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廣慧 許正錦
急性膀胱炎是由非特異性細菌侵入人體引起的膀胱壁急性炎癥性疾病,是臨床常見的尿路感染病癥之一,主要臨床表現(xiàn)有膀胱刺激征、恥骨上膀胱區(qū)壓痛等,若未及時得到有效的治療,極有可能發(fā)展為慢性膀胱炎或者腎盂腎炎,嚴重者可以導致腎衰竭[1-4]。前瞻性研究表明[5],青年女性急性尿路感染的發(fā)病頻率為0.5~0.7次/(人·年),年齡越大,急性尿路感染的發(fā)生率越高,而急性膀胱炎占門診泌尿系感染的95%。根據資料顯示[6],急性膀胱炎患者多數曾在不同醫(yī)院反復治療,應用過多種抗生素,但疾病仍舊反復。因此,規(guī)范而有效地治療急性膀胱炎并降低其復發(fā)率,是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西醫(yī)治療主要以抗生素為主,但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廣泛應用,甚至是濫用,導致急性膀胱炎的病原體發(fā)生明顯的改變,耐藥菌株種類甚至多重耐藥菌株呈現(xiàn)明顯增加趨勢。中醫(yī)藥用于治療急性膀胱炎的方藥豐富,方法眾多,大量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單用中草藥或以中醫(yī)藥為主導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在改善膀胱刺激征等癥狀,降低不良作用、減少復發(fā)率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現(xiàn)將中醫(yī)藥治療急性膀胱炎的相關進展介紹如下。
急性膀胱炎根據其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的臨床表現(xiàn)可歸屬于中醫(yī)學“淋證”范疇。中醫(yī)學對“淋證”的認識歷史悠久,論載豐富,早在《黃帝內經》中便記載了“淋”“淋證”等名稱,《金匱要略》對本病描述為“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痛引臍中。”唐代《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宋代《濟生方》中也分別對淋證臨床表現(xiàn)與辨證論治提出了不同見解。綜合歷代醫(yī)家對淋證的認識,可將其病因歸納為外感濕熱、稟賦不足、情志失調、飲食不節(jié)或勞傷久病等,雖有外、內因之分,但其基本病理變化為濕熱蘊結下焦,腎與膀胱氣化不利。當濕熱等邪蘊結膀胱,或臟腑久病而致功能失調,均可引起腎與膀胱氣化不利,而致淋證。究其病位主要在膀胱與腎,二者共主水道,司決瀆。其病性有虛、有實,且實證居多,虛實夾雜之證亦不少見。正如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指出:“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初起多因濕熱為患,正氣尚未虛損,故多屬實證,但淋久濕熱等邪傷正,由腎及脾,每致脾腎兩虛,而由實轉虛,如邪去未盡,正氣漸損,或虛體受邪,則成虛實夾雜之證。
近年來,部分學者對淋證的病因病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陳揚榮認為淋證的關鍵除了濕熱以外,還有毒邪入侵人體,往往因其本虛故而得病[7]。而張志堅認為淋證除了濕熱以外,還有郁熱,由此提出淋證的病機為肝郁濕熱[8]。馬鴻杰提出瘀血也是致病關鍵,其認為瘀血阻絡、脾腎虧虛是淋證遷延難愈的癥結所在,臨證時應注重活血化瘀[9]。楊洪濤則認為淋證除腎虛、濕熱外,氣機失調貫穿始終[10]。秦克力等[11]認為老年女性勞淋病機以腎虛為主,虛則受邪,腎虛往往是老年女性勞淋發(fā)病的基礎和轉歸的關鍵。趙潔萍等[12]也提出淋證發(fā)病過程中除了濕熱以外,其中腎虛頗為關鍵,同時提出腎虛除了腎陰虧虛以外,還有腎陽虧虛,因此臨證中應注意辨別陰陽,對于腎陽虛者應予溫補腎陽。歐陽枝磊則認為淋證慢性遷延階段除腎虛病機外,還有脾胃虧虛的可能,臨證還要重視顧護脾胃[13]。
2.1 辨證論治劉艷芳等[14]將淋證分為:①濕熱蘊結證:治以清熱利濕,下泄通淋,方用八正散合導赤散加減;②氣滯血瘀證:治以行氣活血、化瘀通淋,方用沉香散合血府逐瘀湯加減;③脾腎虧虛證:治以健脾益腎通淋,方用無比山藥丸加減。王文華[15]選取118例膀胱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治療組采用辨證分型論治,對照組予鹽酸左氧氟沙星膠囊,療程1周。結果:治療組、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7.1%、76.0%,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趙建民[16]選取急性泌尿系感染患者160例,隨機分為A、B 2組各80例,A組采用左氧氟沙星膠囊口服治療,B組予八正散加減治療,治療后B組的細菌清除率及臨床有效率明顯高于A組(P<0.05)。張作營[17]選取100例急性膀胱炎患者,分為A、B 2組,A組給予龍膽瀉肝片,B組給予氟哌酸片治療,連續(xù)用藥10 d。結果:臨床有效率A組(90%)明顯優(yōu)于B組(6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不良反應率(4%)明顯低于B組(1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王東波等[18]選取211例急性膀胱炎患者,隨機分為A、B 2組,A組107例,B組104例,A組予消淋飲(組成:車前子、海金沙、萹蓄、瞿麥、茯苓、澤瀉、滑石各18 g,木通、竹葉、梔子各12 g,甘草6 g),B組予左氧氟沙星片,A組總有效率99.1%,B組總有效率95.2%,2組臨床療效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王艷[19]選取70例急性膀胱炎患者,隨機分為A、B 2組,A組予西藥治療,B組予銀花泌炎靈治療,2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服用6周。結果:B組患者尿頻、尿急、尿痛的改善時間均短于A組,B組有效率為97.14%,高于A組82.86%,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陳光哲[20]選150例急性膀胱炎患者,分為A、B 2組,A組使用左氧氟沙星膠囊和銀花泌炎靈片,B組單用左氧氟沙星膠囊。結果:A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4.67%,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4.00%,B組為26.67%,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陳朝暉[21]選取急性膀胱炎患者60例,隨機分為A、B 2組,A組予左氧氟沙星片與泌淋清膠囊治療,B組予左氧氟沙星片治療。結果:A組總有效率為93.33%,明顯高于B組66.67%(P<0.05);A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0%,明顯低于B組為30.00%(P<0.05)。趙翠香[22]選取70例急性膀胱炎患者,分為A、B 2組,A組予金錢通淋顆粒,B組予甲磺酸左氧氟沙星膠囊,連續(xù)治療1周,結果:A組臨床有效率94.28%>B組85.71%(P<0.05)。周小勝[23]選取女性急性膀胱炎患者100例,分為A、B2組,A組予甲磺酸培氟沙星片、B組予甲磺酸培氟沙星片配合三金片,連續(xù)服藥3 d,結果:B組總有效率96.0%>A組80.0%(P<0.05)。翁維杰[24]選取急性膀胱炎患者100例,分為A、B 2組,A組予甲磺酸培氟沙星片,B組予甲磺酸培氟沙星片配合自擬通淋合劑(組成:車前子15 g,瞿麥、萹蓄各10 g,柴胡、連翹各15 g,茯苓、梔子各10 g,當歸15 g,澤瀉10 g,黃柏15 g),治療1周后,結果:B組顯效率(78.0%)明顯高A組(30.0%),膀胱容量明顯大于A組,疼痛評分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A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顧鳴佳[25]選取50例女性急性膀胱炎患者,隨機分為A、B 2組,A組予單純頭孢類抗生素,B組在A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八正散,連續(xù)治療7 d后,A、B組總有效率分別為76.00%、96.00%,B組明顯高于A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體征,療效顯著,對促進患者病情的康復具有積極的意義。李剛[26]選取急性膀胱炎患者70例,隨機分為A組、B組,A組予三金片口服,B組在A組的基礎上予左氧氟沙星片,連續(xù)服用2周,A組有效率為77.14%,明顯低于B組有效率94.2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外治法中醫(yī)學對于淋證的治療有著良好的療效,其中外治法在淋證治療中發(fā)揮了獨特的優(yōu)勢,在有效改善癥狀的基礎上,可減少由于應用抗生素治療所引起的不良反應,減少復發(fā)率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鄧朝霓等[27]選取60例淋證患者,隨機均分為A組和B組,A組給予熱敏灸治療,B組給予酒石酸托特羅定片治療,3 d后觀察療效、排尿頻率、膀胱功能及自主排尿情況。結果:A組、B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0.00%、63.33%,A組>B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王雪等[28]選取39例急性膀胱炎患者,予針刺治療,取穴:中極、膀胱俞、腎俞、三陰交、陰陵泉、行間、曲骨、委中,配合局方石韋散加減,連續(xù)治療7 d,結果:痊愈29例,好轉9例,無效1例,有效率97.44%。葛麗麗等[29]選取急性膀胱炎患者120例,分為A、B 2組,A組予氟哌酸口服并用超短波,B組予氟哌酸口服,治療12 d,結果:A組有效率97%明顯高于B組有效率85%(P<0.05)。姜曼等[30]用溫針灸治療32例淋證患者,取中極、關元、水道、陰陵泉、三陰交、太溪、脾俞、腎俞( 雙穴者均雙側取穴) ,腹背部穴位采用溫針灸,其他穴位普通針刺,總有效率93.75%。閆楠等[31]針灸并施治療急性膀胱炎患者53例,針刺照海、三陰交、陰陵泉等穴位,關沖可用三棱針點刺,余穴均可直刺1~2寸,7次為一個療程,配合灸關元、氣門、水泉,結果:治愈率達88.67%,對有白細胞尿和血尿的患者顯示出更好更快的療效。
急性膀胱炎是臨床上的常見病與多發(fā)病,多采用抗生素治療或抗生素聯(lián)合中藥治療,治療效果雖然滿意,但是面臨抗生素濫用與耐藥菌株快速增加的不良后果,帶來了新的臨床問題,并可能發(fā)展為社會問題。急性膀胱炎在尿路感染中屬于感染輕癥,單用中草藥、單用中醫(yī)外治或者中草藥配合外治法治療亦收效甚優(yōu),從上述臨床報道來看,其臨床療效并不亞于抗生素。但是,要提高中醫(yī)治療效果,應該對急性膀胱炎的病機準確辨識,既要認識到常見病機如濕熱、濕毒等,還要認識到郁火、瘀血等少見病機。既要認識到邪實為主,也要認識到虛實并見,更不能忽略以虛為主的情況。因此治療上不可拘泥于單方單法,而要強調辨證論治,并且要隨著病情變化而動態(tài)變化。從以上綜述情況看,對急性膀胱炎的辨治規(guī)律,總體而言,往往是實邪內擾居多,治療當以祛邪為主,而又以清熱利濕為首,但清熱解毒、舒郁泄火、活血化瘀亦有之。虛人受邪者則往往虛實夾雜,治療應扶正祛邪,在上述祛邪法的同時,注意配合滋腎、健脾甚至益氣溫陽等法。無論用哪一種方法,本質上都是辨證論治,其治療的最終目的皆是從根本上緩解患者尿頻、尿急、尿痛等證候,并且愈后不復,這樣就可大大減少抗生素在急性膀胱炎中的使用,不僅可減少抗生素過敏、消化道不適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而且可減少耐藥菌株的增加,在臨床上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