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SU)的科學家最近一項研究揭示,一種野生馬鈴薯近緣種(S.chacoense)的代謝產(chǎn)物通過改變巴西果膠桿菌(Pectobacterium brasiliense)的致病行為可以增強馬鈴薯的抗病性。這項研究已發(fā)表在《分子—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雜志上。
由于馬鈴薯對各種微生物病原體的高度敏感性,如來自果膠桿菌屬的細菌,其生產(chǎn)受到嚴重影響,這些細菌會引起具有毀滅性的各種馬鈴薯病害,并造成重大的經(jīng)濟損失。
近年來,研究人員在S.chacoense中發(fā)現(xiàn)了對這些病害的抗性,其抗性機制尚不清楚。他們推測,S.chacoense含有獨特的化學成分,能夠通過殺菌、抑菌或抗毒活性來提高對病原菌的抗性。CSU的研究團隊以塊根提取物為對照,研究了塊根提取物對果膠桿菌細菌增殖率、已知外源酶活性和毒力基因表達的影響。對化學提取物采用生物測定引導的分離方法,并對S.chacoense和馬鈴薯四倍體栽培種的塊莖進行非靶向代謝組學比較。相比較而言,S.chacoense提取物不影響細菌增殖率,但降低了果膠酶、纖維素酶和蛋白酶的活性。結果表明,選擇性生物堿、酚胺、酚類、胺類和肽類是細菌抗性的綜合化學來源。
來源:APS Journals、Seed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