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江上游,奔騰不息的江水從崇山峻嶺中開出一條通路,一路向東流去。這里人煙稀少,只有水聲、風聲和時不時的鳥鳴齊奏著大自然的旋律。這時,一陣歌聲打破了這份寧靜,歌聲嘹亮高亢,穿透了云層,驚起了飛鳥,回蕩在山谷中:
川江兩岸有名堂,聽我慢慢說端詳,
頭巨梁,二巨梁,觀音背下石硼場,
蘭田壩的豬兒粑甜得量,瀘州老窖味道長,
小市機頭鬧嚷嚷,水淹土地羅漢場……
一艘木船正從江上駛過,船上的船工們在號長的帶動下,一邊唱著這首名叫《川江兩岸有名堂》的川江號子,一邊齊心協(xié)力地劃著船槳。
這段從四川宜賓到湖北宜昌的長江河段,人們習慣稱之為“川江”,它長達1 020千米的河道大多位于四川和重慶境內(nèi)?!笆竦乐y,難于上青天”,巴蜀之地山多又高,地勢險峻,陸路交通非常不便,運輸貨物更是難上加難。但這里氣候濕潤,水量充沛,像川江這樣能常年通航的江河有很多,具備很好的水上運輸條件,傳統(tǒng)的木船也就成了當?shù)刎浳锪魍?、客運往來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地勢原因,川江河道狹窄曲折,水流湍急,暗礁密布,行船十分危險,不過,迅急的江水卻也能幫助船只飛快行進,所謂“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講的正是這個現(xiàn)象。
在這樣的江水中行船簡直可以說是“地獄”難度了,船工們下水時要推槳、搖櫓,上岸時要拉纖,通過急流險灘時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來操船。在從事這些體力勞動的過程中,船工們創(chuàng)作出了很多帶有濃厚鄉(xiāng)土氣息的民歌,通過齊聲歌唱來統(tǒng)一動作節(jié)奏和調(diào)動情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音樂文化——川江號子。
江上的這艘木船正伴著船工們的號子穩(wěn)步前行。這是川江上一種重要的運貨木船,名叫麻秧子,長年在四川、重慶、湖北等地往來運輸。據(jù)說麻秧子在明代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近代仍然活躍在川江上。它的興起和川江運輸業(yè)的繁榮密不可分。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四川物產(chǎn)豐饒,到清代康雍乾時期,糧食產(chǎn)量更是大大增加。當?shù)氐拿准Z被大量運往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成為川江木船穩(wěn)定的大宗貨源。此外,四川的鹽、木材、川茶、蜀錦、川絲等特產(chǎn),乃至云南的銅,貴州的鹽、鉛,也都會通過川江運銷外地。近代宜昌、重慶開埠之后,當?shù)氐耐霖洿罅砍隹冢月檠碜訛榇淼拇ń敬\輸業(yè)更加繁榮。
只見江上這艘麻秧子中等體量,正載著約100噸的米糧雜貨沿著川江順流而下。有了江水的“助攻”,船行進飛快,順利的話只要6到12天就可以到達川江下游了。但是,正如前面所說的,要在水急灘險的川江中安全行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兩個要素缺一不可,那就是獨特的船型和船工們高超的駛船技術及使用的船具。
仔細觀察這艘船的船型會發(fā)現(xiàn),不同于海船的尖底,麻秧子的船底寬且平,艏艉上翹,而且甲板比較窄,船腹小,船體的兩側(cè)向外鼓出,形狀看起來就像是魚的肚子。這些模仿魚類的獨特設計可以方便船在急流漩渦中前進,又使船體足夠牢固,不容易碰撞到水中的暗礁。不僅是麻秧子,川江上的其他木船也有著平底、船闊且輕的共同特征。這是勞動人民在長期造船、用船的實踐中改造出的適合川江航道特點的獨特船型。
聽,號子的節(jié)奏突然加快,變得緊促而激昂。原來,前方不遠處就是一片急流險灘,船要準備“闖灘”了!麻秧子被湍急的江水簇擁著,在曲折的峽谷中飛馳而下。它的速度極快,眼看就要來不及調(diào)整方向,撞上岸邊的石壁了!只見老船工熟練地抄起手中長長的木桿,在石壁上穩(wěn)穩(wěn)一撐,船順勢就轉(zhuǎn)了個彎,繼續(xù)順水航行了。
這就是除了獨特的船型之外,川江木船必備的另一要素:船具和船工們高超的駛船技術。而那根長長的木桿,就是船具中最為重要的艄。在湍急的江水中,必須要操縱得當,使船能及時迅速地轉(zhuǎn)彎、掉頭,才能化險為夷。麻秧子的船頭有長櫓來引路導航,船尾有平衡舵來控制方向。為了省力,舵的面積比較大,但舵在急流漩渦中很難及時調(diào)整船的航向。這時艄就可以派上用場了。它用杉木制成,末端裝有槳狀的木條,用來劃水。艄很長,在急流中劃動時可以產(chǎn)生很大的回轉(zhuǎn)力,船工就通過多次劃艄來配合船舵,控制船的航向。當船即將撞到暗礁或岸邊的石壁時,船工也可以用艄靈活地把船撐開。
就這樣,麻秧子一路闖過很多險灘、暗礁,在與川江急流搏斗數(shù)天后,終于來到了湖北荊州的沙市。船工們把船上的貨物卸了下來,很快又裝滿了當?shù)厥a(chǎn)的棉花,休整后再次下水,準備返回四川。回去的路途仍然十分艱險。要沿著川江逆流而上,全靠船工們在岸邊拉纖。他們背起纖繩,弓著身子,唱著號子共同使力,在湍急的水流中拖著麻秧子緩緩前行。因為全靠人力行船,回程時花的時間會是來時的幾倍,有時甚至長達幾個月。
為了適應川江干流和支流航道的不同特點,川江木船式樣不一,種類繁多。除了麻秧子,近代川江上的木船還有辰駁子、麻雀尾、安岳船、老邪秋等幾十種。后來,適應川江特點的機動輪船進入川江,成為當?shù)睾竭\業(yè)的主要運輸工具,傳統(tǒng)木船式微,麻秧子也逐漸從川江上消失了。但麻秧子是川渝人共同的記憶,川江號子、火鍋文化都源于川江木船和木船上的勞動人民。川江木船是川渝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川渝人與外面世界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