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菁宇,徐國明
(山西天脊集團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長治 047507)
某新建辦公樓位于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區(qū)天脊大道南側(以下簡稱“新樓”),其北側緊靠既有建筑備件處辦公室(以下簡稱“既有建筑”)。辦公樓長50.9m,寬13.7m,層高3.6m,室內外設計高差為0.45m,總高11.25m,總建筑面積2 143.24m2,于2017 年7 月開工建設,2019 年1 月竣工使用。
與新樓北外墻凈距僅2m 的1 層原備件處辦公用房建于1982 年,是建廠前期設備處的倉庫臨建工程,長89.61m,寬8.00m,層高3.70m,室內外高差0.30m,總高4.80m,總建筑面積716.88m2。該既有建筑正在使用,新樓竣工后,辦公人員搬到新樓騰出既有建筑,然后按計劃將其部分拆除。
由于新樓在地基處理的灰土墊層施工中,受鄰近既有建筑基礎的影響,施工空間窄小,按常規(guī)應采用基坑支護。但受辦公使用、施工機械和造價的影響,難以實施。后經設計、施工和管理單位相關人員研究討論進行了技術革新,采用“鋸齒式”施工方法,解決了場地窄小的困難,節(jié)約了支護費用,保證了工期,值得總結推廣應用。
根據(jù)《天脊集團新建采供中心辦公樓巖土工程勘察報告(詳勘)》,建設場地為Ⅰ級非自重濕陷性黃土,持力層為Q4la+pl粉質黏土,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為105kPa。地基處理設計采用“墊層法”,具體做法為:在基礎混凝土墊底面以下設置3∶7灰土整片墊層,地基處理厚度為1.00m,寬度為基礎軸線向外1.80m,要求分層壓實,壓實系數(shù)≥0.97,處理后的復合地基豎向承載力特征值≥150kPa,地基處理如圖1,2 所示。
圖1 地基處理布置(單位:m)
墊層承載力需通過現(xiàn)場試驗確定,當無試驗資料時,可參考表1 選用,并驗算下臥層的承載力。
圖2 1-1 剖面
表1 素土、灰土的承載力
根據(jù)灰土墊層的地基處理設計做法,新樓基礎外邊緣距既有建筑基礎側邊的凈距離只有1.155m,而需新開挖的基坑底面與既有建筑基礎的底面高差為0.830m。若直接開挖,肯定會影響既有建筑安全,為此提出以下解決方案。
在既有建筑側邊打短樁支護,材料為型鋼。經計算,頂標高為-1.370m,向下打3.20m,間距為1.65m(每開間2 根)。該方法的優(yōu)點是先打樁,后開挖,基本不影響施工灰土墊層和工程進度;缺點是緊靠既有建筑,施工機械受限,特別是施工噪聲大,影響辦公,需采取特殊措施。
在新樓竣工投入使用之前,既有建筑仍需保留使用,故對控制施工噪聲要求非常嚴格。針對現(xiàn)場實際情況,經多次研究討論后進行技術革新,提出“鋸齒式”灰土墊層施工方法。優(yōu)點是可解決場地窄小的困難,噪聲也能得到控制,并節(jié)約支護費用;缺點是灰土墊層需要進行二次局部開挖施工,人工費用和工期略有增加。經技術、經濟、環(huán)境等多方面比較,最后決定采用“鋸齒形”施工方案,如圖3~5 所示。
圖3 基坑開挖平面
圖4 2-2 剖面(大面積施工灰土墊層)
圖5 3-3 剖面(局部施工“鋸齒形”灰土墊層)
1)灰土土料 可采用黏土或粉質黏土,不應使用塊狀黏土和砂質粉土,不應夾有磚、瓦、石塊或含有凍土、膨脹土;有機物含量不應大于5%,并應過篩,其顆粒不得大于15mm;嚴禁采用地表耕植土、淤泥、淤泥質土、雜填土等土料。
2)石灰 宜采用新鮮的消石灰,含氧化鈣、氧化鎂越高越好,越高其活性越大,膠結力越強。使用前1~2d 消解并過篩,其顆粒不得大于5mm,且不應夾有未熟化的生石灰塊粒及其他雜質,也不得含有過多水分。
根據(jù)已審批的“鋸齒形”灰土墊層專項施工方案,按照圖3 所確定的平面尺寸,特別是圖4 所示的基坑北邊“鋸齒形”開挖邊線進行開挖。保留凸出基坑北邊緣線的土墩尺寸為:縱向東西長3.30m,間隔3.00m;南北橫向寬1.80m,平均高1.25m。
4.3.1 施工設備
大面積壓實采用6~10t 壓路機,壓不到的邊緣采用平板振動器或蛙式夯,不易夯到的角部采用立夯。
4.3.2 施工工序
機械開挖基坑時,先保留200mm 厚土層不挖,待人工整平,將基底平整度高差控制在50mm 以內,并按設計要求進行釬探、驗槽,合格后方可鋪設灰土墊層。場地有積水應晾干;局部有軟弱土層或孔洞應及時挖除后用灰土分層回填夯實;若出現(xiàn)“橡皮土”現(xiàn)象,則應暫緩壓實,采用開槽、翻開晾曬、換填灰土、壓入片石等方法處理。
灰土體積配合比為3∶7,墊層強度隨含灰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含灰量超過一定值后,灰土強度增加很慢。多用人工翻拌,不少于3 遍,使其達到土灰均勻,顏色一致。并適當控制含水量,一般控制在最優(yōu)含水量WOP±2%的范圍內,最優(yōu)含水量可通過擊實試驗確定,也可按施工經驗取用:現(xiàn)場以手握成團,兩指輕捏即散為宜。如含水過多或過少時,應稍晾干或灑水濕潤,如有球團應打碎,要求隨拌隨用。
墊層應分層隨鋪填隨碾壓,虛鋪厚度為200~300mm,平均250mm,如表2 所示。采用機械攤鋪,整平后用6~10t 壓路機碾壓。施工時須一輪壓1/3~1/2 輪往復碾壓,后輪必須超過2 個施工段的接縫。碾壓次數(shù)一般為4~6 遍,碾壓至設計密實度要求。
表2 灰土最大虛鋪厚度
基坑周邊壓路機碾壓不實之處,在整平后用平板振動器或蛙式打夯機進行壓實。施工時須一板壓1/3~1/2 板往復壓實,由外圍向中間進行,直至達到設計密實度要求。特別是“鋸齒形”基坑邊緣,在整平后用平板振動器或蛙式打夯機仍無法夯實的局部處,必須用立夯夯實,直至達到施工驗收規(guī)范要求。
4.3.3 注意事項
灰土分段施工時,不得在墻角及承重窗間墻下設置接縫,上下2 層接縫距離不得小于500mm,接縫處應夯壓密實。當灰土地基高度不同時應做成階梯形,每階寬度不少于500mm;同時注意接縫質量,每層虛土從留縫處往前延伸500mm,夯實時應夯過接縫300mm 以上;接縫時,用鐵锨在留縫處垂直切齊,再鋪階段夯實。
灰土應當日鋪填夯實,入槽(坑)灰土不得隔日夯打。夯實后的灰土3d 內不得受水浸泡,并及時進行基坑回填,或在灰土表面進行臨時性覆蓋,避免日曬雨淋。雨季施工時,應采取適當防雨、排水措施,以保證灰土在基槽(坑)內無積水狀態(tài)下進行施工。剛打完的灰土,如突遇暴雨,應將松軟灰土除去,并補填夯實;稍受濕的灰土可在晾干后補夯。
冬期施工必須在基層不凍的狀態(tài)下進行,土料應覆蓋保溫,凍土及夾有凍塊的土料不得使用;已熟化的石灰應在次日用完,以充分利用石灰熟化時的熱量;當日拌合灰土應當日鋪填夯實,表面應用塑料膜及草袋覆蓋保溫,以防灰土墊層早期受凍強度降低。
施工前應檢查粉質黏土、石灰等原材料質量,以及灰土配合比和灰土拌合均勻程度,還包括基槽清底狀況和地質條件。
施工過程中應檢查分層鋪設厚度,分段施工時上下2 層的搭接長度、施工含水量控制、夯壓遍數(shù)等。墊層的壓實系數(shù)應分層檢驗,可采用環(huán)刀法、貫入儀、靜力觸探、輕型動力觸探或標準貫入試驗等方法。若采用環(huán)刀法,用容積不小于200cm3的環(huán)刀壓人每層2/3 的深度處取樣,測定其干密度(不應小于該灰土在中密狀態(tài)的干密度值),再將其換算成壓實系數(shù)。壓實系數(shù)γc為土的控制干密度ρd與最大干密度ρmax的比值(最大干密度宜采用擊實試驗確定)。
檢驗點數(shù)量設置方面,對于整片墊層,每層每200m2面積內應有1 個檢測點,且每層不應少于3 點;對寬度小于6m 的基槽,每層每10~20m 不應少于1 點,且每層不應少于3 點;對局部處理的獨立柱基,每柱基每層不應小于1 點。
竣工驗收采用載荷試驗檢驗墊層承載力,每個單體工程不應少于3 點,單體墊層面積超過1 500m2時超出部分每500m2增加1 點,不足500m2的按500m2計。灰土地基質量檢驗標準如表3 所示。
在緊鄰既有建筑物基礎邊緣開挖基坑,采用“鋸齒形”墊層法進行地基處理,分段施工,可免除基坑支護,加快施工進度,降低工程造價。經過2 年多的實踐使用,新建樓未發(fā)現(xiàn)異常。
表3 灰土地基質量檢驗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