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開發(fā)和組織教育活動,使科普教育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一直是科技館發(fā)揮社會教育職能的重要課題。烏魯木齊市科學技術館在長期實踐中,結合場館特色,打造品牌活動,開展科普大篷車團結各民族;將科普活動融入傳統文化;在實驗中探求科學真知,啟發(fā)公眾的創(chuàng)新思維;引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科學的神奇;嘗試借助融媒體,多角度宣傳擴大影響力,豐富科技館教育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為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關鍵詞 科技館教育 場館特色 品牌活動
0 引言
何為科技館教育活動的靈魂?即探索真理、融入人文??茖W技術的雙刃劍性質要求人類社會只有在道德不斷提升的基點上,科技文明才能長久發(fā)展。如果說學校教育重在傳授各項知識技能,那么科技館教育就重在啟迪思維、自主學習。作為重點惠民工程,烏魯木齊市科學技術館秉承“道德·人文·科技”的理念,以獲知真理、舒展身心、享受科學為目標,探索了一條簡易、高效的科技館教育之道。
1 主動作為——民族團結大篷車服務大局
烏魯木齊市是個多民族聚集的城市,針對這一現狀,烏魯木齊市科學技術館以“貫徹十九大、聚焦總目標、深化一家親、開創(chuàng)新局面”為主題,深入開展了“科普大篷車民族團結基層行”活動,增強各族民眾的科學水平和科技意識,推動科普工作的全面開展。
為充分發(fā)揮“流動科技館、流動教室、流動課堂”的作用,烏魯木齊市科學技術館組織了科普大篷車“七進”活動,即“進農村、進企業(yè)、進社區(qū)、進學校、進軍營、進機關、進‘盲點”,采用互動展品與科普活動配套的形式,實現科普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廣大觀眾不僅可以親自操作“最速降線”“鏗鏘鑼鼓”“錐體上滾”等車載展項,了解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天文等方面的科學原理,而且可以佩戴VR眼鏡,體驗3D恐龍交互,感受高新科技的“神奇之處”。此外,還有現場繪畫、機器人表演、歌曲誦詠等多種活動形式,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將民族團結的意義拓展到各個角落??破沾笈褴嚲拖褚粓鰣隹破铡翱扉W”,以生動有趣的形式給人們帶去溫暖、知識和智慧,實現了以科普活動為紐帶促進各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2 佳節(jié)科普——講好中國故事惠民同樂
“立足民俗講科普”系列活動是烏魯木齊市科學技術館面向中小學生開展的特色品牌活動,本著“讓科普與生活同行,讓科技與文化融合”的目的,將科普活動融入傳統文化,借助節(jié)日習俗,使之成為一種常態(tài),走進千家萬戶。
每到農歷新年,我們將公開發(fā)放“最好的新年禮物”——“科普紅包”,持“科普紅包”的中小學生可到科技館里參加“科普紅包大拜年”活動。自2012年至今,該活動已成功舉辦9屆,堅持“一年一變化,一年一創(chuàng)新”,范圍涉及百所學校、百個社區(qū)。作為學生寒假的社會實踐之一,該活動針對小學、初中、高中分別設置“手工DIY”“生活中的科學”“科學沙龍”等不同項目,適合各年齡段的孩子們齊來參與。
同系列民俗科普活動還有“端午文化科普周”“中秋文化科普周”,我們希望讓大家明白,春節(jié)、端午、中秋不只是一個節(jié)日,不光有聚會玩樂,也蘊涵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恰恰是科學探究所必須具備的品質。
3 方法智慧——科技實驗重在啟迪創(chuàng)新
今日科技發(fā)展不斷向更為微觀、宏觀的領域突破,可以看到創(chuàng)新需要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還有高端思想和創(chuàng)新思維。對此,烏魯木齊市科學技術館推出了“小實驗大智慧”活動,旨在以思維創(chuàng)新為教育目的,從實驗現象到科學方法,再到人文思想,激發(fā)參觀者的學習興趣,提升其綜合素質,而這正是培養(yǎng)“敢于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人才所亟需的條件。
以“視頻顯微鏡”實驗為例,首先提出論點“眼見一定為實么?”,接著仔細觀察實驗現象,然后通過實驗反復驗證,嘗試探尋人眼的結構特征,并結合傳統國學智慧“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拓展延伸到曹魏時期《人物志》中的“九征、八觀、五視”方法,最后總結出“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觀眾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經歷了:提出問題—驗證假說—去偽存真—得出結論,這個過程就是科學方法。科學實驗與人文經典的有機結合,在動手實踐中激發(fā)了青少年創(chuàng)新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4 格物致知——引導觀眾主動觀察、思考
“格”指的是觀察、探究,找尋不同事物的特質。“格物致知”就是把紙上的知識遷移到生活中去,將呆板蒼白的專業(yè)術語變?yōu)楝F實中的活色生香。科技館的教育活動應當橫向聯系過往閱歷、縱向聯系相關知識,使之復活、交織、融匯,讓古今中外化為一個整體呈現在眼前,提升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系統思維。
誰主動觀察、主動思考,誰就可能產生偉大的靈感。烏魯木齊市科學技術館為公眾量身打造了“格物·整點”活動,每天在11:00、12:00、14:00、15:00、16:00五個時段,分別開展“趣味講解”“挑戰(zhàn)自我”“微新聞”“歷史上的今天”等活動,由時事熱點話題入手,帶領觀眾“格”展品的獨特之處,“格”實驗的變化規(guī)律,“格”背后的細枝末節(jié)。
5 聯合融媒體——多角度宣傳擴大影響力
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為科普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更多的渠道。2019年,“科普烏魯木齊融媒體平臺”正式上線。烏魯木齊市科學技術館立足融媒體平臺,以大數據及云計算為技術支撐,聯通報刊、圖書、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形成了縱橫交錯的“融媒體+科普”服務新格局。比如:易經八卦出現在2019年全國理科數學試卷上,我們抓住時機,推出了“一分鐘科普·河圖洛書”短視頻,讓大家了解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整體系統的方法論。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我們利用微信、抖音開展了“一分鐘科普”活動,借助科普短視頻小而精、接地氣的特點,采取“線上實時討論”“線下成果展示”結合的形式,提升科普活動的互動性和參與性。
6 結語
當今社會,科技不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科技館有責任也有義務,拓寬社會教育的功能,加強與學校教育的銜接,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為科普教育活動注入靈魂。烏魯木齊市科學技術館結合場館特色,以豐富多樣的品牌教育活動,讓各族群眾理解科學,讓科普惠及人民,助推全民科學素質跨越提升。
參考文獻
[1]劉燕.在科普場館建設創(chuàng)新路上揚帆起航——記烏魯木齊市科技館展覽教育創(chuàng)新工作[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6(Z1):58-61.
[2]劉燕.烏魯木齊市科技館“立足民俗講科普系列活動[C].鄭州:全國科技館發(fā)展論壇,2015.
[3]李昕.開展科普教育,引領文明新風[J].科協論壇,2011(8):2-3.
[4]新疆吐魯番地區(qū)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打造科普大篷車服務品牌,推動民族地區(qū)公民科學素質教育[J].科協論壇,2009(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