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桂鳳
葛樹陛,洛城街道屯田西村人,已去世多年。聽村里人講,他的兒子葛孚謙先生,早年在臺灣居住。2009年他以已故父親的名字設(shè)立的“葛樹陛兒童基金會”捐贈儀式在屯田小學(xué)舉行,他回村參加了贈書及救助困難家庭孩子的捐贈儀式。這一善舉,被鄉(xiāng)親們所稱頌。
記得當全村的房子都成為一片廢墟時,唯有老先生的房子,還孤零零地站在那里。當你的眼睛在與之相遇的一剎那,便禁不住怦然心跳,使得你情不自禁地去遙想那座老房子還頑強挺立的緣由。
老先生的房子,為三間正房,還有略矮于正房的一間東廂房。屋頂是現(xiàn)代的紅瓦,看得出,這是修繕過的。但屋頂?shù)乃膫€角,全部為小青瓦拼起的貓頭裂角,還有那一扇扇的木質(zhì)窗欞,讓人不由得猜測這座房子久遠的歷史。
從外觀看,四周墻壁全部為青磚堆砌。很明顯,東間屋和西邊三間建造時間有所不同。四棵生長緩慢的老槐樹前后圍繞著院落。木質(zhì)的后窗上,一棵開著白色花朵的植物,在燥熱的夏日里努力攀爬,一直攀緣到老房子的頂上。庭院老槐、被風(fēng)雨侵蝕得毫無色彩的木窗木門以及雕刻著歲月標志的貓頭裂角,讓老先生的大院,平添古色古韻的況味。
對于葛樹陛老先生,我從內(nèi)心充滿了尊敬。雖然,從我有了記憶的時候開始,老先生已不在人世,但對于老先生的為人,在我最初走上幼教工作崗位時,已略有了解。因為我工作的幼兒園,就與老先生的院子,相隔一排房子的距離。那個時候,我們和他的二夫人是極熟悉的。從二夫人的口里得知,他家原來有口深井,井上有石頭,下過雨或者冬天的時候,井沿比較滑。老先生怕二夫人去挑水的時候滑倒,出門的時候,總是囑咐了又囑咐,少打點水、小心井沿滑、最好等他回來再打水之類的話。雖然,很多細節(jié)性的東西,我已經(jīng)忘記,但從二夫人那里,我知道了老先生是一位心地極其善良的人。他在世的時候,經(jīng)常幫助一些困難的父老鄉(xiāng)親。而二夫人也是一位心胸開闊、熱情豪爽的女人。聽村里人說,葛孚謙先生的生母因病去世后,親戚幫老先生說媒,娶了他的第二位夫人。那個時候,我只知道,他的二夫人比他小很多,一輩子未生育兒女,視老先生的孩子為己出,很受老先生幾個兒子的尊敬。
每次從那里路過,看到那座老房子時,二夫人的形象就會從記憶深處浮現(xiàn)出來,仿佛二夫人用野菜熬煮的小豆腐,飄著那誘人的香味從這所老房子里向外飄散;仿佛二夫人正挑著水桶、挪動著她的小腳,顫悠悠地一步步邁向老房子……眼里、心里便溫暖起來,就像回到了那與她交往的歲月。
一直感覺,那座老房子無論何時都是溫暖的,一如葛樹陛老先生和二夫人的為人。它帶著人間最溫暖的溫度,永遠地站立在鄉(xiāng)親們的心里。它讓我們能夠很輕松地想象出,當年,年輕的葛孚謙先生是怎樣懷揣美好的夢想,從那座老房子走出去,開始他的求學(xué)路,開始他人生路上的奔波……所有的艱辛,如今都已塵埃落定,而游子的心,依然情牽著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那年,葛孚謙先生回鄉(xiāng)時,在我市設(shè)立了葛樹陛兒童基金會,并設(shè)葛樹陛圖書基金,他捐資6000美元。我想,這也許是葛孚謙先生對家鄉(xiāng)父老所表達的最適宜的感情,也是他對老宅表達的最適宜的感情吧。
聽村里上了年紀的人講,老先生的房子,到現(xiàn)在已有150多年的歷史。2012年,當遠居他國的先生聽到家鄉(xiāng)人說老房子有礙于村莊建設(shè)時,已90多歲高齡的他,給村里領(lǐng)導(dǎo)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他家的老房子交給村里處理,讓村里按照政策辦。后來,遵照先生的意愿,村里將老宅拆遷的補貼款交給了“葛樹陛兒童教育基金會”,葛孚謙先生又一次為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做出了貢獻。這一切,他的鄉(xiāng)親們會永遠銘記于心,就像那座永遠帶著溫度的老房子一樣,已被深深地刻在父老鄉(xiāng)親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