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沛,袁 華
(陜西省咸陽市涇陽縣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 713700)
樣品采集要有代表性,要根據(jù)疑似傳染病的特點進行選擇,不同的傳染病其樣品的采集也不一樣,要選擇動物體內病原體含量最高的部位[1],常見的取樣部位有肝臟、腎臟的皮質或髓質、脾臟、肺臟、心臟等,有時會采集患病動物的排泄物或鼻腔、口腔分泌物等。應采集沒有經(jīng)過藥物治療,且癥狀比較典型的動物。
在樣品采集過程中應當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避免對微生物學檢查和血清學檢查產(chǎn)生干擾,采集樣品時用到的所有器械和容器都應當經(jīng)過高壓滅菌,操作過程中也要注意無菌,采集不同樣品時不得使用同一件器械或容器。
不同動物疫病發(fā)生的時期不一樣,在對動物檢疫樣品進行采集時要合理安排,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病死動物尸體會很快發(fā)生腐爛,腐爛后再采集樣品會影響樣品檢測質量,同時采集好的新鮮樣品也要合理的保存,通常應在4h內完成樣品采集。
樣品采集過程容易造成環(huán)境污染,在采集前應注重樣品采集的安全,防止病原微生物傳播。同時還要注意采樣人員的安全,尤其是在采集患有人畜共患病的檢疫樣品時,務必做好個人防護。
對已經(jīng)患病的動物群體進行采集時,不能僅檢測一個患病動物,應當選擇患病較為嚴重、癥狀明顯的幾個動物進行采集,這樣可以提高檢疫的準確性。
根據(jù)不同的檢疫項目應當對樣品進行不同的處理,這樣除了能夠保證樣品的新鮮狀態(tài),還能夠提高檢疫的準確性。對于病理組織學檢查樣品應用10%的福爾馬林、95%的酒精或者zenker液進行固定,固定液的體積應當是病料的5~10倍左右。細菌檢查樣品要用液體石蠟、30%的甘油緩沖鹽水或者飽和的氯化鈉進行儲存[2]。病毒學檢驗樣品要用50%的甘油緩沖鹽水來保存,血液病料可以在病料中加入5%的石碳酸來保存。
動物檢疫包括臨場檢疫、抽樣檢疫、隔離檢疫以及實驗室檢疫。根據(jù)檢疫發(fā)生的時間以及地點又可以分為產(chǎn)地檢疫、運輸檢疫和屠宰檢疫。在實驗室檢疫中,對采集的病料根據(jù)不同的特點也要選擇不同的檢查技術,包括病理學檢查技術、病原學檢查技術,免疫學檢查技術以及血液學檢查技術。
臨場檢疫通常是通過視診、問診、觸診、叩診、聽診以及嗅診等常規(guī)檢查手段來判斷畜禽的健康狀況,也是活體檢疫最常用的方法。
根據(jù)不同傳染病的潛伏期進行隔離檢疫,隔離過程中,待檢動物不得注射疫苗,以免影響最終的檢疫結果。家畜通常隔離40d,禽類隔離15d,野生動物隔離25d,小動物隔離1周左右。
3.3.1 病理學檢查技術
這一檢查技術多用于動物不明原因的死亡,這時檢疫人員要對動物尸體進行全面檢查,確定是否死于惡性傳染病,不是惡性傳染病時可以進行剖檢,剖檢過程要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采集出的病料合理儲存后,利用科學儀器進行相關檢驗。
3.3.2 病原學檢查技術
這一檢查技術是通過樣品的病原分離鑒定來得出動物檢疫的確診結果,這一技術包括細菌性病原檢查、病毒性病原檢查以及寄生蟲病原檢查。細菌性病原檢查可以應用生化實驗或分離培養(yǎng),有時也可以直接進行顯微鏡檢查或進行動物實驗,來確定病原菌的種類。病毒性病原檢查則是在病料中分離得到病毒后進行病毒的核酸檢查和形態(tài)學檢查,最終判斷是哪一種病毒。寄生蟲病原檢查可以用蟲卵檢查法和蟲體檢查法兩種[3]。此外,當病料不完整或個體非常小,肉眼難以進行檢查時,可以應用PCR技術進行病原的檢測,這種檢測方法不受病原活性的限制,而且較為準確。
3.3.3 免疫學檢查技術
主要應用于有特殊性質的傳染病,當其他檢測方法均無法準確判斷該傳染病的病原時,可以應用免疫學檢測技術進行確診。目前,很多陽性血清、診斷液以及傳染病抗原均實現(xiàn)了商品化,所以在生產(chǎn)實踐中采用免疫學檢查技術也更加的便捷。
3.3.4 血清學檢查技術
當采集的樣品為血液樣品時,大多會進行血清學檢測,目前常用的檢查方法有直接凝集反應、血凝與血凝抑制試驗、沉淀反應、間接凝集反應等。血清學檢查技術相較于病原學檢查技術更為簡單,且成本較低,適合在檢疫工作中推廣使用。
動物檢疫是保證畜產(chǎn)品質量安全、避免動物疫病傳播、保障人民食品安全的重要方法,根據(jù)不同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動物檢疫樣品采集方法以及檢疫技術,更加高效、快捷的進行動物疫病的檢測,避免漏檢、錯檢的發(fā)生,只有這樣才能夠切實提升養(yǎng)殖質量,保障畜牧業(yè)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