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琪,張根香
(1.珠海市口腔醫(yī)院牙周科;2.珠海市口腔醫(yī)院種植科,廣東珠海 519000)
在口腔修復中口腔種植是常用的一種修復手術,臨床上多種口腔疾病都以口腔種植作為主要治療手段。在人體缺牙的部位通過外科手術將牙種植體植入槽骨中,可有效修復缺牙,同時有效恢復牙齒功能??谇恍迯椭锌赏ㄟ^牙槽骨密度、高度及寬度等對種植體穩(wěn)定性進行評價,牙槽骨適宜的高度和寬度可對牙種植體起到較好的支持作用[1]。但有研究認為,在口腔種植拔牙修復術中拔除患者牙齒后若讓牙窩自然愈合,種植區(qū)域的骨量會流失,患者種植區(qū)域的骨密度也會降低,從而導致種植體成功率下降[2]。拔牙位點保存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口腔種植技術,具有較為理想的臨床應用前景,對拔牙周邊的組織損傷較小,對牙槽骨吸收效果良好,同時可提高牙槽骨完整性,利用早期填充骨粉,促進牙槽骨吸收,更好地提高種植成功率[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在口腔種植修復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珠海市口腔醫(yī)院收治的70例進行拔牙口腔種植的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各3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23~44歲,平均(34.65±5.02)歲;患牙39顆,其中根折15顆,牙周炎14顆,慢性根尖周炎10顆。試驗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22~45歲,平均(34.21±5.32)歲;患牙38顆,其中根折16顆,牙周炎13顆,慢性根尖周炎9顆。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患牙顆數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對比分析。納入標準:符合《臨床診療指南:口腔醫(yī)學分冊》[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經口腔檢查、臨床癥狀確診者;頰側骨板完整者;牙齒咬合關系正常者;明確存在口腔種植拔牙修復適應證者;口腔軟組織形態(tài)正常者;口腔具有良好的衛(wèi)生狀況者;拔牙窩底可用骨高度≥ 3 mm者;牙齒無明顯骨吸收與骨缺損者等。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或其他多系統(tǒng)疾病者;有藥物或食物過敏史者;認知缺陷或伴癡呆、狂躁癥、帕金森等疾病者;伴凝血功能障礙者;無法有效配合研究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有牙周手術史者等。本次研究經珠海市口腔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拔牙后給予常規(guī)口腔種植修復術方法治療,具體操作如下:術區(qū)采用2%碘伏進行徹底消毒,分離牙齦后,使用牙鉗進行拔牙,盡量減少牙齦受損,拔牙完畢后將根尖肉芽與囊腫、感染組織進行清除,采用生理鹽水全面沖洗創(chuàng)面直至徹底清除牙槽骨內異物,異物沖洗完畢后放置消毒紗布棉卷并讓患者用力咬合30 min,取出紗布卷,縫合創(chuàng)面,拔牙術后3~5 d內需連續(xù)使用抗生素治療。術后6個月需復查X線片,當可見牙槽窩愈合后植入種植體。試驗組患者拔牙后采用拔牙位點保存技術進行治療,拔牙、清創(chuàng)操作均與對照組相同,患者完成拔牙后牙槽窩使用100~200 mg Bio-Oss骨粉進行填充,填充材料需與相鄰的牙齒骨面保持平行,或相鄰的牙齒骨面比填充材料低0.5 mm。填充材料完成填充后需使用膠原膜進行覆蓋,選用鈦釘固定,封閉創(chuàng)面采用明膠海綿,最后用漱口液漱口。在拔牙術后8~10 d可拆除塑形,拔牙術后3~5 d內需連續(xù)抗生素治療。術后6個月需復查X線片,當可見牙槽窩愈合后植入種植體,并于種植后6個月統(tǒng)計種植成功率。
1.3 觀察指標 ①采用錐形束CT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垂直向骨吸收量和唇腭向骨吸收量。②采用錐形束CT檢測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3、6個月牙槽骨寬度、高度、密度。連續(xù)測量3次,最終結果取測量3次的平均值。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3、6個月美學效果評分,采用紅色美學指數(PES)[5]評分,3級評分系統(tǒng),每項內容按0、1、2分評分,評分內容包括缺牙區(qū)牙槽嵴,遠近中齦乳,軟組織邊緣水平,以及軟組織質地與顏色,軟組織輪廓等,總分1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美學效果恢復越好。④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滿意度,采用滿意度調查問卷對患者的拔牙口腔種植滿意度進行調查,問卷滿分為100分,得分<60表示不滿意,60~89分表示一般,90~100分表示滿意[6]。⑤比較兩組患者種植后6個月的種植成功率。種植成功的評價標準為:患者主觀感覺無疼痛,種植體位置無炎癥發(fā)生,種植體穩(wěn)定不松動,復查X線片無連續(xù)投射影[7]。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垂直向骨吸收量與唇腭向骨吸收量、牙槽骨密度、高度、寬度及PES評分與滿意度評分)以(±s)表示,計數資料(種植成功率)以[ 例(%)]表示,分別采用t、χ2檢驗,多時間點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垂直向骨吸收量與唇腭向骨吸收量 與對照組比,術后6個月試驗組患者垂直向骨吸收量、唇腭向骨吸收量均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垂直向骨吸收量與唇腭向骨吸收量比較(±s, mm)
表1 兩組患者垂直向骨吸收量與唇腭向骨吸收量比較(±s, mm)
?
2.2 牙槽骨密度、高度及寬度 與術前比,術后3、6個月兩組患者牙槽骨密度、高度、寬度均先降低后升高,但試驗組患者術后3、6個月牙槽骨密度、高度均高于對照組,牙槽骨寬度均寬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牙槽骨密度、高度及寬度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牙槽骨密度、高度及寬度比較(±s)
注:與術前比,*P<0.05;與術后3個月比,#P<0.05。
?
2.3 PES評分與滿意度評分 與術前比,術后3、6個月兩組患者PES評分均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術后6個月試驗組患者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PES評分與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PES評分與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
注:與術前比,*P<0.05;與術后3個月比,#P<0.05。PES:紅色美學指數。
?
2.4 種植成功率 種植后6個月試驗組患者種植成功率為97.37%(37/38),對照組患者種植成功率為79.49%(31/39),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4.355,P<0.05)。
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美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對于面部的美觀度,人們格外重視。部分患者希望通過口腔種植技術的手術手段提高面部美觀度。但是在常規(guī)口腔種植拔牙修復術中拔除患牙后牙槽骨會遭受程度較大的刺激,對后期的修復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患牙拔除后其拔牙位點中伴有部分剩余牙槽骨,這部分剩余牙槽骨會被組織不可逆吸收,正是這種不可逆的吸收作用使得種植區(qū)域的牙槽骨密度、高度及寬度等均受到不利影響,導致其水平降低,從而使種植效果欠佳[8]。
口腔種植患者應用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可維持牙槽骨外觀與骨密度,使牙槽骨吸收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從而有利于增加種植體的穩(wěn)定性[9];此外,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可有效減少拔牙位點組織的損傷,同時使拔牙窩中保持通暢的血液循環(huán),牙槽骨也可得到最大保護。拔牙后填充的Bio-Oss骨粉對于牙槽骨再生有著極大促進與引導作用,也奠定保障了新鮮骨質的生產基礎,有效避免了牙槽骨吸收,避免了拔牙窩點骨量的減少,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牙槽窩,促進口腔種植效果進一步提升。拔牙位點保存技術的應用徹底清除了可能造成感染的組織,因此也降低了拔牙后發(fā)生拔牙窩感染的風險,促進了牙槽窩的吸收,進一步提高了種植成功率[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6個月,試驗組患者垂直向骨吸收量、唇腭向骨吸收量與對照組比均降低,PES評分、患者滿意度評分均升高,種植后6個月種植成功率比對照組高,提示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在口腔種植中的應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美學效果和滿意度,同時改善牙槽骨吸收情況。
患牙拔除后,由于缺牙區(qū)大量軟硬組織吸收,牙槽嵴將發(fā)生生理性改變,會使牙槽骨呈現不可逆性持續(xù)吸收狀況,使牙槽骨寬度、高度、骨密度顯著降低[12]。拔牙位點保存技術的應用會盡可能地減少殘余牙槽嵴的吸收,從而會抑制牙槽骨吸收,確保牙窩內骨量,促進骨量的增加,而骨量的增加可提高植入部位的骨質量,提供適當的三維位置和牙槽骨質量,為后續(xù)的口腔修復治療提供依據,確保種植體的成功植入,同時也為植入物提供了更好的位置[13-15]。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6個月試驗組患者牙槽骨密度、高度、寬度與對照組比均升高,提示在口腔種植中應用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可提升患者牙槽骨修復效果。
綜上,在口腔修復中應用拔牙為點保存技術,可有效提高口腔種植修復的成功率,減少患者牙槽骨寬度、高度、密度丟失情況,提高美學效果與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