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麥芳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qū)梁才街道辦事處,山東濱州 256658)
試驗使用鯉魚由某大學水產(chǎn)養(yǎng)殖基地提供,活性EM 菌由該大學生命科學院微生物實驗室提供,血清中酶活力測定使用的試劑盒由某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基礎飼料等購置于某飼料有限企業(yè),營養(yǎng)水平為干物質88.7%、粗蛋白質32.5%、粗脂肪7.2%、粗灰分10.5%。
選擇360 條小鯉魚,初始階段質量為(30.49±2.53)g,身長為(10.72±0.15)cm。試驗設立5 個試驗組和1 個對照組,每組大約60 條鯉魚。
1 組配比為基礎飼料,分別是魚粉6%,豆粕20%,菜粕10.5%,大豆磷脂1%,棉粕21%,預混料4%,次粉37.4%。2 組、3 組、4 組、5 組、6 組均使用與1 組相同的基礎飼料,2組配比除基礎飼料以外添加3%EW 菌;3 組配比除基礎飼料外添加肌基乙酸250 mg/mL;4 組配比除基礎飼料外添加杜仲提取物0.15%;5 組配比除基礎飼料外添加3%EM 菌、胍基乙酸250 mg/mL;6 組配比除基礎飼料外添加3%EM 菌、杜仲提取物0.15%。對比分析不同組別的喂養(yǎng)情況,了解添加藥劑的作用。
根據(jù)最初試驗設計配比,添加蒸餾水攪拌混勻,加工成顆粒狀,直徑需達到2.5 mm,濕度以手握飼料成團為宜,曬干后干燥儲存,做好標記。投喂量為魚體質量的2%,投喂方法采用投餌方法。
開始試驗前,安裝好沖氧泵,并使用高錳酸鉀對水族箱進行消毒清理,保證水箱內(nèi)溶氧充足,水溫保持在24℃左右。對試驗魚實行基礎飼料分組投喂,飼養(yǎng)1 周以后正式試驗。投喂分成3 次進行,分別為8:00、12:00、16:00,每次投喂前清除魚缸底部的糞便和雜物等。在投喂1 h 后,對攝食情況進行詳細檢查,收集剩余殘渣,試驗周期為39 天左右[1]。
第16 天與31 天對每組鯉魚的身長、質量進行稱量,計算凈增重、增重率、凈增長、增長率和餌料系數(shù)等。
凈增重=終末均重-初始均重
增重率=(終末均重-初始均重)/初始均重×100%
凈增長=終末體長-初始體長
增長率=(終末體長-初始體長)/初始體長×100%
餌料系數(shù)=總餌料用量/(終末均重-初始均重)
第10 天與20 天采集鯉魚血液,測定血清中的生化指標。各組隨機抽取6 條魚心臟采血,取出血液放入1.5 mL 離心管中,在-20℃條件下儲藏。根據(jù)測定說明書,檢測超氧化物歧化酶、丙酮酸激酶、肌酸激酶、琥珀酸脫氫酶、溶菌酶的活力。
使用SPSS20.0 軟件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并運用單因素方差對其進行分析,從而實現(xiàn)差異性檢驗。如果表現(xiàn)明顯,運用LSD 實現(xiàn)多重比較,測定值以“平均值±標準差”形式表示。
由表1、表2 可知,與喂基礎飼料組相比,不同飼料添加劑對鯉魚生長均有較為顯著的效果。與基礎飼料組相比,第2、3、4、5、6 組鯉魚的增長率、增重率和餌料系數(shù)等均有十分明顯的差異性,P<0.05。喂養(yǎng)第31天時,第3組增重率明顯高于第2組和第4組,且第4 組和第2 組間的差異性不明顯。同時,飼喂第16 天和31天,第5、6 組的增長率、增重率與餌料系數(shù)不存在明顯差異性,P>0.05,但與基礎飼料組相比較仍有明顯差異。
表1 不同飼料添加劑飼喂16 天鯉魚生長情況
表2 不同飼料添加劑飼喂30 天鯉魚生長情況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在飼料中添加添加一定的活性EM 菌、胍基乙酸、杜仲提取物等,能夠有效提高鯉魚增長率和增重率[2]。
從表3、表4 可以看出,第2、3、4、5、6 組鯉魚血清中丙酮酸激酶與第1 組相比,在喂養(yǎng)的第10 天以及第20 天均有所升高,差異性明顯(P<0.05);琥珀酸脫氫酶在第10 天以及第20天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提高,單一添加胍基乙酸與杜仲提取物對琥珀酸脫氫酶活力的影響比EM 菌對琥珀酸脫氫酶的影響要高;喂養(yǎng)的第20 天,第2 組與第3 組、第4 組相比,對肌酸激酶活力作用更為顯著(P<0.05)。在基礎飼料中添加不同的添加劑,均會對鯉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酮酸激酶、肌酸激酶、琥珀酸脫氫酶、溶菌酶的活力產(chǎn)生影響,在胍基乙酸、杜仲提取物、EM 菌的影響下,會更利于鯉魚生長。
表3 喂養(yǎng)10 天不同飼料添加對鯉魚血清中生化指標的影響
表4 喂養(yǎng)20 天不同飼料添加對鯉魚血清中生化指標的影響
本次試驗結果表明,為了增加鯉魚質量與身長、降低餌料系數(shù),需添加肌基乙酸作為潛在肌酸來源,從而實現(xiàn)產(chǎn)量積累,減少蛋白質與脂肪分解,提高鯉魚生長性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