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安騁
化石是指由于自然作用而保存于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活動痕跡及表明古生物成因的殘留有機物分子。
化石研究在自然科學研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生物的演化過程并能確定地層的年代。在研究過程中,根據(jù)保存的特點,我們把地層中的化石大致分為四類:實體化石、模鑄化石、遺跡化石和化學化石。
指的是古生物遺體本身全部或部分被保存下來的化石。
例如猛犸象的化石,世界上發(fā)現(xiàn)了很多猛犸象化石,由于它們生存環(huán)境的特殊性,這些化石保存完整,不僅骨骼完整,連皮、毛、血肉,甚至胃中食物都保存完整!
指的是被保留在巖層中的古生物生活活動的遺跡或遺物。
動物的爬痕、鉆孔和潛穴等,都可以形成遺跡化石,遺跡化石中最重要的是動物足跡,而遺物化石往往指動物的排泄物(糞化石)或卵(蛋化石)。
指的是古生物遺體在地層或圍巖中留下的印模或復鑄物。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兒復雜?但實際上你只要記住模鑄化石不是留下化石的生物體本身所形成的,而是它們的痕跡就好啦。
指的是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機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殘留在地層中形成的化石。
在四類化石中,我們對化學化石的研究最少,這方面的知識還有待于人們今后的努力。
恐龍糞化石是研究恐龍食物組成以及恐龍生活環(huán)境的重要材料。對糞化石進行切片觀察和研究,可以了解糞化石的“主人”的食物構成。
以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藏的恐龍糞化石為例,研究人員在鴨嘴龍的糞化石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松柏類植物的碎片,說明鴨嘴龍主要是取食針葉類植物的,而在霸王龍的糞化石中發(fā)現(xiàn)碎骨,說明霸王龍是“吃肉不吐骨頭”的“暴君”。遺跡化石對于研究生物的生活習性、生活方式及生活環(huán)境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剛才提到的四類化石,還有一類特殊的化石,它十分精美,深受大家的喜歡,它就是——琥珀。
琥珀是距今幾千萬年的松柏科植物滴落的樹脂,被埋藏在地下,在壓力和熱力的作用下石化并一直留存至今,所以我們可以將琥珀簡單定義為:樹脂的化石。在樹脂滴落的過程中,昆蟲或其他生物飛落其上就會被粘連包裹,形成珍貴的蟲珀,在很多自然博物館里,你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蟲珀。
想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如果人類想要變成化石,需要經(jīng)歷哪些步驟。
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里的“石中奧秘”展區(qū)可以為我們揭曉這個問題的答案。一般來說,一個普通人正常死亡后很難變成化石,這和化石的形成過程有關。化石的形成是非常復雜的,對生物來說,一般要經(jīng)歷死亡、埋葬以及長時間的石化作用,這個過程需要嚴苛的條件。
劍齒虎頭骨化石
首先,大家需要想一想,我們的身體有哪些不容易被氧化分解的部分呢?在博物館里,我們看到的化石骨架都是生物的硬體部分,例如殼、骨骼、牙齒、鱗片等。顯而易見,我們?nèi)祟愐彩怯杏搀w部分的。
其次,大家觀察博物館里的這些化石,可以想象一下生物死亡時的環(huán)境。它們死后所處的外界環(huán)境必須非常穩(wěn)定,尸體才能不被氧化分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食物放久了會腐爛,這就是因為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讓它們無法保持穩(wěn)定的狀態(tài)。
最后,被掩埋的生物尸體要長時間(上萬年)保存在地下,如果中途暴露于空氣中,同樣還是免不了被氧化分解的命運。
以上只是基本條件,被掩埋的尸體還要與周圍的沉積物一起,在漫長的時間中逐漸石化,形成巖石中的一部分,才能最終變成化石。
經(jīng)歷了上述復雜的過程以后,經(jīng)過人類的挖掘,古老的化石才能重見天日,供人們研究、欣賞。現(xiàn)在,請你說說看,你覺得自己會變成一具化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