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直機關幼兒園 李寶玉
所謂有效的學習遷移是指“幼兒的學習經驗(包括知識、經驗、技能和能力等)對以后的學習產生影響及其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的心理活動過程”,因此有效的學習遷移對幼兒一生的學習和工作都有價值。華愛華指出:能力本身就是一種終身受益的品質,最根本的能力則是自我發(fā)展(學習)的能力,是“教人以漁”,還是“授人以魚”?這是人們對教育能否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最經常的解釋。而腦科學研究也發(fā)現:人們對教育教學質量的評價,主要是根據幼兒掌握知識、能力的情況,而忽視了幼兒是否會自主學、自主用所學的知識有效遷移的思維能力。同時,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幼兒科學游戲活動越來越需要有效遷移,有效遷移在幼兒主動建構科學知識過程中具有重要價值。
生活是科學經驗遷移運用的源泉,運用幼兒一日生活的環(huán)境資源比任何的情境、圖示、道具等非實物材料更為逼真、形象、生動,最能引發(fā)幼兒在有效遷移中探索。
感知以自我為中心方位的相對性和連續(xù)性,幼兒的形象思維自然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如來園與回家、上樓梯與下樓梯、左右前后位置互換等生活實踐,引發(fā)幼兒形象遷移各方位的知識——上樓梯時走一邊,下樓梯時變成另一邊。
生活中的科學奧秘都在幼兒的探索發(fā)現中遷移,如:各形狀特點的表象,孩子們不僅發(fā)現生活物品上隱藏的形狀,還探討自身和各生物形體前后變化;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數信息以及代表的不同意義,發(fā)現時鐘、日歷、電話鍵上的數字共有的順序特點;感知了解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內容,并遷移推理其它時間以及相應的生活內容等;實地考察探究風車的原理,自制風車并驗證風車的轉動原因和條件等;和自身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對鞋底花紋的探究經驗,逐步發(fā)現各種輪胎花紋的設計原理和摩擦力的影響;用雙手相互摩擦來暖和冰冷的手等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等等。
從生活實踐出發(fā),培養(yǎng)幼兒以自身為中心辨別方位遷移到以客體角度(人物或物體)感知方位,如我的左邊、右邊、前面、后面各是誰,遷移到理解他人的左邊、右邊、前面、后面各是誰;我的前面是黑板,遷移到理解黑板的前面是我;再遷移到理解數的相對性和連續(xù)性,如幼兒運用身邊的人物和實物感知理解數:“我家有幾個人”“我坐第幾組”“你也是用幾個杯子”“我是幾號,他是幾號”“順數時,我的號數在你的前面,倒數時,我的號數在你的后面”等。
幼幼互動,不僅可以引發(fā)幼兒感知理解各空間位置的人物、物體數量及數與數之間的相對性,也讓幼兒從實踐理解方位的相對性、連續(xù)性有效遷移到形象理解數的相對性和連續(xù)性。有效遷移,讓幼兒在生活與科學之間架起永恒之梁,從日常生活實踐能力的遷移出發(fā),真正在生活中應用科學、驗證科學,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讓青少年智力得到最佳發(fā)展——兩種思維的智力基本理論》明確指出:形象思維的分解與組合、類比與概括、聯想與想象等基本方式,抽象思維的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歸納與演繹等基本方式,無論是形象還是抽象,思維的基本方式都具有可操作性,操作性越強,遷移性越廣。
觀察是最早采用也是最基本的一種研究方法。觀察即將所獲得的事物表象同頭腦中的已有表象聯系起來,加以分解、組合、類比、概括(形象思維的基本方式),從而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因此,幼兒學習情境相同要素的有效遷移,可以引發(fā)幼兒在觀察中操作、積極參與一系列的形象思維過程。
在形象思維的引領下,孩子們在觀察操作中多元探索遷移。如:用手掂一掂、沉浮實驗、天平秤等操作方式觀察物體輕重;用手、繩子、尺子等測量物體粗細、長短;感知和理解物體的顏色、形狀、大小、輕重、高矮等不同特征。
觀察中操作引發(fā)幼兒探究多元科學游戲,引發(fā)幼兒探討更為多元化的有效遷移。如將生活實踐和情境化操作相結合,孩子們遷移以上對物體顏色、形狀、大小、輕重、高矮等特征的操作經驗,引發(fā)科學游戲——分類、排序、陀螺小實驗、影子的變化、風扇的秘密、好玩的風箏等,產生繼續(xù)操作探索的積極性。隨著觀察經驗的積累,幼兒發(fā)現顏色、形狀和大小相同(一樣小的綠色圓形陀螺、一樣大的白色圓形風扇等),但材質、輕重、力等多元原因和條件的相同或不同(一樣小的綠色圓形陀螺轉動方向、速度快慢不一樣;一樣大的白色圓形風扇轉動方向、速度快慢也不一樣;一樣小的綠色圓形陀螺和一樣大的白色圓形風扇,它們的轉動方向、速度快慢有什么一樣的地方和不一樣的地方?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些現象?為什么都設計成圓形?),由此思維遷移到二維或三維……在觀察操作探索遷移中,幼兒不僅融合按數量、顏色、形狀、大小等操作探究,如運用自制的風扇、陀螺遷移操作——1個紅陀螺、1個綠陀螺、1個紅陀螺、1個綠陀螺……3個大風扇、5個小陀螺、3個大風扇、5個小陀螺……,還遷移陀螺的力學原理來操作探究,如操作自己騎的自行車、爸爸媽媽開的車、乘坐的飛機等模型,還遷移生活來操作探究,如影子的變化與太陽的位置、時間的早晚和物體的肢體形態(tài)有關;皮影戲中幼兒動手操作表演的影人,不僅與皮影燈光線強弱、顏色、放置距離遠近、擺放位置有關,還與幕布距離遠近密切相關;風箏的方向與風的方向、人物的站位和手作用于風箏的力等都有關系。
幼兒在觀察操作中獲得的科學知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其共同的秘密,并由此產生廣泛的有效遷移。
想象是對原有的表象進行變形或對多種表象(如以上積累的有關影子、陀螺、風扇等表象)進行整合、重構,從而形成一種新的表象的心理操作(思維過程)。想象都具有一定的新穎性,甚至創(chuàng)造性,如:排序物體的替代、創(chuàng)造多種動態(tài)的影子、分類物體的新增、猜測風車的結構原理、推斷蝸牛的爬行特點、發(fā)散思維總結生活中帶輪子的物體種類、聯想恐龍滅絕的原因等等,這些都是對別人描述而自己未曾感知過或沒有依據的事物加以想象而生成的形象,引發(fā)幼兒親身實際操作和驗證,有效遷移中將客觀原理與自己的想象融合起來。
1.想象中區(qū)域操作促遷移
想象中操作,將有效遷移融入到區(qū)域游戲活動之中。如:表演區(qū)里,幼兒邊想象皮影戲角色發(fā)生的故事情節(jié)、聲音的輕重緩急、動作的快慢,邊動態(tài)性操作皮影戲角色剪影;美工區(qū)里,邊想象角色鏤空花紋規(guī)律的衣著、顏色的分類搭配和身體造型,邊創(chuàng)意花紋、顏色設計和各身體關節(jié)的拼裝;建構區(qū)里,有效遷移生活空間與建構材料的科學融合特點,探究各建構材料適宜建構哪類物體,自主嘗試分場景、分材料的分組合作建構;種植區(qū)里,有效遷移已有的種植經驗去調查并制定新的種植計劃,猜想植物長大后的樣子,逐步親自操作、記錄、驗證等。
2.想象中集體操作促遷移
孩子們開發(fā)自己的左右腦,大膽地聯想操作,發(fā)散自己的思維,樂此不疲地遷移編出許多題型。如:編加法與編減法應用題的互相遷移,用加減算式與組合式編應用題的互相遷移,生活圖示遷移到圖示道具與操作,再回憶聯想操作遷移,最后遷移到畫圖,形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遷移鏈鎖;各數字包含關系互遷移→包含關系與組成分解、加減法互遷移→組成分解與加減兩部分、三部分……不僅滲透顏色、形狀、時間與空間內容,還遷移語言、常識等共同規(guī)律內容,有效遷移在想象操作探索中發(fā)生,積累的表象越來越豐富,思維也越來越活躍。
“把6個棋子分成三份,可以怎么分,你發(fā)現了什么?”孩子們在專注的傾聽下,快速理解記憶問題,按要求進行探索,快速辨別分成兩部分和三部分的相同點、不同點。在自主探索遷移中,孩子們發(fā)現了很多的分法,老師把孩子探索的分法逐一記錄在黑板上。
“怎樣分才能又對又快?”這時,很多幼兒想到了6分成兩部分產生的互換規(guī)律和遞增遞減規(guī)律(見表1)。
表1.6 分成兩部分的規(guī)律
“為什么?”在遷移回憶中,孩子們快速搶答每一列的互換規(guī)律,以及第一、二行的遞增遞減規(guī)律。
在回憶探討遷移中,把同一個數分成兩部分和分成三部分進行分析比較,對比發(fā)現相同點:無論哪一種分法都可以找到與之對應的互換規(guī)律。同時發(fā)現不同點:分成兩部分每種分法只能找到一種與之對應的互換規(guī)律,但分成三部分每種分法都能找到三種或三種以上與之對應的互換規(guī)律(見表2)。
表2.6 分成三部分的規(guī)律(階梯圖)
在規(guī)律的遷移中,孩子們對分成三部分中的每種分法之間的遞增遞減規(guī)律的探討產生疑問和困難。于是,老師開放式提問:“小朋友們上下樓梯、做操和郊游的時候,是怎樣做到有序排隊的?”由此,啟發(fā)幼兒邊想象邊驗證記錄,有的幼兒用棋子操作,有的幼兒移動部分數,有的幼兒用數字記錄分法,有的幼兒先分再記錄,有的幼兒先移動再記錄。
孩子們帶著開放性問題大膽探索,自主地學會運用遷移思維去發(fā)現規(guī)律。老師把孩子們記錄驗證的操作方法,逐一對比展示,孩子們嘗試運用觀察或點數等方法去對比,“你覺得哪一種記錄方法,讓你一看就知道數字寶寶已經排好隊了?”“你覺得哪一種記錄方法,讓你最快發(fā)現兩部分有序排隊和三部分有序排隊一樣的地方?”“你覺得哪一種記錄方法,讓你最快發(fā)現兩部分有序排隊和三部分有序排隊不一樣的地方?”層層遞進的開放式提問,讓孩子的思維從易到難,從形象到抽象逐步化解難點,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所謂“跳一跳,摘桃子”,符合孩子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見表3、表4)。
表3.6 分成兩部分的規(guī)律
表4.6 分成三部分的規(guī)律(階梯圖)
開放式問題給幼兒充分想象探索的空間,也給幼兒遷移的空間,如:什么可以用3表示?——3根香蕉、3個籃子、小雞叫3聲;空氣在哪里;為什么陀螺不會倒;誰會走直線,等等。開放式問題很多,需要老師與幼兒在活動中積極地探索遷移。
運用開放式問題遷移,孩子們能很快發(fā)現知識、方法的共同點與不同點,發(fā)現連貫、不連貫的地方。但遷移的內容較局限,可運用啟發(fā)式提問與探索結合,能更系統、廣泛地進行思維遷移,遷移中發(fā)展幼兒的順、逆向思維。
孩子們開心地帶著問題去探索遷移,如數量特征和數數關系的有效遷移——1里面有幾個1?2里面有幾個1?遷移到幾個1合起來是3……逐一類推形成遷移的連鎖反應,發(fā)展幼兒的順向遷移推理能力?!?個3合起來是幾?3個2合起來是幾?”遷移到“幾個3合起來是6?幾個2合起來是6?”,又遷移到“6里面有幾個2?幾個2合起來是6?”,再遷移到“6里面有幾個3?幾個3合起來是6?”等。
以游戲方式互遷移,從“看數跺跺腳”遷移到“跺跺腳數數”,又遷移到“聽聲說數”,再遷移到“說數叫聲”等,各聲音、各形狀、各顏色等均可數數,數量特征和數數的方式均互為遷移。
以科學分類方式的有效遷移,從“水果有幾種分法”“蔬菜有幾種分法”“動物有幾種分法”“植物有幾種分法”遷移到幾種水果、幾種蔬菜、幾種動物、幾種植物……
逐一在觀察比較中形成遷移的鏈球,發(fā)展幼兒的順逆向分類能力,從“看分法畫物”遷移到“看物說分法”,又遷移到“聽物分類操作”“看分類操作圖說分法”,再遷移到“聽物說分法”“聽分法說物”等——以思維為中心的訓練,孩子們用逆向思維進行驗證反饋,達到順向與逆向互遷移,培養(yǎng)幼兒思維的變通性。
總之,幼兒園教師在科學游戲活動組織過程中,要善于引發(fā)幼兒運用有效遷移,幫助孩子感知和理解知識,通過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并運用不斷遷移促進孩子的邏輯思維、發(fā)散思維等能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