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鈺寧
(中央音樂學院,北京100031)
除吹奏樂器外,從動力來源看,樂器分為彈撥樂器和拉弦樂器兩大陣營。然而,這種界線并非是嚴格的,有的樂器可兼顧彈撥和拉弦功能,民樂中最典型二胡,在演奏《賽馬》中以拉弦為主,同時使用了撥奏,兩者配合取得較好效果,西洋樂器中的提琴系列(小提琴、大提琴和倍大)都有彈撥功能,甚至于有小提琴彈撥音樂會。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傳統(tǒng)彈撥樂器,其他少數(shù)民族也有類似三弦的樂器。三弦的琴桿很長,無品,琴腔通常為橢圓形、圓形或多邊形,一面或兩面蒙皮,一共有三根琴弦,側抱于懷彈奏。三弦的音色粗獷、豪放,既可以獨奏,也可以用于合奏或伴奏,廣泛用于民族音樂、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
20 世紀50 年代以后,三弦走入高等音樂院校,成為獨立的專業(yè)。專業(yè)三度形的制定型,在彈奏取得很大進展,三弦實現(xiàn)專業(yè)化表演。隨著人們對樂器的進一步需求和深挖,一些民間藝人發(fā)現(xiàn)可以像拉二胡一樣拉三弦,把弓毛內置于三弦的第一、第二弦之間(琴弓的弓毛設置在外琴弦與中琴弦之間)拉奏三弦弦,形成了“三弦二胡”,由三弦桿長,把位大,滑動幅度大,產(chǎn)生了意料之外的效果,然而第三弦閑置,演奏的音域范圍較窄,主要低音不足,極大地限制了三弦功能的發(fā)揮。
三弦的琴桿長而無品,可以通過對傳統(tǒng)琴碼的改造,增添拉弦功能,拓展三弦的功能,形成能拉能彈的三弦琴樂器,為中國民樂家族增加一個大、中、小系列化的以拉為主的樂器,尤其是拉彈大三弦琴為民樂演奏提供低基礎音。
拉彈三弦琴的關鍵在于用于三弦的弦支撐馬。如圖1 所示,與一般三弦馬相比,彈位三弦琴的弦支撐馬主要特點是,中弦的支撐槽5 高于第一、第二弦的支撐槽,也就是第二支撐槽高于第一支撐槽和第三支撐槽,第一支撐槽和第三支撐槽可以等高,第三支撐槽(老弦)可適當高于第一支撐槽(子弦)。如此支撐馬的優(yōu)點和效果是提升了中弦,達到了弓毛自自地拉三根弦,從而拓寬演奏范圍的效果,集拉弦和彈撥兩種功能于一體。
三弦琴還包括其它組件,包括有弦軸、琴頭、琴桿以及琴腔。琴頭與琴腔之間還依次設置有第一琴弦、第二琴弦以及第三琴弦,還有弓子包括有弓桿和弓毛(如圖2、圖3 所示)。
圖1 一種用于彈位三弦琴的弦支撐馬
圖2 一種彈拉三弦琴組件與結構
圖3 圖2 中A 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9 為弦軸,一般右側兩個,左側一個;
10 為琴頭,可以是平頭、龍頭和其它形狀;
11 為琴桿可以是單本質琴桿,也是帶指板的復合琴桿;
12 為琴腔為橢圓形、圓形、六邊形和八邊形等;
13、14 和15 分別第一琴弦、第二琴弦、第三琴弦;
16 和17 的弓桿和弓毛組成弓子;
18、19 為腔前端和腔后端;
20、21 為桿前端和桿后端,弓子在19 和20 之間運動。
對于系列拉彈三弦琴使用相應大小的圖1 所示弧形或高低錯落的三弦支持碼(如圖4 所示)。
圖4 拉彈三弦琴實物
左1、左2 為大三弦,長度為120 厘米,周長為78 厘米,兩者除經(jīng)圖1 所示支持碼為主碼外,還有副撐馬。左1 張大提琴弦4、3、2 弦,定弦為A、D、A,為次中弦樂器。左1 張大提琴弦3、2、1弦,定弦為G、C、G 為次中音弦樂器。左右1 音色渾厚豐滿,具有開朗的性格,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表達深沉而復雜的感情,左2 相對低沉,可擔負低音聲部。
右2 為龍頭小三弦琴,長度為65 厘米,鼓周長為41 厘米,蒙蟒皮,張中提琴弦3、2、1 弦,定弦為A、D、A。右1 為塔頭三弦牛角琴,張小提琴弦3、2、1 弦,定弦為A、D、A。
與現(xiàn)在的三弦相比,拉彈三弦琴的優(yōu)勢在于,當用改進的三弦支撐馬后,弓桿和弓毛就能夠自由地作用于第一、第二或第三琴弦中的任一條,使得演奏的范圍更廣:一是改變了三弦的功能結構,演奏時,弓在弦外拉奏,可撥弦彈奏,集彈撥與拉弦于一體,拓展了三弦的演奏空間,二是比胡琴系列馬頭琴系列、二弦系列和四胡系列的音域更寬廣,加寬演奏的能力,增強民樂的表現(xiàn)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