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雪勇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茂名分公司,廣東茂名 525000)
乙烯裂解爐是石油化工裝置的核心設備,離心鑄造耐熱合金爐管是其核心部件,主要材料為25Cr35NiNbMA和35Cr45NiNbMA。在高溫狀態(tài)下,原料(如石腦油、輕烴、加氫尾油等)在爐管內完成裂解反應,生成乙烯等產品[1-5]。
針對乙烯裂解爐管在長期高溫服役過程中的失效行為,沈利民等[6]研究了25Cr35NiNbMA和35Cr45NiNbMA兩種合金爐管在高溫下抗?jié)B碳行為和機理;朱衍勇等[7]分析了某失效的乙烯裂解爐管,指出爐管超溫服役產生快速滲碳導致脆性開裂;朱曉東等[8]對某服役16 000 h后斷裂的爐管進行分析,爐管斷裂原因也是超溫服役導致性能下降,最終發(fā)生脆斷。劉剛等[9]分析了某石化企業(yè)發(fā)生泄漏穿孔的乙烯裂解爐接近爐頂去廢鍋爐管,分析原因為爐管發(fā)生了高溫金屬粉化。
某石化企業(yè)2#裂解裝置HB-103為SL-Ⅱ型液體原料裂解爐。該裂解爐輻射段共有6組盤管,每組盤管由4小組爐管組成,其中入口管共120根,入口管上部材料為25Cr35NiNbMA,規(guī)格為?63.5 mm×6.4 mm;下部材料為35Cr45NiNbMA,規(guī)格為?63.5 mm×6.4 mm。爐管內介質為石腦油(NAP)+輕烴(LPG),入口操作溫度約630 ℃,出口操作溫度約810~845 ℃;入口操作壓力約0.27~0.33 MPa,出口操作壓力約0.085 MPa。
HB-103裂解爐在服役期間曾出現過工藝超標,LPG原料中總烯烴含量超標,其中烯烴含量不合格次數為39次,不合格率約10.0%,總烯烴含量最高值3.44%(指標值不超過2%)。此外,HB-103裂解爐在服役期間超負荷運行,輕烴汽化器汽化能力不足,一方面導致有液相原料進入爐管;另一方面,輕烴汽化器也出現結焦。
HB-103裂解爐4根入口管服役1年2個月后結焦嚴重,入口管過爐頂襯里進入爐膛位置(距吊耳彎頭上部約1.3 m)處壁厚減薄,減薄爐管材料為25Cr35NiNbMA。本文通過對減薄爐管進行成分、性能、組織、形貌、微區(qū)成分分析等試驗研究,開展入口管減薄原因分析,為石化企業(yè)同類型爐管安全使用提供參考。
(1)化學成分測試。采用Spectro MAXx型火花式直讀光譜儀對爐管化學成分進行測試。
(2)室溫拉伸試驗。采用SHT4505型電液伺服萬能材料試驗機對爐管進行室溫拉伸試驗,室溫拉伸試樣為矩形截面試樣。采用應力控制加載模式,彈性及屈服階段的應力速率為10 MPa/s,屈服后至試樣斷裂的位移速率為10 mm/min。
(3)高溫持久試驗。采用RDJ-30型機械式高溫持久試驗機對爐管進行高溫持久試驗。選擇矩形截面試樣,標距長30 mm,中心部位寬10 mm、厚2.5 mm。試樣從室溫加熱至目標溫度,保溫1 h,施加應力至目標應力直至斷裂,溫度控制在±3 ℃以內。
(4)金相和掃描電鏡觀察。金相樣品通過磨制、拋光后采用10%的草酸溶液進行電解浸蝕,電壓為2~4 V,時間5~15 s。采用配備能譜儀(EDS)的ZEISS Supra 40型場發(fā)射電子顯微鏡對爐管組織形貌進行觀察,并對典型區(qū)域進行微區(qū)EDS能譜分析。
將HB-103裂解爐發(fā)生減薄的爐管標記為1#(見圖1),未減薄的爐管標記為2#。1#爐管內壁發(fā)生局部不均勻嚴重減薄,最小壁厚約為0.91 mm,未減薄部位壁厚約6.4 mm,內壁附著一層黑色和灰白色結垢物,質地堅硬。
圖1 1#爐管外觀照片Fig.1 Fractographs of 1# tube
1#和2#爐管化學成分見表1。可以看出,2件爐管材料均為25Cr35NiNbMA,其化學成分均滿足技術協議要求。
表1 化學成分分析結果Tab.1 Analytical result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 %
分別從1#爐管和2#爐管上沿軸向各取1件試樣進行室溫拉伸試驗,試驗結果見表2。可以看出,服役1年2個月后,2件爐管的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處于較高水平,均滿足新爐管技術協議要求。2件爐管的斷后伸長率在3.0%~4.0%,低于技術協議要求的8%,表明服役后,爐管室溫塑性已顯著下降。
表2 室溫拉伸試驗結果Tab.2 Room temperature tensile test results
分別從1#爐管和2#爐管上沿軸向各取1件試樣進行高溫持久試驗,試驗溫度1 050 ℃,試驗應力25 MPa,試驗結果如表3所示??梢钥闯觯?#爐管高溫持久斷裂時間和斷后收縮率均低于2#爐管;與新爐管相比,服役后爐管的高溫持久強度雖然有所降低,但仍然有一定的抗高溫蠕變性能。
表3 高溫持久試驗結果Tab.3 High temperature creep rupture test results
2.5.1 爐管顯微組織分析
1#爐管橫截面不同部位顯微組織如圖2所示。
(a)靠近內壁 (b)中間壁厚 (c)靠近外壁
圖3 1#爐管能譜分析區(qū)域及結果Fig.3 Energy spectrum analysis area and results of 1# tube
從圖2中可以看出,靠近內壁部位氧化層厚度約180 μm,氧化層晶界粗化,未見疏松;中間壁厚部位晶界碳化物呈鏈狀分布,局部粗化,晶界上有白色塊狀析出物,奧氏體晶內析出細小的碳化物;靠近外壁部位氧化層厚度約30 μm,晶界碳化物呈斷續(xù)鏈狀分布,奧氏體晶內析出細小的碳化物。
對1#爐管典型部位組織進行微區(qū)EDS分析,結果見圖3,服役后爐管的組織主要為奧氏體基體+碳化鉻+G相(Ni16Nb6Si7)[10-11]。
2#爐管橫截面不同部位顯微組織見圖4。
(a)靠近內壁
(b)中間壁厚
(c)靠近外壁圖4 2#爐管橫截面不同部位金相照片Fig.4 Metallographic photograph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cross section of 2# tube
從圖4可以看出,靠近內壁部位氧化層厚度約40 μm,未見疏松;中間壁厚部位晶界碳化物呈斷續(xù)鏈狀分布,粗化程度較輕,奧氏體晶內析出細小的碳化物;靠近外壁部位氧化層厚度約30 μm,晶界碳化物呈斷續(xù)鏈狀分布,粗化程度較輕,奧氏體晶內析出細小的碳化物。
2.5.2 帶焦層的爐管分析
對1#爐管試樣減薄部位橫截面進行掃描電鏡觀察及微區(qū)EDS分析,各部位的形態(tài)特征如圖5所示,各部位分析結果見表4,分析部位包括靠近爐管基材部位(區(qū)域1)、靠近焦層邊緣部位(區(qū)域2)、焦層和爐管基材交界處(區(qū)域3)、內壁氧化層和基體交界處(區(qū)域4)??梢钥闯?在靠近爐管基材的區(qū)域1,奧氏體晶界明顯,晶界及晶內有硫化物,且晶界處S含量較高;在靠近焦層邊緣的區(qū)域2,局部含有S,Cl,Na等;在焦層和爐管基材交界處的區(qū)域3,其中白色部分主要是NaCl,同時含少量S,基體中的晶界處有Cl和Na;在內壁氧化層和基體交界處的區(qū)域4,氧化層和基體交界處有S和Na。
圖5 1#爐管電子金相照片及能譜分析區(qū)域Fig.5 Electron metallographic photograph and energyspectrum analysis area of 1# tube
圖6示出1#爐管內壁焦層形貌??梢钥闯?,焦層主要分為黑色和灰色兩個部分,通過對圖中區(qū)域1和區(qū)域2進行能譜分析,分析結果見表5,焦層中的黑色部分主要為焦炭,局部含有少量的Cl和Na;灰色部分主要為氧化物,部分區(qū)域含有少量S。
表4 圖5中標識區(qū)域的能譜分析結果Tab.4 Energy spectrum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identified area in Fig.5 %
圖6 1#爐管近基體處腐蝕層形貌及能譜分析區(qū)域
表5 圖6中標識區(qū)域能譜分析結果 %Tab.5 Energy spectrum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identified area in Fig.6
裂解爐服役過程中影響結焦的因素較多,其中原料中的烯烴含量、硫含量以及投料操作是主要因素[12]。
(1)原料中烯烴含量。由于烯烴在裂解時會發(fā)生斷鏈、脫氫、二烯合成、芳構化等反應,在高溫下易于縮合成芳香烴、環(huán)烷烴和環(huán)烯烴,焦炭生成較多,所以當烯烴含量高時,爐管結焦的速度加快。
(2)原料中硫含量。在裂解條件下,硫化物分解生成的硫氫基與金屬表面反應,形成的硫鐵化合物使爐管表面鈍化,既可阻止焦炭附著,又可屏蔽Fe和Ni的催化結焦反應。在工業(yè)生產中,為減少結焦量,延長裂解爐運轉周期,常利用硫化物可降低裂解反應結焦速率的這一性質,在原料中添加含硫元素的結焦抑制劑。若物料中硫含量偏低,就容易導致結焦。
(3)投料操作。投料前,提高稀釋蒸汽流量可以在爐管內形成蒸汽氣膜,保證進料在接近設計的停留時間下反應,減少投料過程的結焦可能。當石腦油含芳烴或烯烴較多、循環(huán)C2/C3中烯烴含量增加或者石腦油罐切罐時,要及時適當提高稀釋蒸汽比。
根據HB-103裂解物料分析結果,LPG原料中總烯烴含量超標,一方面導致汽化器結焦嚴重,汽化能力不足,LPG進料呈氣液兩相流,各組進料偏差大,且汽化器的焦塊可能隨著流動的物料進入到爐管中,造成爐管堵塞;另一方面,LPG原料中總烯烴含量超標也會導致爐管結焦速度加快。因此,原料中總烯烴含量超標可能是造成爐管快速結焦并堵管的原因。
根據試驗分析,爐管減薄均發(fā)生在內壁,內壁附著一層質地較硬的結焦層。發(fā)生減薄爐管內壁有明顯的氧化物層和硫化物層,局部觀察到沿晶界優(yōu)先腐蝕的硫化物;在腐蝕層和基體交界處有NaCl和少量S,同時在金相和腐蝕斷口上均發(fā)現了S,Cl和Na。根據腐蝕特征,判斷HB-103裂解爐入口管減薄是由爐管內壁熔鹽腐蝕造成的。
熔鹽腐蝕的機理主要有硫化-氧化和酸堿熔融兩種模型[13-16]。硫化-氧化模型是指環(huán)境中的硫擴散進入晶界并與金屬基體形成硫化物,在高溫下與金屬接觸時形成液態(tài)金屬-金屬硫化物共晶(熔點644 ℃)。酸堿熔融模型是指環(huán)境中的熔鹽或熔融的共晶物與表面的氧化膜發(fā)生反應,使氧化膜不斷地溶解,造成快速腐蝕。HB-103 裂解爐入口管的熔鹽腐蝕既有硫化-氧化模型的特征(如沿晶界的選擇性腐蝕、晶界或晶內含有S、局部優(yōu)先腐蝕等),同時也包含了酸堿熔融模型的特征(如表面有疏松氧化膜、腐蝕部位呈燒蝕狀、局部優(yōu)先腐蝕等)。綜上所述,HB-103 裂解爐入口管的減薄是由于熔鹽腐蝕造成的,其腐蝕機理包括了硫化-氧化和酸堿熔融。
裂解爐燒焦時,空氣與對流段爐管內滯留的含硫裂解原料反應生成SO2,進而轉化成SO3。
(1)若操作不平穩(wěn)時,稀釋蒸汽可能夾帶含鈉離子的液態(tài)水,與SO3生成Na2SO4;隨原料溫度的升高,液相水蒸發(fā),Na2SO4在爐管結晶沉積,當通入原料時,Na2SO4被帶入輻射段。
(2)燒焦結束后,裂解爐通入原料(120 ℃,含鈉離子),與稀釋蒸汽(210 ℃,考慮管損溫度,蒸汽約190 ℃)混合后,溫度約140~150 ℃,由于混合后溫度場不均勻,且在0.4~0.5 MPa壓力下,可能有液態(tài)水。與SO3生成Na2SO4,隨原料溫度的升高,液相水蒸發(fā),Na2SO4在爐管結晶沉積,被原料帶入輻射段。由于輻射段爐管運行中發(fā)生快速結焦,造成Na2SO4鹽被吸附在爐管內壁,并與NaCl生成低熔點共晶物Na2SO4-NaCl。當溫度超過共晶物熔點時沉積鹽成為液相,從熔融鹽中還原出來的S首先沿晶界擴散,與基體中Ni形成Ni-NiS共晶,被穿過鹽膜的氧分子氧化,造成爐管發(fā)生硫化-氧化腐蝕。同時,爐管內壁的保護膜Cr2O3在氧化物/熔鹽交界面發(fā)生酸性或堿性溶解,并在熔鹽與環(huán)境界面生成新的氧化物,造成爐管局部加速腐蝕。
裂解爐投加氫尾油鎳基材質焊縫發(fā)生快速腐蝕,其機理與本案例有相似性[3]:對于鎳基材質焊縫,由于焊縫處Cr含量低而Ni含量高,造成焊縫合金成分處于硫化敏感區(qū)域,S與Ni形成低熔點共晶,在焊縫金屬晶界中形成液相,致使晶粒脫落,腐蝕速度增加,這是鎳基材質焊縫爐管短期服役后即發(fā)生腐蝕穿孔且呈燒蝕狀的原因。
HB-103裂解爐服役1年2個月后,由于工藝超標,入口管內壁異??焖俳Y焦,結焦過程中沉積鹽被焦炭吸附,在爐管內壁發(fā)生熔鹽腐蝕,造成管壁減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