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立超
江南水鄉(xiāng)宜興,自古以來就是山明水秀、物華天寶的旅游勝地,如今,以紫砂壺而聞名海內外,吸引了許多的游客前來參觀游玩。翻閱宜興7000多年的制陶史,我們可以發(fā)現其實在歷史上,宜興均陶、彩陶、精陶、青瓷和紫砂,可以并稱為“五朵金花”,曾經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深深地影響了陶瓷的發(fā)展,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于飲茶的重視,除了對于茶葉有著較高的品質要求之外,對于沖泡茶葉的器具也格外的重視,于是有著“世間茶具稱為首”的紫砂壺就成為了茶友的不二選擇。紫砂良好的透氣性使得“不奪茶香,又無熟湯氣”,可以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出茶葉的醇正味道,就算是隔幾天也不會發(fā)霉,同時,許多的藝術表現形式,諸如詩歌、繪畫、篆刻等等都可以在上面得到表現,所以自紫砂發(fā)端以來,文人雅士們就參與設計與制作,把他們的才情和對于生活的感悟融入紫砂藝術中,形成了獨特的紫砂文化,影響著我們的藝術審美。
我的這件紫砂作品《石瓢壺》,就是在景舟石瓢的經典器型之上,把我對于紫砂光素器的理解融入其中,充分地展示了石瓢壺的造型藝術和蘊含其中的藝術審美和文化內涵,讓我們對于最為熟悉的紫砂器型之一的石瓢有著全新的認識。此壺壺身和傳統(tǒng)的子冶石瓢相比較,更加的豐滿。壺底與壺口的大小經過改良,身筒不再是非常立體的椎體,而是略顯飽滿圓渾的圓錐體。壺腹呈現微妙的弧線變化,與之相應的壺嘴、壺把與壺身筒銜接,也加大了弧度的設計,宛如自然胥出,渾然一體。橋鈕與平蓋銜接之間,各個角度琢塑和緩的弧度到蓋面,與壺身的圓錐體相呼應,連壺鈕形成的內空間,也與壺體造型相映成趣。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作品《石瓢》,通過改良創(chuàng)新之后,出水還是非常爽利,端握也是非常舒適,整體更為大氣磅礴,把“滿”的特點展示得淋漓盡致。其中所凸顯出來的傳統(tǒng)功力和對于經典器型的把握和參悟也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同時也讓我們可以感受到石瓢壺在歷史變遷之中折射出來的淵源和脈絡。
作為紫砂造型之中“跌不破的形”,從石瓢壺的誕生到其發(fā)展演變,許多的紫砂巨匠都演繹出石瓢壺各自的特點,它們以自己獨特的神韻美感,和而不同地在紫砂歷史長河中綻放光芒。石瓢壺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一種煮水的器具“石銚”,宋代大文豪蘇軾在詩中寫到:“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在后來隨著飲茶方式從煮茶逐漸演變成為沖泡茶葉的方式,端把取代提梁,經過蘇軾、陳曼生、楊彭年的演變,逐漸形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器型?!叭跛В瑑H飲一瓢”顧老從其中找到靈感,最終把“石銚”改名為“石瓢”,成為了最為經典的器型之一。從曼生石瓢、子冶石瓢到心舟石瓢、景舟石瓢等等,都具備著三角形的架子,直筒的壺流等基本元素,讓我們在其中感受到一脈相承的藝術魅力和中國文人的錚錚鐵骨,所以石瓢壺形盡管不是特別的便于陶刻裝飾,但是許多的文人雅士喜歡在石瓢壺上面進行繪畫和書法的裝飾,也成為了紫砂藝術之中一道靚麗的風景。我的這件紫砂作品《石瓢壺》采用了光素器的手法,把紫砂最為淳樸的質感和肌理展示出來,通過精致的工藝和明針的細膩處理,延續(xù)了傳統(tǒng)石瓢的造型特點和景舟石瓢的實用大氣和穩(wěn)重和諧,從紫砂藝術的歷史沿革之中找到創(chuàng)作的靈感,帶給我們永不過時,簡潔耐看的精品佳作。
結語:在紫砂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之中,造型的發(fā)展和演變也是豐富多彩、包羅萬象,但是其中有幾種經典的器型卻是一脈相承,萬變不離其宗,石瓢造型就是其中的一款。從曼生石瓢開始到子冶石瓢、景舟石瓢,還有后來的漢棠石瓢、霸王瓢等等,都是在三角形椎體的基礎之上進行演繹,從而讓我們感受到經典的無窮藝術魅力和與時俱進的藝術審美,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還會有更多的紫砂精品呈現在我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