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
在浩茫寂寥的宇宙中,地球,這顆小小的行星,億萬年以來一直孤獨地運行在自己的軌道上,自轉(zhuǎn)抑或公轉(zhuǎn),它每一分每一毫的偏移,造就了人類眼中日月星子的浮沉起落、晨潮晚汐的俯仰涌退。我們將身邊種種由行星本體帶來或存在的萬物,定義為“自然”。
雖古人有道,“人為萬物之長”,更有甚者常以“集天地靈澤者”自居,但從實際角度來看,這是極為愚蠢且不自知的做法。人類作為靈長類哺乳動物,理應(yīng)歸于萬物之中,與蒼生同命運,共呼吸。換而言之,人與自然,本為一體。
自古以來,因為超脫于萬生之上的優(yōu)越感作祟,人類向來熱衷于將自我情感套入自然萬物。人們認為萬物有靈,天地為愁,草木含悲,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今天憐惜墜花,認為飄零舞瓣含被風(fēng)吹落之怨;明天感慨落木,追想其蕭瑟伶仃之苦。于是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嗔、怨由心而生,為落花發(fā)愁,為流水生氣,悲從中來,往往“情難自禁”,要“大慟一場”,唏噓生命短暫,萬生多苦。更遑論逢災(zāi)之時,便要對自然頂禮膜拜,篤信風(fēng)雨干旱皆天神所為,皆由因果而生。
人類作為情感豐富的物種,加之自以為傲的智慧,往往會將自己困束于萬物有情的怪圈。他們將自己藏于隱蔽的幕布后,把“自然”推到臺上,按照自己的喜怒哀樂將其胡亂裝點打扮,然后勾動手中控制傀儡的細細垂絲,上演一出自導(dǎo)自演的情感悲喜劇,還要自夸自耀,自鳴自得。這著實是一種病態(tài)的人生態(tài)度。
我們應(yīng)認清,自然本身是變化無窮的奇觀,它的存在與人類無關(guān),但你我可以在其中享受云卷云舒的恬靜,怒海擊月的壯美,溪畔聽風(fēng)的悠閑。自然也以其自身引導(dǎo)普羅大眾體悟宇宙的遼闊,以浩渺的星辰、規(guī)整的時序,授予人類真相的甜美、真理的永恒。蘇軾曾道:“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蔽覀儚淖匀恢袑W(xué)到的,應(yīng)是如人間瀟灑客這般寧靜曠達、超然于世的人生哲學(xué),應(yīng)是一粒沙觀世界、一朵花看大氣的智者視野,而非僅僅困于狹隘的自我感觀,將整個人生囿于一方粗陋的手畫牢籠之中,白白讓生命的流沙從指間流逝,空耗理智與感情。
“讓自然做你的老師?!蹦阄覒?yīng)真正領(lǐng)會天地萬象中隱含的哲理,學(xué)會將從中感受到的宏達體會編寫進人生的樂章,擁抱燦爛盛大的世界,觸碰萬物規(guī)律的心跳。如此一來,自我與自然一體,就不用懼怕在無必要地感傷“小我”情緒中浪費本就不算漫長的生命了。CB87EC1B-9CDF-496D-A100-470E5751C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