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偉廷
宋育仁(1858—1931年),四川富順人,清末著名維新思想家、活動家。1894年3月,被任命為英、法、意、比4國公使參贊的宋育仁,隨大清公使龔照瑗出使歐洲,銳意考察和研究外國的政治、經濟、法律等。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在宋育仁看來中國要在海上取勝非常困難。而日本的弱點在于“兵少財乏”,這個兵是指陸軍,因此中國應將重點放在陸地防御和戰(zhàn)略拉鋸上。隨著戰(zhàn)事的發(fā)展,原先以陸地防御為主的戰(zhàn)略,已經因為清軍的無能而失效,必須要有新的思路。
龔照瑗這次出使歐洲還有一個特殊任務,就是受李鴻章指派設法前往英國購艦。但英國新頒布了嚴禁向交戰(zhàn)國雙方出售兵船的法令,正在左右為難之際,龔照瑗卻突然被要求回國述職,因為他的匆忙離去,宋育仁不得不暫時留守倫敦,擔任代理公使一職。這時,使館翻譯王豐鎬引介來一位名叫哈格雷甫的英國海軍預備役軍官,宋育仁從他那里得知了一個令人驚詫的消息:這位哈格雷甫曾于此前向龔照瑗獻計,由怡和洋行、哈格雷甫、龔照瑗三方立約,以哈格雷甫代購軍艦的方式,規(guī)避英國在船只出售上的禁令,再就地招募士兵前往中國參戰(zhàn)。宋育仁查閱了使館的往來電報記錄,才知道龔照瑗確曾把此事向國內匯報,但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國內沒有任何回復。
本來在中日戰(zhàn)局危急之初,宋育仁就曾有一個大膽設想:派出奇兵突襲日本本土。作為面向中國的橋頭堡和重要港口的長崎,保衛(wèi)力量并不強大。但進攻長崎需要一支艦隊,中國沒有多余的艦船和人員儲備,制海權又被日本海軍控制,不可能完全瞞過日本人對長崎進行突襲。
哈格雷甫的計策,讓宋育仁茅塞頓開:沒有艦船好辦,可以用代購的方式在英國就地采買艦船;沒有人手也能解決,招募素質更強的外國軍人;至于無法突破日本的海上封鎖線,那更簡單了,艦隊根本不走中國海域,從菲律賓群島直接北上,奔襲長崎。
宋育仁與使館參議楊宜治、翻譯王豐鎬等密謀后,奇兵突襲日本的計劃更具體了。不過他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這個計劃不能先向國內匯報。一方面,宋育仁積極和兩江總督劉坤一、張之洞等人聯系,以獲得這些重臣的支持。另一方面,宋育仁通過比利時王后弟弟的介紹,結識了美國退役海軍上將夾甫士。夾甫士很快就完成了計劃的前期準備,一共談下兵艦5艘、魚雷快艇10艘以及其他輔助艦艇若干艘,足以組成一支小型艦隊。
英國候補議員安杰華特愿意利用自己在議會的影響力推動通過此事,然后通過澳洲商會的名義暗中為宋育仁購買船只,船上懸掛英國的國旗出港,這樣就可以規(guī)避相關的戰(zhàn)爭禁售條例,更重要的是能達到趁機奇襲日本的目的。
正在他緊鑼密鼓地籌備長崎攻略的時候,國內戰(zhàn)局陡然惡化。1895年年初,威海衛(wèi)海軍基地陷落,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對于幾乎喪失所有海上力量的中國來說,突擊長崎的大計即便成功,也沒有多余的艦隊可以配合反擊了。不過宋育仁依然沒有放棄,他的準備工作已經到了尾聲。
正在這時,離開許久的公使龔照瑗突然返回了倫敦,驚得目瞪口呆。北京獲悉了宋育仁等人的活動時,大驚失色,李鴻章立刻表示反對;慈禧也認為宋育仁“妄生事端”,免去宋育仁參贊一職,同時電召他立即回國。
(摘自《各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