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健
(東莞市嶺秀水保生態(tài)環(huán)境技術有限公司,廣東東莞 523000)
中小類型河流的治理工程當中,水土流失層面問題及其有效防護,均從屬重點治理工作,對整個治理工程實施效果有直接影響。因而,綜合分析中小類型河流的治理工程當中水土流失基本特征和有效防護措施,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某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工程,其地處亞熱帶地區(qū)濕潤性季風的氣候區(qū)域,當地年均約為1616.7mm 降水量,且集中于每年的4—9 月,在5 年遇到最大10min 的降水量是20.38mm。該工程項目區(qū)域內成土母質以河湖內部的沖積物為主,土壤以水稻土、潮土為主,表層土壤為20~40cm 厚度,土壤具有中等的可蝕性。該區(qū)域內地帶性的植被是亞熱帶的常綠性闊葉林,約38%林草的覆蓋率,土壤侵蝕為微度的水力侵蝕,水力侵蝕可容許500t/km2·a土壤的流失量?,F狀該河段潛在著無法發(fā)揮河流功能、圩堤并未達標、水流不暢、排澇偏低標準、河道淤積等各個層面問題。該項目工程擬定以堤防加固、岸坡整治、清淤疏浚、水系溝通、生態(tài)修復、治污截污、處理交叉建筑各項措施,對該河段實施基于防洪排澇的綜合整治,確保河道水文環(huán)境整體景觀得以提升,河道各項水系功能得以恢復,地區(qū)生態(tài)及其生活環(huán)境得以改善,保證綜合整治工程目標得以實現,帶動區(qū)域社會經濟的穩(wěn)健發(fā)展。
中小河流類型河道治理項目工程,其極具綜合性,主體部分工程以整治岸坡、清淤疏浚、水系疏通、交叉建筑、景觀、生態(tài)修復、堤防加固等工程為主,還涉及施工便道、生產及生活區(qū)域、棄渣場、涂料場等輔助工程。河道治理整體工程布局和占地面積處于線性的分布狀態(tài),其沿線分布著交叉建筑。故其兼有點線的工程這一水土流失基本特點[1]。
中小河流類型河道治理項目工程實踐中,石方往往有著較大開挖量,集中于河道堤防加固、岸坡整治、清淤疏浚等工程,開挖總量99%?;靥罘郊杏诘谭兰庸碳鞍镀抡雾椖抗こ坍斨?,所占75%。因堤防加固、岸坡整治均有著回填土方極高土質要求,舊堤防建筑垃圾、河道的清淤疏浚層面淤泥等無法滿足回填土實際要求及標準,綜合利用土方率不超過15%,有較多棄方產生。較大面積的開挖及堆土等,會對原有地貌產生嚴重破壞,若未及時予以妥善處理,雨水持續(xù)沖擊會裸露地面,致使泥沙會直接進入到河道當中,對河道泄洪產生影響,威脅著周邊人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河道清淤項目工程會有大量棄渣產生,若防護工作做得不夠到位,則水土會嚴重流失。
該工程項目施工作業(yè)新增4800t 總量水土流失,施工期的水土流失新增量是總新增量91%,施工作業(yè)期間嚴重破壞了周邊的植被,裸露地表范圍相對較大,對原有地貌造成破壞十分嚴重影響,若不及時處理,雨水持續(xù)沖擊裸露地面,致使泥沙會直接進入到河道當中,會對水體產生污染挾帶并且吸附大量化合物、殘渣等各種有害物質,對工農業(yè)的日常用水、飲用水等造成污染,危害到人們的健康。
依照項目開發(fā)建設水體保持科學技術實施規(guī)范,結合主體工程整體的布局和施工布設、所有區(qū)域水土流失基本特點等情況,把該工程項目水土流失科學防治責任合理劃分成主體工程、土料場、棄渣場、施工生產及生活、施工便道這五個不同的防治區(qū)域。
3.2.1 在主體工程層面
主體工程,該防治區(qū)域內部水土保持有效措施需與施工內容相結合予以合理設定。岸坡整治項目工程,即堤腳線外部2m 從屬主體施工區(qū),以耕地、林地、草地為基本占地類型,地表覆土有著十分肥沃土層,為表土寶貴資源,以針對于集中擾動該地表施工區(qū)實施表土剝離處理為水土保持的關鍵性措施,將其當成后續(xù)覆土綠化所應用,為30m 剝離厚度,堤防空地為主用于堆放所剝離的表土,以袋裝土作為擋墻護腳,借助苫布覆蓋好裸露面,擋土墻的外圍位置實施排水溝修筑;清淤疏浚項目在施工期間,在基坑的底部需要挖好集水溝,截水溝則設置在堤身這邊,為了防止圍堰邊坡出現滑坡現象,應在此種植草來實施護坡,這樣對于水土的流失有著較好的防治效果。針對水系溝通項目工程,主要是要開挖土壤來拓寬河道,在施工過程中,為了有效地避免土方流入到河道內,應在臨近河道的一側設置好擋土墻。堤防加固項目工程,以將河道位置岸坡防護做好為主,背水坡際坡比需把控于1:2.0 范圍,迎水坡實際坡比需把控于1:1.5~1:2.0 范圍。生態(tài)防護主要是以種植植物為主,堤防的背水坡所在坡面及堤防15m 高程之上迎水坡的坡面均將草皮鋪設好,而對于堤防15m高程之下位置迎水坡的坡面需實施菖蒲、水蔥等有著良好觀賞性、旱耐淹水生類型植物的種植,確保良好生態(tài)景觀可被創(chuàng)造出來;景觀和生態(tài)修復項目工程,需配置好岸帶植被,左右兩岸高程15m 之上應將草皮鋪種好,確保每5m 就種植木槿,左岸種植一排,右岸種植兩排;木槿、垂柳應種植在路堤頂部的道路兩側,有很好的景觀效果,而且合理地利用植物來達到綠化道路的目的。
3.2.2 在土料場層面
開采土料前期,務必結合上游匯水具體情況,坡面上方位置采挖,其與開挖的邊緣線相距10m 后實施截水溝修筑,在截水溝內部所匯集水,需經過土料場所在匯水的出口位置沉沙池予以沉清處理過后,排入土料場周圍溝渠。開采土料期間,區(qū)域內部表土需及時剝離處理,實行集中的分堆堆放處理。臨時性的堆土,其堆高需把控于3m 范圍,邊坡的坡比需把控于1:1.5 范圍;表土借助袋裝土當成擋墻攔擋,借助苫布敷蓋好裸露面,擋土墻的外部實施排水溝修筑。土料場需實行分層開采,對采挖的邊坡坡率予以有效把控。采挖的邊坡最適宜把控于1:2 范圍。邊坡5m高度以上情況下,自坡頂部位置,確保每間隔約4m 位置,設2m寬度邊坡的臺面,該臺面需面向于內部傾斜,平臺內側位置實施平臺溝修筑,便于實施坡面徑流采集,垂直平臺位置溝需設好急流槽。完成取土,采挖邊坡需借助草灌噴播實施護坡防護處理。平整處理好采挖的臺面場地,土料場所在臺面需實施排水溝合理修筑,出口位置需將沉砂池設好,排水溝及自然溝道所在順接位置應將消力坎設好;采挖臺面及表土的堆土場完成土地整治,需實行造林種草,以便于修復植被。對于植被選定,應盡量選定耐旱、耐貧瘠且對于土壤無較為嚴格要求造林樹種,對土質結構加以改良處理,確保植被整體覆蓋度得以提升,能夠和周圍環(huán)境處于一致性狀態(tài)。
3.2.3 在棄渣場層面
堆置棄渣期間,部分棄石需壓制于邊坡和渣場表面,確保所流失的水土得以減少。棄渣邊坡需把控至1:2 范圍,如果斜坡高度為6m,從斜坡底部到頂部,高度每增加6m,就需要增加一個內斜堆積平臺,以保持4%以上的坡度。結合棄土的實際面積和堆放平臺的最終標高,在棄土周圍進行沉砂池、溜槽、截水溝和排水溝的建設。建在平臺內側的平臺溝必須與溜槽相連。停止使用棄渣場情況下,棄土堆積的邊坡位置需實施噴播草及灌護坡處理,整治完堆積臺面過后,便于更好地修復周邊的植被。
3.2.4 在施工生產及生活層面
在場平前期,需集中堆放區(qū)域內部表土,表土周圍需將袋裝土設好,起到攔擋作用,苫布覆蓋已裸露的表面。施工作業(yè)期間,場地周圍需實施排水溝修筑,排水口位置需將沉沙池設好,雨水徑流在經過該沉沙池實現沉降,及時排入周邊天然的溝渠當中。若遇到大雨天氣,需借助苫布覆蓋砂石料,確保流失水土能夠減少。完成施工作業(yè),復耕已占用耕地生產及生活區(qū)域,占用草地需實施表土回填及種草處理。
3.2.5 在施工便道層面
在施工作業(yè)前期,針對于擾動地表20cm 以上深度區(qū)域實施表土剝離及集中堆放處理,借助苫布覆蓋表土堆,借助袋裝土來攔擋周邊位置。針對于擾動地表20cm 以下深度區(qū)域,實行表土不剝離,直接實施鋼板鋪設處理,確保擾動破壞得以減少。施工作業(yè)期間,需沿著施工便道位置單側實施臨時性排水溝修筑,排水溝的出口位置應將沉沙池合理設定好,雨水徑流需借助沉沙池完成沉降處理,而后,排到周邊天然的溝渠當中。完成施工作業(yè),拆除硬化路面,把表土回填剝離后選定結縷草、假儉草、狗牙根等實施種草處理。在種植前期,綠化區(qū)域需整平耙細處理,同步實施整地及播種,在實施播種前期,需借助磷肥、少量泥沙予以拌種過后再完成撒播作業(yè),播后及時覆土,將無紡布覆蓋在上面,起到良好防護作用。
從總體上來說,中小類型河流的治理工程實踐中,需有效把握基本特征,結合實際情況,積極落實各項防護治理措施,以確保更好地減少水土流失現象,從而實現中小河流的治理工程的最終目的,維護區(qū)域良好的水文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