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田博
2020年末,新加坡的小販文化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去過新加坡的人一定對當?shù)氐男∝溨行牟荒吧?,其實小販文化就是以小販中心發(fā)展起來的飲食文化。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稱小販中心為新加坡的“社區(qū)餐廳”,甚至稱之為文化機構。而新加坡人則說“小販中心是一個洋溢著生活氣息,編織著鄰里草根文化風貌的美食天堂。”
早晨,在小販中心買一杯咖啡、一個面包外加一份煎蛋;中午,在小販中心來一份海南雞飯;晚上,在小販中心買一碗釀豆腐,外加一份紅豆冰……很多新加坡人的一天都和小販中心聯(lián)系在一起,這是由政府興建的開放式飲食集中地,售賣各種物美價廉、種類繁多的美食。
燒臘飯、云吞面、叻沙、椰漿飯、馬來炒面、印度飛餅……具有新加坡各種族特色的美食小吃在小販中心都可以找到。不過這幾年,到小販中心走一走,就會發(fā)現(xiàn)所售賣的食物越來越國際化了。意大利面、日本壽司、泰式燒烤、麻辣香鍋、川菜、摩洛哥餐等,也入駐了小販中心。
新加坡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小販中心的各種風味小吃也是融匯了世界各地的美食精髓,且別具特色。號稱“新加坡國菜”的海南雞飯是一道源于中國海南島又受到馬來文化明顯影響的本地化食物;新加坡肉骨茶則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化華人食品;肉粽、炒粉、蚵仔煎、潮州粥、魚蛋粉等新加坡小吃,則大多帶有中國廣東或福建血統(tǒng),并帶有鮮明的本土化特色。
此外,馬來人的炸雞菜、牛肉丸面條、馬來炒飯、椰漿飯,印度人的穆塔巴克、飛餅等,都不同程度帶有“新加坡小吃”的獨特風格,既能一眼看出其“血統(tǒng)”,又經(jīng)過明顯的本地化演變。即便名稱完全相同,和原產(chǎn)地的風味也有很大差異,甚至有些品種是新加坡“獨門絕藝”,別處都很難找到。這些美食都是小販中心的主角。難怪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說:“這些攤販中心充當著‘社區(qū)餐廳’的角色。擁有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這里,在早中晚用餐時分享不同體驗?!?/p>
新加坡的小販中心數(shù)量之多是外國人無法想象的,不管你住哪一區(qū),出門走幾步一定能看見小販中心。有統(tǒng)計顯示,新加坡有超過110 個小販中心,每天有6000 個小販檔口在為大家提供物美價廉的餐食。據(jù)了解,新加坡政府重新啟動了興建小販中心的計劃,到2027年新加坡會有127 座小販中心。對于一個國土面積只有700 平方公里左右的國家來說,這個數(shù)量已經(jīng)相當驚人。
小販中心一直在當?shù)厝说纳钪邪缪葜匾巧?。早年新加坡的小商小販隨意擺攤,推一個車就能在街邊做生意,這在給當?shù)厝颂峁┪锩纼r廉的美食的同時,也帶來諸多困擾,比如擠占道路、妨礙商業(yè)區(qū)域開發(fā)、污染周邊環(huán)境、威脅食品安全等。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在他的回憶錄中曾這樣描述:“數(shù)以千計的人在人行道和大街上售賣食物,完全不理會交通、衛(wèi)生和其他問題。結果是街道垃圾成堆,造成堵塞,腐爛的食物散發(fā)出惡臭異味,四處凌亂污穢不堪,市區(qū)的許多角落都變成了貧民窟。”
01 / 新加坡小販中心特色美食(來源:聯(lián)合早報)
1968年,新加坡政府用了一年時間為小販進行注冊,并發(fā)給他們臨時執(zhí)照。直到1971年,新加坡才開始有計劃建造小販中心。當時政府給小販發(fā)執(zhí)照,把他們遷入小販中心的出租攤位,同時開始取締街頭非法小販。1986年,政府完成了小販中心建設計劃。新加坡政府更在2001年推出耗資4 億新加坡元的小販中心翻新計劃,改善用餐環(huán)境和衛(wèi)生條件。
如今,很多新加坡人的一日三餐,都是在小販中心解決的。因為小販中心的食物價格低廉、方便省事,所以人們逐漸不愛做飯了。又因為人們不愛做飯了,所以小販中心越開越多。因此在新加坡人看來,小販中心可以說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地方。政府對價格和衛(wèi)生有著嚴格管理,小販中心的食物價格公開透明,政府經(jīng)常收集數(shù)據(jù),采取必要手段讓食物價格保持在民眾可以負擔的范圍。據(jù)說,小販中心食品漲價都會上新聞頭條。衛(wèi)生方面國家也有一套管控標準,根據(jù)小販攤位與處理食物的衛(wèi)生和整潔情況給予評分,評分每年進行一次,小販須在攤位展示當局頒發(fā)的等級標志,并將其貼在明顯的地方讓顧客知曉。
新加坡小販中心代表著興旺的草根文化,象征著人人平等。大選期間議員們在小販中心拉選票,開新聞發(fā)布會,或者隨意找民眾聊聊天。小販中心早已成為新加坡人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02 /新加坡小販中心
小販中心不僅可以幫助大家減少日常開銷,也是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2018年上映的電影《摘金奇緣》就有一個專門的鏡頭,人們興高采烈地在小販中心大快朵頤,反映出當?shù)氐奶厣?。一位新加坡朋友說:“小販中心就像是我們的社區(qū)飯廳,無論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還是歐亞裔人士,大家不分種族、宗教和收入高低,都能聚在小販中心,一起用餐,也顯示出我們的多元文化?!?/p>
雖然小販中心如此重要,但是人們的熱情掩蓋不了一個潛在問題——新加坡小販中心的攤販正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小販們受過良好教育的子女不愿在汗流浹背的狹小廚房工作。因此有人呼吁,“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不是最終目的,如何讓我們的小販文化傳承下去才是更應該重視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