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超
魯西西
喜悅漫過我的雙肩,我的雙肩就動了一下。
喜悅漫過我的頸項,我的腰,它們像兩姐妹
將相向的目標(biāo)變?yōu)槲璨健?/p>
喜悅漫過我的手臂,它們動得如此輕盈。
喜悅漫過我的腿,我的膝,我這里有傷啊
但是現(xiàn)在被醫(yī)治。
喜悅漫過我的腳尖,腳背,腳后跟,它們克
制著
不蹦,也不跳,只是微微親近了一下左邊,
又親近了一下右邊。
這時,喜悅又回過頭來,從頭到腳,
喜悅像霓虹燈,把我變成藍色,紫色,朱紅色。
[李漢超賞讀] 當(dāng)代中國詩壇,局限于現(xiàn)實的身體寫作者多如牛毛,但寓于神性的寫作者并不多見,魯西西是屈指可數(shù)的一位。相對于中國的女性詩歌寫作,這首詩是另外一種類型,既與當(dāng)下詩歌文本不同,又與中國新詩傳統(tǒng)相異。它的別開生面,源于詩人自己的信仰。第一節(jié),“漫過”一詞,將喜悅比作了水,有慢慢充溢浸透且無聲響之意。第二節(jié),喜悅進一步加深,頸項在扭,腰身也在扭,像親密無間的兩姐妹,反應(yīng)相同,目標(biāo)一致。第三節(jié),手臂更是兩姐妹,輕盈成翅膀,讓人飛翔。動感增加,美感無限。喜悅繼續(xù)從上到下漫下來,使腿和膝上的傷得到醫(yī)治。這喜悅絕不僅僅是平常之喜悅,而是神靈的化身了。第四節(jié),喜悅繼續(xù)漫下來,它要浸透“我”身體的每一個地方,此時,手舞足蹈是自然應(yīng)該發(fā)生的,但它們“克制”著?!翱酥啤笔瓜矏偱c興奮區(qū)別開來,它是來自身體深處的寧靜。第五節(jié),喜悅一旦擁有,就會生生不息地陪伴著你,自上而下,從頭到腳,周而復(fù)始,無窮無盡。喜悅的光芒照耀一切,穿透一切,猶如神靈,惠及萬物。喜悅之神把“我”變成孤獨的藍、高貴的紫、熱情的紅……“我”從此脫胎換骨,生命從此多姿多彩,一個凡人因而也具有神的性靈了。
李 南
我常常羨慕他們,用手指指
遙遠的方向
說,那是故鄉(xiāng)
我沒有故鄉(xiāng),夢中一馬平川
繞過一棵棵樹
獨自來到藍色大海的另一端
哦,青山做證
我也有沉重的鄉(xiāng)愁
當(dāng)世界沉沉睡去,我的故鄉(xiāng)
在說也說不出的地方
[李漢超賞讀] 當(dāng)代詩人中,寫鄉(xiāng)愁的更多,而寫得好又能被人傳播,又能打動讀者的并不太多。李南的這首《故鄉(xiāng)》,寫得精巧別致,含蓄雋永,使人愁緒滿懷,熱淚盈眶。對于一般游子而言,故鄉(xiāng)就在那遙遠的地方。這種感受最直接最簡單,“我”羨慕“他們”的直接和簡單。這里暗示了“我”的故鄉(xiāng)與“他們”有所不同,肯定不是“用手指指”那么簡單。是真的沒有故鄉(xiāng)嗎?絕對不是,而是因為輾轉(zhuǎn)的地方多了,已經(jīng)弄不清楚哪里才是故鄉(xiāng)?!袄@過一棵棵樹”,指經(jīng)歷人生的一個個不同階段或地方。“獨自”,指孤身一人,“藍色大?!?,既是實指,也是虛指,常用來指理想奮斗之地。說不清,道不明,使“沉重的鄉(xiāng)愁”更添迷茫和分量。“哦”,表示一種醒悟,這是上文的轉(zhuǎn)折?!扒嗌阶鲎C”,語氣堅定不移,讀來沉甸甸。當(dāng)夜深人靜之時,在外的游子夜不能寐,思念故鄉(xiāng)和親人;然而,自己的故鄉(xiāng)在哪里呢?分明有,但又說不出來,只有堵在心里,使鄉(xiāng)愁更為深沉厚重。詩人的鄉(xiāng)愁,因迷茫而滄桑,因滄桑而沉重。她的詩歌對情感與心靈的深切關(guān)注增加了詩的高度,其始終裊動的一種憂傷又增加了詩的深度。
馬 莉
愛一個人能有多久
行走在極端小心翼翼的世界上
沒有事先約定,也沒有預(yù)感
在億萬年前還沒有到來的時刻
比時間還要久遠的時間里
比空間還要寂寥的深邃中
愛一個人能有多久,比死亡,比塵埃
比我們的祖先還要受傷的世界上
風(fēng)吹拂你的額頭讓我聽到了你的呼吸
你的咳嗽,空蕩蕩的心跳,愛一個人究竟
能有多久,草尖上的光芒也感到了疼痛
讓我問問時間吧,還差多少年
還要等待多久,讓我問問死亡
親愛的死亡,愛一個人能有多久
[李漢超賞讀] 愛,是人類永恒的話題。這首詩是馬莉詩集《金色十四行》中的一首。雖然行文上沒有分節(jié),也沒有明顯的停頓標(biāo)志,但從“愛一個人能有多久”的反復(fù)追問中,我們還是能夠感覺詩意表達上的三個層次:在疑問中開啟讀者的思考,詩人帶領(lǐng)我們回到“億萬年前”,回到愛的初始狀態(tài),來進行愛的追問;在又一次追問中,引領(lǐng)我們回到愛的現(xiàn)實,你“空蕩蕩”的心里,是否有我?在進一步追問中,詩人把我們指引到“時間”本身和“死亡”終端,死亡是生命的終結(jié),也當(dāng)然是愛的終結(jié),那就讓我們愛一個人愛到死為止吧。馬莉善于在事物飄忽不定的獨特狀態(tài)下營造詩歌的敘述語境,她的藝術(shù)視角敏銳而犀利。她不僅能夠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能夠看到事物的背面,而且還能夠出色地看到事物隱匿的那一面。她的詩歌往往采用重復(fù)式的言說方式,獨具個性。在這首詩里,“愛一個人能有多久”句式出現(xiàn)四次,反復(fù)追問,啟迪讀者,并將讀者帶入一種形而上的虛幻境界。
顧 艷
在河流之上,在云朵之中
這寧靜的幽谷
紫藍色的空氣把我消融
四壁是無聲的靈魂
莊周翩翩起舞
東籬下的秋菊,讓我冥想
山岡明月。流水。西風(fēng)
我悠然于外,傾聽
你磁一般的嗓音
綿密如絲雨
我開始領(lǐng)略一種風(fēng)采
古典的情韻
優(yōu)雅地鑿穿世界,我
磷火般的眼睛
鬼魅般的腳步
在你的城堡
精神的羽翼騰空而飛
[李漢超賞讀] 讀書是與智者的對話,顧艷熱愛讀書,經(jīng)常在書房里一坐就是一天,對書籍情有獨鐘,深有體悟,她的詩歌《書房》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唯美的精神世界。第一節(jié),詩人運用比喻寫自己在書房的感受。置身書房,如同置身在寧靜幽深的山谷之中,河水在身邊流,盡情地享受讀書的快樂;靜心讀書,高貴而孤獨。第二節(jié),詩人主要寫讀書時的情景。書房的四壁上陳滿了各種書籍,書里的文字都是思想的無聲表達,都是靈魂的無聲歌吟。這里的“明月”“流水”“西風(fēng)”,都是詩人心境的一種反映,與心情相對應(yīng)。讀書如同聽雨,那來自靈魂深處的聲音,綿軟而親密,深深地吸引并打動著“我”的心。第三節(jié),詩人主要寫讀書獲得的精神享受。書中散發(fā)出來的古典情懷和蘊涵,能夠穿越時空,穿越各種阻隔,最終優(yōu)雅地抵達人的心靈;隨之靈魂如同長了翅膀,騰空而起,到達人生的至高境界。顧艷生于杭州西子湖畔,那里的山水靈氣和悠久文化流淌在她的血脈里,哺育了她的詩魂和才情。這首詩情感豐盈而不黏滯,語言空靈而不飄忽,意境優(yōu)美,韻味悠長。
胡茗茗
我將身軀全力伸展,然后下壓
我要對抗的不只是隱痛
不只是僵硬
還有——時間
我試圖以疼對抗衰落
以詩對抗平庸
以水的冥想對抗火的浮躁
既享受盾又享受矛
我愿意聽到這些骨頭發(fā)出聲響
它們讓我感到我還活著
柔軟地活著
像海底的水草對抗著海面的風(fēng)暴
[李漢超賞讀] 胡茗茗深得瑜伽之要義,以《瑜伽》為題,放松身心,沉靜地對抗隱痛、僵硬和時間,對抗生活的風(fēng)暴。詩人先以練習(xí)瑜伽的一個典型動作開啟全詩。身體下壓,會感到某個部位隱隱作痛,會發(fā)現(xiàn)肢體的僵硬,詩人沉穩(wěn)地對抗著它們;同時,人要保持青春的活力,還要與衰老對抗。如果說第一節(jié)是對瑜伽的大眾化抒寫,那么第二節(jié)就是詩人的獨特感受了。生活中的許多美好都在衰落之中,詩人只有以這種疼痛與之對抗;人深陷瑣碎之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只有卓越的詩歌才能與之對抗;生活變得煙塵飛揚,浮躁不堪,只有如水的柔韌、沉靜和冥想才能與之對抗。排比句式的運用,強化了詩人的內(nèi)心感受,深化了詩人的對抗境界。詩人在矛與盾的相互沖突中,既享受著順其自然的衰落、平庸和浮躁,又享受著在對抗之中生命所煥發(fā)出來的活力、卓越和寧靜。矛與盾在詩人的身體內(nèi)部廝殺,詩人的骨頭乃至靈魂都參加了戰(zhàn)斗;它們戰(zhàn)勝生活中一切不和諧和不如意,發(fā)出愉快的歡叫,也是詩人活得堅決、活得堅韌的最好證明。海底的水草是柔弱的,但它也是剛強的,不屈不撓,沉靜地對抗著大海的風(fēng)暴。這首詩語言簡潔,境界深邃,空靈輕盈的詩句蘊藏著豐富柔潤的精神內(nèi)涵和哲學(xué)意味。
唐小米
我們到達時
落日正從虎山的脊梁骨滑下來
太行山脈中最后這只虎
正在把暮年的光
一點一點吞進身體。
但金質(zhì)的摩擦聲從遠到近
這鑲著橘紅色金邊的響聲
嘩——嘩嘩
漫山遍野的紫荊和棗木們動起來
一直朝著天邊跑。
日暮后的山巒并不是沉沉睡去
也沒有螞蟻搬動大片的
虛空。它們年輕沖動就像我
此刻正迷失在
巨大的聲響里。
真害怕一生都會被風(fēng)吹著
往前走
直到光線從草葉間
逐漸暗淡下去。
[李漢超賞讀] 虎山,位于保定市西部,因其山頂?shù)囊粔K巨石頗似蓄勢待發(fā)的猛虎而得名。詩人置身其間,浮想聯(lián)翩,觸景生情,借虎山之景抒發(fā)時光易逝、青春難再的迷茫和無奈。第一節(jié),用形象的語言著力渲染落日下的虎山景色。用語形象生動,運用比喻、比擬和錯覺,精彩獨到。詩人妙筆生花,惟妙惟肖地向讀者展現(xiàn)一幅老虎食光圖,很有氣勢,很有韻味,賦予無形的聲音以質(zhì)感和色彩。詩人渲染逃跑的響聲,是為了反襯內(nèi)心對時光流逝的恐懼。第二節(jié),在冷靜的思考中表現(xiàn)詩人對人生的迷茫和無奈。日暮時分,山巒真實地橫在眼前,就如此刻的“我”;“我”表面上看還算年輕,但正在時間的咀嚼聲里慢慢老去。“風(fēng)”是時間的另一種幻化形式,代表著無法阻擋的自然力量。自然力量推著“我”朝前走,人的希望也在生命的衰老中漸漸消逝。詩人通過詩性的思考告訴我們:時間所營造的人生圖景有時很美麗,如落日中的虎山絢麗多彩,使我們很容易迷失其中;但時間是不可逆轉(zhuǎn)的,決定了我們在時間面前無能為力。唐小米的詩充滿想象力,因為她對事物保持著足夠的敏感和細膩。她的詩在表現(xiàn)上也十分形象獨特,那些新奇精辟的比喻、生動精彩的比擬,常常信手拈來,引人入勝。
胡 澄
脫掉外衣一樣
我將她脫在了客廳的沙發(fā)、
廚房、衛(wèi)生間、臥室的床上
讓她往來于菜市場、辦公室、
某小區(qū)……以及笑與愁之間
而將自己帶走
我將自己帶到無人的地方
一面向陽的山坡,草正在變綠
草的顏色與我的心情一樣漸漸
加深
直至黃昏來臨
我的心情也由綠轉(zhuǎn)紅
——如山坡上一棵疼痛的紅楓
秋天手中的火把
我最終需要將自己交給誰
我將自己帶離庸常的生活
接我的人,始終沒有來臨
[李漢超賞讀] 在這首詩中,詩人細微地描述自己的心路歷程。詩人將“我”一分為二,將一個外在的我從“我”中分離出來,而把“她”留在世俗世界里。自我的分離要經(jīng)歷內(nèi)心的自覺和斗爭,而詩人借助“外衣”將這種過程處理得十分輕巧。詩人讓外在的我繼續(xù)在俗世游走,還要“她”像每一個凡夫俗子一樣生活。那么詩人究竟想干什么呢?詩人明確地說“而將自己帶走”,將內(nèi)在的我?guī)У揭粋€純凈的地方去。那里只有“我”一人享受著陽光,那里“草正在變綠”。人的心情變化能夠引起外物的反應(yīng),所以,“草的顏色與我的心情一樣漸漸/加深”;外物的變化也能引起人的心理反應(yīng),所以,“我的心情也由綠轉(zhuǎn)紅——如山坡上一棵疼痛的紅楓”。但是,這“疼痛的紅楓”卻是“秋天手中的火把”,溫暖和照亮人生逐漸蕭瑟的歲月。詩人為了完善自我做了很多努力,告別世俗之后,卻不知道“我最終需要將自己交給誰”,心理上出現(xiàn)了暫時的迷茫。與世俗生活決裂之后,詩人能否超凡脫俗?能否步入更高的精神領(lǐng)域?這是詩人的迷惑,也是讀者的擔(dān)憂:沒有誰來迎接,“我”是繼續(xù)孤獨前行,還是掉頭返回俗世?在人生的漫漫長途中,詩人不滿現(xiàn)狀,不滿世俗,正在努力尋找靈魂的彼岸和人生的最高境界。
宮白云
有時候,喧鬧比孤獨,
空洞。人群中站著,沒有前世與來生。
悲憤的長鳴,從空氣中迫近,
一個窗口轉(zhuǎn)瞬即逝。
舉起的手懸在半空,
什么是可以留下的?銼刀似的風(fēng),
鋸著骨頭。
大地吞噬一切。
迎來送往,漂泊之河的源頭。
沒有人探詢走下站臺與走上站臺的眼神,
更沒有人探詢眼中的淚
為誰而傾。
柵欄外的天空正落著雨,
這人世的深淵——
天堂和地獄僅僅
一詞之隔。
[李漢超賞讀] 站臺是情感的風(fēng)雨臺,是離別的記錄臺。宮白云在《站臺》里,收斂住感情的淚珠,面對站臺,做了四個層面的思考。第一個層面,喧鬧的站臺是空洞的。表面上的喧鬧是無意義的,有意義的是人離別后內(nèi)心的孤獨,所有的離愁別恨都回到人的內(nèi)心之中,回到孤獨之中。第二個層面,大地吞噬著一切痛苦。詩人追問:“什么是可以留下的?”只有痛苦留下來,“銼刀似的風(fēng),/鋸著骨頭”,這種痛苦是撕心裂肺、刻骨銘心的。痛苦撕裂著人心,但“大地吞噬一切”。第三個層面,沒有人探詢你為誰流淚。人來人往,來去匆匆,各人有各人的故事,各人有各人的淚水,痛苦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收藏,自己明白。第四個層面,天堂與地獄僅僅一詞之隔。用“這人世的深淵——”引出“天堂和地獄僅僅/一詞之隔”。這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高度濃縮了詩人的情感體驗和哲學(xué)思考。站臺是情感的深淵,許多人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詩人以為:幸福與痛苦一詞之隔,天堂與地獄一步之遙,悲歡離合就那么回事,生離死別就那么回事,看淡它們,擦干眼淚,勇敢地面對現(xiàn)實。宮白云是當(dāng)代詩壇具有強烈沖擊力的詩人,她的詩雅致、柔韌、深邃、精美,使用的每一個詞語都有很強的生命質(zhì)感和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