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亞雄
雖然事情已過去30多年,但于和偉對當時的場景依然記憶猶新。那是1986年夏天,15歲的他因為交不起5元錢的補課費,找到吳老師說:“我沒有爸爸,可是我還想讀書!”吳老師撫摸著他的腦袋,當面請求校長:“把這個孩子放在我班里吧,補課費就在我工資里扣!”于是,于和偉又有了上學的機會。
不久前,著名演員于和偉借做節(jié)目的機會去看望早就退休的吳老師,吳老師在電話里反復確認后,十分興奮地說:“等你啊,臭小子!”一看到學生,守候在家門口的吳老師徑直撲了過來,于和偉輕輕拍著老師的后背,仔細端詳著對方——記憶中高大挺拔的壯漢,如今已是佝僂著腰身的白發(fā)老人,他不禁淚流滿面。寒暄中,于和偉得知老師患糖尿病多年,并嚴重影響到聽力和視力,便當即下樓到藥店買來血糖儀,像囑咐孩子一樣叮嚀老師如何使用,一定要保重身體。
臨行前,于和偉拿出的一樣禮物蘊含著特別的用意。那是一支老式、擰蓋的、現(xiàn)在并不多見的黑色鋼筆。學生時代的于和偉因為家庭貧困,從來就沒有過過生日,可是那一年生日,吳老師在一張卡片上寫著:“生日快樂,祝你考出好成績!”還送給他一支鋼筆。
“當時的那支鋼筆不值錢,可你這支是金筆,太貴重了!”吳老師來回觀摩著禮物,感嘆道。于和偉卻說:“吳老師,您知道嗎?現(xiàn)在回想起來,您送的那支鋼筆才是無價之寶,給了我多大的鼓勵和動力?。 痹谟诤蛡タ磥?,唯有回贈鋼筆,才能表達反哺之義。
當人登上高處,不能忘記從哪里出發(fā)的;功成名就,更不應該忘記曾經(jīng)給予無私關愛和幫扶的老師??v然老師不圖回報,但作為學生,無論多有出息,都當以不同的方式去報答、感恩。
(田龍華摘自《演講與口才·學生讀本》2020年第12期/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