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廷貴
(青海省英得爾種羊有限公司,青海 都蘭 816199)
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接觸性傳染病,具有急性、熱性及季節(jié)性(春季高發(fā)生率)特點,在影響羊群正常生長的同時也嚴重損害了養(yǎng)殖戶的切身利益。鑒于此,本文主要介紹了春季羊痘的病理變化、臨床表現、診斷方式以及防疫治療措施,以切實有效地維護養(yǎng)殖戶的經濟效益。
羊痘是病毒性傳染病,其病原是羊痘病毒,該病毒通常存在于病羊的皮膚黏膜及鼻黏膜分泌物中。該病毒主要通過空氣傳播和接觸傳播,病羊黏膜中的分泌物可通過污染的空氣或與健康羊身體接觸,經由損傷皮膚侵入機體,使健康羊發(fā)生感染,據調查病羊血液中的病毒數量會隨著病羊體溫的升高而增加。
羊痘在不同種群中的潛伏期存在一定差異,但通常為一周左右。不同的發(fā)病期臨床表現也存在一定差異。經觀察發(fā)現,春季羊痘發(fā)病初期主要表現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體溫升高、眼睛紅腫、呼吸困難、咳嗽、有黏液性分泌物從鼻孔中流出、身體出現紅點、眼瞼腫脹、膿性分泌物從眼部流出。倘若在發(fā)病初期,養(yǎng)殖戶未能對其進行針對性治療,羊痘會在整個羊群中持續(xù)蔓延,嚴重時腹股溝和腋下有水泡或者膿包、全身有紅斑、身體部分地方有丘疹結節(jié)、口腔或舌頭等地有丘疹、化膿后潰瘍處破裂后出現刺鼻臭味。
解剖病死羊發(fā)現,患羊除身體多處皮膚有痘痂外,其病理變化是口腔和舌頭等部位的黏膜有卡他性炎癥或有潰瘍化膿,病羊肺部有大理石樣硬塊結節(jié)、腸壁變薄且腸內殘留物較少、腸道充血嚴重、胃部有血性炎癥、胃部有紅斑、淋巴結腫大以及淋巴結有壞死現象。
該病常用的診斷方式有兩種,即臨床觀察和及實驗室檢測。兩者相比前者在診斷成本損耗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而后者則需要養(yǎng)殖戶收集病死羊皮膚和粘膜部位形成的膿包、痂皮,將膿包中的分泌物經姬姆薩染色后做成切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光學顯微鏡下可觀察到橢圓形的原生小體,電子顯微鏡下可觀察到病毒包涵體。在進行實驗診斷時,瓊脂擴散實驗、血凝抑制試驗、分離培養(yǎng)法、動物試驗法、凝膠沉淀試驗、中和試驗等也是常用的診斷方式。
5.1 預防措施 春季是羊痘發(fā)生率較高的季節(jié),在影響羊群生長狀況的同時也造成了養(yǎng)殖戶巨大的經濟損失,為此,養(yǎng)殖戶需在秉承著“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下,做好如下預防工作:對圈舍進行定期消毒殺菌、及時清潔清理圈舍衛(wèi)生、保證圈舍光照充足、定期通風、喂一些優(yōu)質的牧草和全價飼料來提膘、每年冬春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暖工作、保證圈舍干燥度、每年皮內注射羊痘疫苗(用0.9%生理鹽水稀釋,注射量是0.5mL)、做好引種工作(引種后先將其進行隔離養(yǎng)殖,待一段時間且沒有發(fā)生任何疾病后在進行混養(yǎng))、對病死羊進行焚燒和深埋處理。
5.2 治療措施 治療羊痘應采取針對性治療方案,既能保證治療效果,也能降低治療成本,提高養(yǎng)殖效益。對發(fā)病癥較輕的病羊,可采取增加營養(yǎng)提高羊自身免疫力的方式,達到自愈的目的。為避免繼發(fā)感染和促進痊愈,養(yǎng)殖戶可在發(fā)病部位用0.1%高錳酸鉀清洗后涂抹碘酊或紫藥水亦或是用淡鹽水擦拭后涂抹碘甘油;對體表發(fā)生病變的部位,在治療時需用溫消毒水擦拭,后用2%來蘇兒將患處拭干后,敷以硼酸軟膏,而對痘泡已經腐爛的部位需涂抹磺胺軟膏才能起到治療效果;對有高燒或其它并發(fā)癥的病羊,可采用麝香酒精溶液療法(將麝香溶入酒精配置成0.1%的溶液,對患病部位注射,1mL/次,1次/d,連續(xù)2~3d)、痊愈血清療法(將血清注射到患病部位,成羊一般是注射15~25mL,羔羊一般是注射10mL左右,注射天數根據疾病治愈情況調整)以及云南白藥蜂蜜療法(取云南白藥粉2~6g加入100g蜂蜜,進行沖服)等方式。
春季羊痘是一種急性、熱性的傳染病,對其防治秉承“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要不斷優(yōu)化調整預防和治療措施,以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