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軍
(1,廣西玉林市檢驗檢測研究院 537000;2,廣西玉林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537000:3,廣西陸川縣眾牛種養(yǎng)專業(yè)合作社 537000)
秸稈是重要的生物質資源,秸稈干物質的80%以上都可以被畜禽消化和利用。本文以廣西玉林市陸川縣眾牛種養(yǎng)專業(yè)合作社為基礎,開展農業(yè)秸稈資源飼料化應用研究,通過秸稈微貯技術將農作物秸稈制成柔軟,具有酸香味、易消化的飼料。該方法技術為:原材料準備→菌種擴培→入池→水袋封壓(封池)→管理→出池,其關鍵技術點為“水袋封壓”,主要原理是通過將擴培后的菌種與粗加工后的秸稈按照工藝混合,在本文創(chuàng)新的密閉方式和適宜條件下,利用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與發(fā)酵作用,使質地粗硬的秸稈變成適口性好、利用率高的粗飼料。
微貯池應選擇地勢高、干燥,易排水,土質堅硬,距畜舍近且取用方便的地方[1],并加蓋頂棚。池體一般建成長方形,采用混凝土結構,滿足承載要求。池底(略帶斜度以排出多余汁液)及四周應平整、不滲水,池體三面封閉,一面預留進出口(出口寬度兩米以上,帶可裝卸閘門)可滿足小型鉤機、鏟車、青儲取料機等機械進出;容量大小及數(shù)量可根據(jù)飼養(yǎng)的家畜數(shù)量自行設計。
為進一步提高秸稈粗飼料的品質和生產(chǎn)效率,同時降低原材料使用成本及人員勞動強度,本方法的工藝流程基本實現(xiàn)機械化。主要設備包括小型地磅(用于原料稱重配比)、大型鍘草機(用于秸稈加工)、多功能飼料攪拌機(用于加工后的秸稈料混合)、小型鏟車(用于秸稈入池、壓實)、小型鉤機(用于秸稈入池、壓實)、定制黑膜水袋(用于秸稈粗飼料封壓)、青儲取料機(用于成品粗飼料取料)、電動撒料車(用于成品粗飼料裝車喂養(yǎng))。本制備方法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及剖視圖,如圖1 所示。
本技術加工的秸稈粗飼料主要用于牛羊等禽畜飼養(yǎng),用于微貯的秸稈最好選用當年的新鮮秸稈,不能混入霉變秸稈和沙土等雜質。本方法采用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新鮮玉米秸稈、新鮮牧草、干稻草和干花生秧等。微貯前原材料必須切短,新鮮玉米秸稈、新鮮牧草長度保持2~3cm,干稻草和干花生秧長度保持在3~4cm。
圖1 主視結構示意圖及剖視圖
按照下述方法進行菌種擴培,配比:益生菌2.5kg+玉米粉60kg+豆粕30kg+紅糖10kg,用水調劑含水量約70%,充分攪拌后密閉發(fā)酵10d 左右。待菌種擴培完成后,將擴培后的菌粉培植秸稈,通過菌種擴培可減少益生菌原液的使用量,進一步降低原材料成本。
清潔微貯池池底部及四周,池底鋪放厚度約5cm 的粉碎秸稈墊層,并均勻潑灑適量菌粉。然后每噸按照配比(40%新鮮玉米桿+40%新鮮牧草+5%干稻草+10%干花生秧+5kg 菌粉)用多功能飼料攪拌機將秸稈原料充分混合后再用小型鏟車、鉤機均勻地鋪入微貯池并壓實(以減少內部氧氣含量)。如此反復裝料,直至裝到低于池面約為20cm 為止。秸稈料裝填完成后,在池體進出口處自上而下鋪設黑膜一塊(用于密封出口,黑膜面積略大于出口尺寸,上方高于秸稈面0.5m 左右)并安裝好進出口閘門。在入池過程中,應檢查原料含水率是否適當,各處是否均勻,特別要注意層與層之間水分的銜接不應出現(xiàn)夾干層。檢查方法如下:通過抓起秸稈,用雙手揉搓,若無水滴,松開手后會看到手上水分明顯即可,一般微貯飼料含水量在60%~70%較為理想[2]。
相對于傳統(tǒng)的覆膜填土密封,本技術最大創(chuàng)新點是在秸稈入池后采用“水袋封壓”方式進行封壓。水袋設計采用半敞開的方式進行(全密閉水袋材料成本高,上表面易被蟲鼠咬穿滲水且不易收納折疊),設計袋深25cm,側壁在距離底部20cm處做水深標志。水袋底部面積根據(jù)每個微貯池池面面積量身定做。水袋采用黑膜塑料(高韌性、耐折疊、抗老化)定制而成,配備上進水口及下排水口,進排水閥應適當遠離微貯池。該裝置具有高密閉性、高填充性、高適用性、高強度、耐久性高等優(yōu)點。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水的流動性及重力作用,通過給水袋注水來進一步壓實及密封秸稈粗飼料。水袋封壓環(huán)節(jié)的操作步驟如下:秸稈料入池完畢后,檢查秸稈面的平面度,不應出現(xiàn)較大的高度落差。檢查完畢后將配套水袋平鋪在秸稈料的上表面并壓住入池過程中池體出口處預留的半米黑膜。關閉下排水閥,打開上進水閥對水袋進行注水直至注到水袋20cm 標志處結束,注水過程中應避免水花飛濺到秸稈粗飼料。水袋注水完畢后,該裝置的壓力可達200kg/m2,其工作示意圖如圖2所示。
此密封方式較傳統(tǒng),覆膜填土密封法的優(yōu)點主要有:(1)具有高密閉性和高壓力性,可較大限度隔絕外界空氣與秸稈的接觸(特別是封池后,由于重力作用密封載體會逐漸下沉,采用較傳統(tǒng)覆膜填土密封法容易導致密封載體與池壁之間出現(xiàn)縫隙),進一步保障發(fā)酵過程中的無氧環(huán)境需求,較大程度的減少秸稈發(fā)酵過程中的損耗,降低霉爛變質,風險;(2)避免秸稈粗飼料在頂部封池及出池環(huán)節(jié)中帶入泥土、沙石等雜質,進一步保障秸稈粗飼料的純凈度;(3)利用液體的流動性,通過快速注、排水,有效減輕封池及出池過程中人員的勞動強度,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圖2 水袋工作示意圖
水袋封壓后應定期檢查并記錄水袋的下沉情況,如發(fā)現(xiàn)異常應及時處理,杜絕透氣,防止雨水滲入,同時確保微貯池周圍無積水。自封壓之日起,管理周期為25d 左右。
打開下排水閥,待水袋中的水排干水后取出水袋,排水過程中應避免浸濕秸稈飼料。排水后檢查秸稈發(fā)酵情況,具體方法如下:首先觀察秸稈的顏色及結構。發(fā)酵完成的秸稈通常呈黃褐色,鮮亮、有光澤,結構完整,無霉爛及結塊現(xiàn)象;其次是聞秸稈的氣味。秸稈微貯飼料發(fā)酵完成后具有濃郁的醇香味,并具有弱酸味,微貯失敗的秸稈飼料通常會發(fā)出刺鼻的酸臭味、腐臭味或發(fā)霉味;最后通過觸感去感覺秸稈飼料的質地。好的秸稈微貯飼料手感柔軟松散,質地濕潤,不黏不滑。若發(fā)黏說明質量不佳;若干燥粗硬說明沒有完全發(fā)酵[3]。在確認秸稈發(fā)酵質量達到要求后,打開池體進出口面的閘門。利用青儲取料機從上至下垂直切取秸稈粗飼料,用電動撒料車裝車喂養(yǎng)。每次取完后要用塑料薄膜封好,以減少微貯飼料與空氣的接觸時間,防止二次發(fā)酵。
目前,該技術已在陸川縣眾牛種養(yǎng)專業(yè)合作社進行實際應用,應用效果良好。通過該技術可回收利用農村以往焚燒的秸稈,既能變廢為寶又能減少環(huán)境污染,同時緩解冬季牛羊草料供應緊張的局面。目前該合作社每天消耗飼草/飼料約12t,利用該技術預計年處理農業(yè)廢棄秸稈2500t,換算可減少1000 多畝秸稈焚燒,同時年生產(chǎn)秸稈粗飼料約2300t。通過該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周邊農業(yè)廢棄秸稈環(huán)境污染問題,提升了農業(y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進一步促成土地質量和農民效益雙增加的綠色生態(tài)農業(yè)格局,在農業(yè)廢棄物資源利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上邁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