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權云
一個偏遠小山村,164戶690多人,家家住別墅、戶戶有轎車。這個位于湖北省保康縣的堯治河村不僅“富有”,而且“好看”,有色彩瑰麗的老龍宮溶洞,璀璨炫目的“藍色牛奶湖”,也有氣勢雄渾的堯帝神峽……然而30年前,這里還是沒有路、沒有電的燈下黑。
堯治河村地處湖北省十堰市、神農架林區(qū)和襄陽市三市(區(qū))交界處。30年前,這里曾是出名的貧困村,全村村民多數(shù)靠救濟生活。30年間,在村黨委書記孫開林的帶領下,堯治河全村工農業(yè)總產值達50多億元,實現(xiàn)利稅4.2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8萬元。該村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中國十佳小康村等多項稱號。
民辦教師“跨界”辦大事
1985年,初中畢業(yè)的孫開林被安排在村里當民辦教師。1988年,改革開放的大潮席卷全國。當時的堯治河村雖然窮,但是資源稟賦并不差,儲備有高品位磷礦。
堯治河群山環(huán)繞,長期以來與外界唯一的連接通道就是懸崖上的羊腸小道。孫開林認為,要擺脫窮根,修路勢在必行。然而,這一提議遭到了包括現(xiàn)已退休的堯治河股份公司前董事長許列奎在內很多村民的反對:成本估算需要17多萬元,是一筆巨款,為了辦企業(yè)先投這么多錢去修路值嗎?大家都覺得孫開林“瘋了”。
孫開林沒有氣餒,一家一家耐心地說服。最后,大伙兒終于接受,要想富,先修路。修路一開始就得去購買炸藥、雷管等物資,村里資金困難,孫開林不顧妻子反對,拿出家里準備蓋房子的4000塊錢,作為啟動資金。
那年冬天格外寒冷,開工當天還趕上一場大雪。孫開林帶著鄉(xiāng)親們爬上陡峭的山崖,剛開始大家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放不開手腳,孫開林咬咬牙,大喊一聲“要苦先苦黨員、要死先死干部”,然后一馬當先,把繩子系在腰上,吊在懸崖上開始打眼放炮。
公路一寸寸往前延伸,經過兩個多月的日拼夜戰(zhàn),他們終于鑿通了到達第一個礦點的6公里山路……路通了,礦石終于可以出山了。孫開林背著礦石標本,開始馬不停蹄地找客戶、找市場,終于靠礦石質量和誠意打動了襄陽化工廠負責人,拿下了第一個客戶。靠修路開礦,堯治河人的腰包也慢慢鼓起來。
不久,孫開林又開始了新的“折騰”——修水庫,建電站!如今,這座27米高、可蓄水28萬立方米的大壩發(fā)電的4個梯級電站年發(fā)電量1000多萬千瓦時,產生綜合年收益近500萬元。
“把礦區(qū)變成景區(qū)”
從開礦到建水電站,再順理成章地“把礦區(qū)變成景區(qū)”,這是孫開林很早就在考量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許列奎對此頗有感觸:“開礦時候他就說不能砍伐山林,當時我還有些想不通,樹砍了還能再長,那不耽誤掙錢嘛,直到建成景區(qū)才看出他是正確的?!?/p>
依照把礦區(qū)變成景區(qū)的理念,堯治河村不僅建成為國家第一批綠色礦山的示范基地,還累計投資8億多元,建成了堯帝神峽、老龍宮、農耕文化博物館、磷礦博物館等景觀,成功打造出3個國家4A級景區(qū)。如今,村里每年接待游客50多萬人,每年的旅游綜合收入達到2億多元。
從窮山惡水到“中國山區(qū)幸福村”,堯治河成為很多地方前來參觀學習的“致富樣本”,在村黨委書記崗位上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孫開林,也獲得了長長一串榮譽:全國人大代表、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全國新農村建設十大模范帶頭人……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 ? 3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