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瑞明
近年來,雷州市紀家鎮(zhèn)莫宅村不僅群眾過上美好生活,村容村貌也煥然一新。近日我在父親的陪同下到該村采訪。該村的老書記余二在村委會已干了三十多年,由于年齡偏高,最近退下二線擔任副書記。他與我父親既是鄉(xiāng)鄰,也是老友,一見面分外親熱。
“走!我們先到烏坑村走走!”老書記一臉自豪地對我們說。
烏坑村與莫宅村委會相依。村北邊有一條平坦寬闊的硬地化大道,直通蜿蜒而來的雷州青年運河的支河小橋。支河東岸有一條約一公里長的硬底化走道,走道兩旁開滿五顏六色的鮮花,靠近村邊的河岸豎有欄桿,還栽有草帶和綠樹,風景特別幽雅。
站在橋上往西望,這條大道將烏坑村民居區(qū)劃為兩部分,左為住宅區(qū),右為文化活動區(qū)。
轉(zhuǎn)眼,左邊一排亮麗的牌子直接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那金黃色的牌子如打開的扇面,周邊鮮紅的鏤空雕刻與扇面相襯,顯得別有韻味。走近一看,原來這是村中的巷牌。巷牌的半腰便是耀眼的黨旗,時刻提醒著每一位黨員: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
文化活動區(qū)最近大道的是紅綠相間的籃球場,球場上空一道道彩旗從一旁的文化樓頂掛來。此時陽光燦爛,球場空無一人,一面面彩旗在風的吹拂下,不停地擺動。
草坪前一間灰頂?shù)男∨镒?,?cè)面貼著藍天綠地的宣傳畫,畫上多彩的兩行字—垃圾分類 從我做起。我有些小意外,垃圾分類的宣傳很多城鎮(zhèn)都還沒全面展開,烏坑村已經(jīng)開始實施了。老書記的意識果然超前。
“這是一方天然池塘……”我還在打量著垃圾分類的小棚,老書記早已領(lǐng)著我父親走到前面的池塘邊,我連忙跟上去。池塘里水碧如油,微波蕩漾,魚兒悠然地游來游去。池塘的四周豎著棗紅色欄桿,欄桿外邊,綠樹成蔭。這是在農(nóng)村改造建設(shè)時,老書記與大家一起商量就地取材,將其修建成了休閑公園。
池塘前一條紅磚鋪成的小徑彎彎曲曲,經(jīng)過一個黑瓦白墻的古色小拱門直至文化區(qū)邊沿的小水泥道。對面是一道淺灰的高墻,墻上“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八個大字如一團火焰般引住了我們的眼球。這道高墻有十二米寬,它有一個鏗鏘有力的名字“入黨詞牌”。牌前面的左方,明艷的黨旗由上而下展開。右方用宋體雕刻著入黨誓詞。詞牌的后面更是將黨的權(quán)利與義務(wù)一一列舉。紅色的磚依著詞牌鋪向四面,將詞牌前的空地“繡”成一張紅色的大地毯。
“每天晚上,這兒都有很多人跳廣場舞……”老書記站在詞牌下看著那片紅,非常開心地向我們描述著這兒夜晚的景色。
我們離開了文化區(qū),隨著老書記走上一條綠樹成蔭的水泥路。原來,這路便是我們進入莫宅服務(wù)中心所走的那條路。我回頭往路的盡頭望去,一塊灰中帶黃的橢圓巨石上刻著八個火紅的大字—黨建文化主題公園。
我會心一笑:原來烏坑村文化區(qū)是有名字的。而那塊巨石,就像一位熱情的老干部,堅定地站在自己的崗位上,守護著烏坑村,又熱情地迎接每一位到來的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