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路瑤 喬永平
摘 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我國農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在林業(yè)上的豐富和發(fā)展,對于廣大林農而言,這一制度具有類似于當年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在這一背景之下,系統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經驗,剖析當前改革面臨的問題與挑戰(zhàn),理清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未來發(fā)展方向,對于促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入發(fā)展、推動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以及美麗中國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集體林;林權制度;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F326.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33-0040-03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我國農村經營制度的重要變革,也是農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在林業(yè)上的豐富和發(fā)展,對于廣大山區(qū)農民而言,它具有類似當年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在此背景下,系統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經驗,剖析當前改革面臨的矛盾和困惑,理清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未來發(fā)展方向,對于促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入發(fā)展、推動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以及美麗中國建設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研究對象
這一議題的研究對象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問題。這一研究力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歷程進行詳盡的梳理,系統歸納總結歷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踐經驗,以促進其進一步深入完善。
二、研究思路
這一研究議題立足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相關政策文件,在研究馬克思恩格斯文本、習近平總書記系列文獻的基礎上,通過吸收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對改革開放以來的歷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行系統梳理。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比較分析中總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經驗,并針對改革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分析集體林權制度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三、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
立足于《農村土地承包法》《物權法》《森林法》《關于保護森林發(fā)展林業(yè)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yè)發(fā)展的決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及各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政策文件,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論述摘編》等文獻,追蹤學術界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詮釋我國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和實踐過程。
(二)實地調研法
在前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研究選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先行地區(qū)和典型地區(qū)福建、江西等地作為重點調查對象,通過進一步實地調研,補充和完善第一手資料,從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理念、改革目標、改革動因、改革路徑、改革方式、改革成效等方面進一步總結和驗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經驗。
(三)歷史研究法
按照歷史發(fā)展的順序,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歷次變革的歷史及制度變遷的原因進行系統梳理,探究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歷史規(guī)律,關注當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的矛盾和問題,并對集體林權制度未來發(fā)展方向進行探究。
(四)比較研究法
主要通過與改革開放以來的幾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行對比研究,進一步總結新一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和經驗。
四、研究的主要內容
這一研究的總體框架是,按照“理論(馬克思產權理論和制度變遷理論)——實踐(改革開放以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踐)——新理論和新實踐(對實踐經驗、矛盾總結提煉上升到新的理論,創(chuàng)新或完善中國特色產權理論和制度變遷理論,以此為指導進行制度設計并引導實踐)”的總體框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五個部分。
(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理論基礎
這一研究主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其理論基礎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產權理論、馬克思主義制度理論。同時借鑒西方產權理論、制度理論,并根據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踐,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
(二)改革開放以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演進過程
根據改革的目標和方法不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一是20世紀80年代的林業(yè)“三定”時期,二是20世紀90年代四荒使用權有償轉讓時期,三是2003—2018年新一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時期。三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從產權制度改革的本質上講是相同的,但是改革背景和環(huán)境、具體做法、產生的作用效果各不相同,本課題將對每一時期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背景、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等進行分析比較,從而總結集體林權制度歷史演進的特點和規(guī)律。
(三)改革開放以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經驗
1.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必須契合宏觀社會經濟環(huán)境。改革開放以來的歷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無論成功與否,都與宏觀社會經濟環(huán)境高度相關。單純地推進集體林權制度變革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須將集體林權制度變革置于一個更加廣泛的社會背景下,并與宏觀社會經濟環(huán)境相契合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理念。我國在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林農作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主體,中國集體林權林權制度的發(fā)展過程,始終以實現林農的利益為根本立足點和出發(fā)點,致力于實現最廣大林農的根本利益。在改革過程中,尊重林農的意愿,確保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發(fā)揮林農的主體地位。改革的成效以林農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來加以衡量,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和制度理念貫穿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
3.必須抓住改革的核心問題——產權。改革開放以來的歷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從根本上遵循了馬克思主義重點論的改革思想,首先抓住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利益問題和核心問題,始終堅持產權改革這一基本方向不動搖。
4.必須遵循切實可行的改革路徑。根據全國各地區(qū)在山林管理制度、林農對林地依賴性、林業(yè)經營效益等方面的差異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能采取“一刀切”方式,比較有效的方式是先行試點,總結典型經驗,再向全國推進,并允許不同地區(qū)在中央統一制定的原則下可以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林改方式。
(四)新時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面臨的挑戰(zhàn)
改革開放以來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尤其是第三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但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新時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面臨著不少的矛盾和問題,這必將對未來的改革進程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和制約。對此,我們必須要保持清醒的認識。
1.如何統籌兼顧公平與效率。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過程中,如果我們過分注重林地資源的社會保障功能,有可能會犧牲森林資源的經營效率;而如果我們過分強調效率,推動規(guī)模經營,又有可能無法保障弱勢林農的公平權益。所以,如何統籌兼顧公平和效率是繼續(xù)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
2.如何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在一定時期內一定資源條件下,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難以同時兼顧,甚至產生對立的矛盾。如劃入生態(tài)公益林的部分由于生態(tài)補償水平低就難以產生經濟效益,也容易造成林農與集體之間矛盾,對社會穩(wěn)定造成不利影響。如何實現三大效益的協調,是今后林改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
3.如何建立起內生的、能夠符合更大群體利益的自我約束機制,將是后林權改革時期必須重視的問題。
(五)深化與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未來方向
1.林改措施規(guī)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形成林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長效機制。及時把被實踐證明有利于林業(yè)生產力發(fā)展的改革措施上升為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定,把各種成熟的改革經驗及時用制度的形式確定下來,形成林業(yè)發(fā)展的長效機制。
2.科學確定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目標?,F有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目標雖然是資源增長、林農增收、生態(tài)良好、林區(qū)和諧的多維目標,但實踐中無論是改革的初衷,還是制度設計,林農增收往往成為首要目標。在全球生態(tài)危機和美麗中國建設的大背景下,考慮到我國生態(tài)安全的重要性,未來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首要目標和核心目標應該是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在不影響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前提下可以兼顧經濟效益。
3.真正促使林農成為集體林業(yè)經營的主體。改革開放以來的林權制度改革試圖確立林農在林權制度中的主導性地位,使其成為林權的經營主體,但是明晰產權只是解決了激勵問題,林農是否具備長期經營林業(yè)的知識與能力才是關鍵,所以對林農經營能力、參與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是后續(xù)改革中長期的任務。
4.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與市場有效銜接。在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社會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市場而不是行政手段,使林改后的森林資源通過市場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效果,才是長久之計。
參考文獻:
[1]? 張紅霄.汪海燕,何文劍.《民法典》:集體林權制度建設的典范性準則[J].林業(yè)經濟問題,2020,(5):449-454.
[2]? 喬永平.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闡釋[J].中國集體經濟,2019,(25):48-49.
[3]? 郭燕茹.山東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問題研究[J].林業(yè)經濟,2017,(4):110.
[4]? 許偉,朱美芬.試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下的林農增收問題——以吉林省白山市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8,(33):19-20.
[5]? 孔小勤.談崇左市林業(y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展望,2017,(9):15.
[6]? 呂杰,黃利.遼寧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與林業(yè)產業(yè)發(fā)展的現狀[J].林業(yè)科學,2008,(8):44-45.
[7]? 蔣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林政資源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及處理措施[J].花卉,2018,(16):85-86.
[8]? 汪海燕,張紅霄,何文劍.村民有效自治的資本約束分析——以農地入股合作社的村級響應為例[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130-141.
[9]? 閆瑞華.70年“林權之治”的改革道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淺析[J].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2):25-26.
[10]? 周中林,李大川.從低碳經濟發(fā)展的角度審視中國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J].經濟研究導刊,2011,(3):42.
[11]? 張群.簡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林政資源管理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林業(yè)勘查設計,2018,(4):95-100.
[12]? 錢靜,楊紅強,聶影.非法采伐普通木材運輸刑事案件裁量的實證分析[J].林業(yè)經濟,2019,(11):63-70.
[13]? 李丹丹,我國集體林權制度變遷與改革[J].中外企業(yè)家,2019,(32):23-34.
[14]? 申雨芊,喬永平.對當前我國共享經濟發(fā)展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9,(6):4-6.
[15]? 陳祖榮.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的林權流轉及規(guī)范問題對策[J].農家參謀,2019,(3):179.
[16]? 劉華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林下經濟發(fā)展前景分析[J].河南農業(yè),2020,(14):4-5.
[17]? 吳寧子.馬克思地租理論對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啟發(fā)[J].經濟研究導刊,2018,(36):13.
[18]? 楊修志.淺析杜威對“經驗”與“理性”概念的改造[J].漢字文化,2018,(18):100-101.
[19]? 曹曉芳,朱小靜.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組織形式與制度完善[J].農場經濟管理,2018,(10):11-14.
[20]? 劉晶.環(huán)境正義視域下的我國森林生態(tài)補償問題探析[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8-13.
[21]? 錢靜,楊紅強,聶影.木材非法采伐與貿易研究進展——基于1998—2017年文獻成果[J].林業(yè)經濟,2018,(12):1-6.
[22]? 劉華忠,黃春蘭.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林政資源管理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鄉(xiāng)村科技,2016,(33):71-72.
[23]? 汪海燕,陳冬玲.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是否屬于村民自治范疇[J].產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2020,(19):85-86.
[24]? 陳統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林政資源管理面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花卉,2019,(2):173.
[25]? 錢靜,聶影.公眾參與森林可持續(xù)經營決策的法律維度分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23-25.
[26]? 孫建華,于婉華.“三大改造”奠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制度和經濟基礎[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9,(8):71-76.
[27]? 劉燁,江妙芬.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成后林業(yè)部門職能轉變——以翁源縣為例[J].綠色科技,2019,(9):23.
[責任編輯 文 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