個平手。后來又派部下屢次跟華光交戰(zhàn),都不能取勝。最終只得改強攻為軟騙,派人騙得華光的三角金磚——沒打贏對方,擄獲了對方的“先進武器”,也算是“遮羞臉兒”。
這塊金磚后來交給玉帝,收入“御寶庫”,似乎并未落入哪吒手中。至于華光的風火輪,據(jù)書中描述,也被哪吒的部下用法寶收走,是否從此被哪吒踏在腳下,書中也不曾交代。
估計有讀者朋友早就壓不住火了:哪吒、華光都是神話人物,這個法寶、那個兵器也純屬小說家言,哪里真有什么金磚、銀槍、風火輪呢?你還在這兒考證“寶貝”的傳承關系,追蹤它們的來龍去脈,這不是犯傻嗎?
非也。俺這里討論的,本來就是神話人物(也就是文學形象)由簡到繁、逐漸豐滿的嬗變軌跡。例如哪吒的金磚、風火輪是哪里來的?顯然是小說家“眼兒熱”華光的寶貝,受了啟發(fā),才為哪吒“裝備”的吧?
金磚這兵器真好。百姓打架扔板兒磚,神仙當然不能干這種低俗事,要扔也得扔金磚。金磚分量沉,打擊力強;從另一面說,黃金誰不愛?有了金磚開道,無論世間還是神界,肯定是無堅不摧、無攻不克!你看,這里是不是還有點兒諷刺的意味?
再如那風火輪,踏在腳下、挾風噴火,是畜力時代人們對運輸工具的大膽想象——不過今天沒人再羨慕,看看街上,年輕人腳踏電動獨輪(或雙輪)車,雖不算風馳電掣,卻也是穿梭自由,我們的社會已經(jīng)開始進入神仙時代了。
一個金磚、一個風火輪,比起哪吒原有的寶貝——那只形象模糊、效能可疑的“花花繡球”,不知要厲害多少倍!因此《封神演義》的作者毅然舍棄了繡球,創(chuàng)造性地為哪吒更換了新裝備,同時保留了長槍(火尖槍)及金紫圈(改稱乾坤圈),外添一條混天綾,小英雄的颯爽之姿,也由此定型。
不過吳承恩卻不肯輕易放棄這只繡球。當哪吒變做三頭六臂、與悟空對陣時,書中寫他六只胳膊“惡狠狠手持著六般兵器,乃是斬妖劍、砍妖刀、縛妖索、降妖杵、繡球兒、火輪兒,丫丫叉叉,撲面來打”。眼花繚亂中,我們還認得那只“繡球兒”,那可是哪吒最原始的看家寶!
看來吳承恩這個人有點念舊,在創(chuàng)新之時又不肯完全放棄老傳統(tǒng)。就是《封神演義》,在大膽改造哪吒形象時,不也保留了舊有內(nèi)容嗎?有了傳統(tǒng)的厚實土壤,新苗才能長得更壯實。小說創(chuàng)作是這個理兒,文化建設乃至社會改革,又何嘗不是這個理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