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鵬松,喬慶
(1.紹興市上虞中醫(yī)醫(yī)院 麻醉科,浙江 紹興312300;2.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yī)院 麻醉科,浙江 杭州310016)
膽囊切除術是治療膽囊疾病的主要方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的優(yōu)點,成為膽囊疾病的主流治療方式。老年患者由于年齡大、免疫功能低,各組織器官功能下降,麻醉難度增加,如果麻醉深度掌握不當,容易引起嚴重應激反應,增加術后譫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的發(fā)生,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1-2]。麻醉深度的檢測和判斷是麻醉工作的重中之重,既往麻醉醫(yī)師常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判斷麻醉深度,主觀影響比較大。隨著麻醉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麻醉監(jiān)護水平也越來越高,腦電麻醉深度監(jiān)護儀應運而生,其可通過調(diào)控麻醉深度,避免麻醉過量或麻醉不足,減少并發(fā)癥[3]。腦電雙頻指數(shù)在麻醉深度監(jiān)測中的價值已被證實,但相應意識指數(shù)(index of consciousness,IoC)在麻醉深度監(jiān)測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腦電麻醉深度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IoC 值,觀察其在麻醉中的應用效果和對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紹興市上虞中醫(yī)醫(yī)院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老年患者160 例,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0 例。對照組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齡(67.53±4.62)歲;體重(62.47±4.16)kg;膽囊結(jié)石26 例,慢性膽囊炎21例,急性膽囊炎18例,膽囊息肉15例;ASA Ⅰ級57 例,Ⅱ級23 例。觀察組男性45 例,女性35 例;年齡(67.46±4.37)歲;體重(62.25±4.32)kg;膽囊結(jié)石28 例,慢性膽囊炎20 例,急性膽囊炎19 例,膽囊息肉13 例;ASA Ⅰ級56 例,Ⅱ級24 例。兩組年齡、性別、體重、疾病種類、ASA 分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后進行。
1.2.1 納入標準患者均行腹腔鏡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年齡>60 歲,意識清醒,ASA≤Ⅱ級,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腹腔手術史,麻醉禁忌證,心、肝、腎功能不全者,凝血功能障礙,肺功能障礙,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依從性差,術前認知功能異常,藥物濫用史。
B650 多功能監(jiān)護儀(上海通用電氣醫(yī)療系統(tǒng)貿(mào)易發(fā)展有限公司),Angel-6000 型腦電麻醉深度監(jiān)護儀(南京偉思醫(yī)療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丙泊酚(西安力邦制藥公司,規(guī)格:20 ml∶0.2 g,批號:201911232),順阿曲庫銨(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10 ml/瓶,批號:200129ak),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規(guī)格:50 μg∶1 ml,批號:91A10371),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規(guī)格:1 mg,批號:H20030197),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和S-100β 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試劑盒(美國Sigma公司)。
兩組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常規(guī)開放靜脈通道,采用B650 多功能監(jiān)護儀檢測患者指脈搏氧飽和度、心電圖、血壓、心率(heart rate,HR)。麻醉方法:兩組患者給予丙泊酚、順阿曲庫銨、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維持術中麻醉深度。對照組根據(jù)患者生命體征和麻醉師臨床經(jīng)驗進行麻醉誘導和維持。靜脈泵注丙泊酚,丙泊酚劑量根據(jù)患者生命體征和麻醉師經(jīng)驗決定,隨后依次靜脈注射咪達唑侖0.05 mg/kg、丙泊酚1 mg/kg、舒芬太尼0.05 μg/kg、順阿曲庫銨0.15 mg/kg,待肌肉完全松弛后進行氣管插管后機械通氣(Vt 8~10 ml/kg,RR 12~15次/min,I∶E1:2)氧流量 2 L/min,控制 PETCO233~35 mmHg(1 mmHg=0.133 kPa);麻醉誘導后繼續(xù)泵注丙泊酚[開始以4 mg/(kg·h)泵注]、瑞芬太尼0.3~1.0 μg/(kg·min),隨后根據(jù)患者生命體征和麻醉師經(jīng)驗調(diào)整。術中觀察呼氣末二氧化碳曲線,患者自主呼吸恢復時間斷追加順阿曲庫銨5 mg 維持肌肉松弛。若出現(xiàn)心率<50 次/min 則靜脈注射阿托品0.5 mg,若出現(xiàn)低血壓則靜脈注射麻黃素5~10 mg。手術縫合皮膚時停止輸入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并靜脈注射舒芬太尼5 μg 鎮(zhèn)痛。觀察組患者采用Angel-6000 型腦電麻醉深度監(jiān)護儀檢測麻醉深度,通過IoC 值調(diào)整丙泊酚麻醉誘導和維持劑量,維持IoC 值在40~60;順阿曲庫銨和舒芬太尼的用法用量同對照組。手術結(jié)束患者自主呼吸恢復,吸痰,對患者進行Steward評分,術畢10 min 內(nèi)Steward 評分≥4 分,可拔除氣管導管;若Steward 評分<4 分,則送恢復室,待Steward 評分≥4 分時拔除氣管導管。拔除氣管導管后觀察30 min,無明顯異常者則送回病房。如果復蘇時間到1 h,則予以新斯的明、阿托品各1 支一起靜脈推注拮抗骨骼肌松弛,加速肌力恢復。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拔管時間、清醒時間、麻醉藥品用量。
記錄麻醉前(T0)、插管后(T1)、手術10 min(T2)、術畢(T3)、拔管前(T4)、拔管后(T5)時IoC 值。
采用譫妄評定量表(CAM)評估術前(術前1 d)和術后(術后24 h)患者譫妄情況,CAM≤19分為無POD,CAM在20~22分為疑似POD,CAM>22分為發(fā)生POD[4]。
采集術前(術前1 d)和術后(術后24 h)外周靜脈血,分離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清白細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 和S-100β 水平。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比較用t檢驗或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經(jīng)t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拔管時間和清醒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短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拔管時間和清醒時間比較(n=80,min,±s)
表1 兩組手術時間、拔管時間和清醒時間比較(n=80,min,±s)
組別手術時間拔管時間清醒時間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68.28±21.02 66.78±19.76 0.465 0.643 11.57±4.12 8.02±3.67 5.755 0.000 9.73±2.02 4.81±1.86 16.026 0.000
兩組T0、T1、T2、T3、T4、T5時的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HR 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結(jié)果:①不同時間點MAP、HR有差異(F=2.299 和5.928,P=0.048 和0.000);②觀察組與對照組MAP、HR 有差異(F=5.613 和5.546,P=0.019和0.020);③兩組MAP、HR變化趨勢無差異(F=0.398和0.976,P=0.849和0.431)。見表2、3。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MAP比較 (n=80,mmHg,±s)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MAP比較 (n=80,mmHg,±s)
組別T0 T1 T2 T3 T4 T5對照組觀察組98.46±12.35 99.21±13.04 96.34±11.72 98.35±12.42 95.68±13.51 96.84±14.05 93.43±15.46 96.14±16.02 95.78±15.84 97.31±15.94 97.88±15.82 98.02±14.95
兩 組T0、T1、T2、T3、T4、T5時的IoC值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結(jié)果:①不同時間點IoC值有差異(F=4757.908,P=0.000);②觀察組與對照組IoC值有差異(F=1002.711,P=0.000),觀察組高于對照組;③兩組IoC 值變化趨勢有差異(F=79.962,P=0.000),觀察組波動較小,相對較穩(wěn)定。見表4。
表3 兩組不同時間點HR比較 (n=80,次/min,±s)
表3 兩組不同時間點HR比較 (n=80,次/min,±s)
組別T0 T1 T2 T3 T4 T5對照組觀察組77.51±13.24 77.38±13.52 84.35±14.67 81.79±14.56 83.13±15.02 80.03±14.58 82.97±14.82 81.13±15.32 80.24±15.13 79.76±14.65 78.03±14.51 77.84±14.16
表4 兩組不同時間點IoC值比較 (n=80,±s)
表4 兩組不同時間點IoC值比較 (n=80,±s)
組別T0 T1 T2 T3 T4 T5對照組觀察組97.12±1.75 97.08±1.69 42.19±3.73 54.26±3.81 46.03±5.02 55.38±5.13 48.49±5.24 57.14±5.17 72.64±5.46 88.75±5.58 95.11±2.02 96.24±2.15
兩組順阿曲庫銨、瑞芬太尼、阿片類藥物用量比較,經(jīng)t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丙泊酚用量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丙泊酚用量少于對照組。見表5。
表5 兩組麻醉藥用量比較 (n=80,±s)
表5 兩組麻醉藥用量比較 (n=80,±s)
組別丙泊酚/mg 順阿曲庫銨/mg 舒芬太尼/μg 阿片類/μg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497.26±83.24 284.37±76.58 16.835 0.000 77.35±12.03 76.94±11.37 0.222 0.825 672.34±132.06 677.28±136.49 0.233 0.816 43.24±4.67 42.58±4.81 0.881 0.380
對照組和觀察組術后24 h POD 發(fā)生率分別為25%(20/80)和10%(8/80),經(jīng)χ2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低于觀察組。
兩組手術前后CAM 評分和血清IL-6、S100β 水平的差值比較,經(jīng)t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見表6。
表6 兩組手術前后CAM評分及血清IL-6、S100β水平的差值比較 (n=80,±s)
表6 兩組手術前后CAM評分及血清IL-6、S100β水平的差值比較 (n=80,±s)
組別CAM評分IL-6/(pg/ml)S100β/(pg/ml)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10.11±1.23 8.15±1.14 10.453 0.000 43.20±3.27 32.03±3.41 21.147 0.000 141.20±18.16 88.52±17.42 18.724 0.000
腹腔鏡手術為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近年來發(fā)展迅速,其避免開腹、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成為多種疾病的首選手術方式[5]。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膽囊結(jié)石、急慢性膽囊炎等膽囊疾病中均具有較好的手術效果[6-7]。麻醉作為手術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手術中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8]。腹腔鏡手術麻醉深度不夠可導致患者意識抑制不完全,可能出現(xiàn)心理或精神障礙疾病,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9-10];麻醉過量可損傷患者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造成神經(jīng)功能異?;蛏窠?jīng)功能喪失[11-12]。由此可見,手術過程中合適的麻醉深度不僅決定手術能否順利進行,而且對保障患者術后健康也具有重要作用。
腦電麻醉深度監(jiān)護儀可檢測麻醉過程中腦電圖,并將腦電圖分離后計算腦電圖能量,通過計算能量高頻、低頻轉(zhuǎn)化差異得到α 和β 比率,計算每個周期瞬間抑制爆發(fā)總量,量化靜止期和平緩期的麻醉深度水平,從而計算出麻醉深度指數(shù)。IoC 值采用0~100 分表示患者意識模糊程度,IoC值在40~60 分為最合適的麻醉程度[13]。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拔管時間和清醒時間短于對照組,T1~T5時IoC 值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丙泊酚用量少于對照組。表明腦電麻醉深度監(jiān)護儀可為麻醉師提供實時、客觀的IoC 值,根據(jù)IoC 值調(diào)整麻醉深度可滿足手術需求的麻醉程度,達到盡早蘇醒、拔管的目的;通過IoC 值也可有效控制麻醉藥品用量,避免麻醉藥品的過量。腦電麻醉深度監(jiān)護儀IoC 值為麻醉深度客觀指標,不僅可反饋指導麻醉師用藥、提高麻醉效果,而且可縮短患者蘇醒和拔管時間。
術后0~7 d 的認知功能障礙稱為POD,POD 是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14],主要表現(xiàn)為手術后記憶力受損、精神錯亂、焦慮、人格改變,認知能力和自理能力下降等[15-16]。術后POD 與手術創(chuàng)傷程度、術中失血量、麻醉深度、年齡等關系密切[17],高齡是公認的POD 危險因素,老年患者術后POD發(fā)生率較高[18-19]。麻醉深度也是影響POD 的主要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麻醉過深或過淺都將增加患者術后發(fā)生POD 的風險。吳平蕾[20]研究發(fā)現(xiàn),腦電雙頻指數(shù)控制在40~59 的患者術后POD 發(fā)生率低于腦電雙頻指數(shù)控制在60~79 的患者,表明麻醉過淺可增加術后POD 的發(fā)生。周奇韜等[21]研究發(fā)現(xiàn),腦電雙頻指數(shù)維持在50~59 的患者術后POD 發(fā)生率低于腦電雙頻指數(shù)維持在30~49 的患者,表明麻醉過深可增加術后POD 的發(fā)生。由此可見,麻醉深度過深或過淺都將增加術后POD 的發(fā)生。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術后24 h POD 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通過腦電麻醉深度監(jiān)護儀IoC 值可將麻醉深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從而降低術后POD 的發(fā)生。CAM是評估譫妄的常用指標,≤19 分表示不存在譫妄,>22 分表示存在譫妄[22-23]。IL-6、S100β 為術后POD的生物化學標志物,可反映腦損傷程度。IL-6 為促炎因子,麻醉和手術本身均可引起IL-6 升高,IL-6 升高可導致腦損傷,IL-6 升高程度與腦損傷程度關系密切[24]。S100β 可特異性反映腦損傷程度和預后[25]。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前及術后24 h CAM評分和血清IL-6、S100β 水平的差值低于對照組,表明通過腦電麻醉深度監(jiān)護儀反饋調(diào)控麻醉深度在合理范圍可降低患者術后炎癥因子水平,減輕腦損傷,從而降低術后POD 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在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應用腦電麻醉深度監(jiān)護儀可避免麻醉過深或過淺,減少麻醉藥品用量,減輕術后炎癥反應,減輕神經(jīng)損傷,降低術后POD 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