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鄭(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眼科,河南 鄭州450000)
視網(wǎng)膜脫離是一種嚴重的眼科疾病,具有發(fā)病急、易致盲的特點,目前認為其可能與高度近視、眼外傷等有關[1]。視網(wǎng)膜脫離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眼前有黑影、視野改變等,嚴重者視網(wǎng)膜無法感光,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嚴重影響[2]。目前手術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方式,雖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患者視力下降或喪失,切斷了主要的外界信息來源,對患者心理造成巨大的打擊,再加上對疾病的不了解及手術的恐懼等因素,使患者心理壓力增大,易產(chǎn)生術前過度應激反應,最終導致治療受阻,影響整體治療效果,故術前有效、合理的護理干預對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意義重大[3]。循環(huán)護理可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水平,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有效消除負性情緒,但目前關于該護理方式在視網(wǎng)膜脫離患者術前的運用效果研究尚少[4]。筆者通過探討循環(huán)護理對視網(wǎng)膜脫離患者術前負性情緒的影響,旨在為視網(wǎng)膜脫離患者術前護理選擇提供新思路。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5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26例視網(wǎng)膜脫離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1)符合視網(wǎng)膜脫離疾病分類標準中的診斷標準;(2)年齡24~64歲;(3)患者及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2)臨床資料不完整者;(3)伴精神類疾病、依從性差者;(4)中途放棄者。按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3例。對照組中男33例、女30例;年齡25~62(41.74±7.13)歲;病程2~8(4.34±0.81)周;左眼32例、右眼31例。研究組中男34例、女29例;年齡26~64(41.83±7.06)歲;病程3~9(4.41±0.85)周;左眼28例、右眼3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予常規(guī)護理,入院后進行常規(guī)監(jiān)測,主要包括血壓、血常規(guī)等,囑患者保持臥床休息,交待注意事項,并進行眼部檢查。研究組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循環(huán)護理干預,組建優(yōu)質護理小組,進行分層管理,責任到人,具體如下:(1)術前心理護理:從患者入院開始,護理人員應及時與患者進行交流,使患者充分信任護理人員,并評估其心理狀態(tài)及睡眠狀況,了解其內(nèi)心深處想法及疑惑,主動解答患者疑問,并予以心理疏導,為其營造出舒適祥和的就診環(huán)境。仔細向患者講述手術相關知識、手術預期效果等,消除患者錯誤的認知,從而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提高其依從性。(2)術前體位護理:術前叮囑患者多臥床休息,對其進行術前臥位訓練指導,告知不同臥位的作用,并根據(jù)患者自身裂孔位置及脫離面積情況適當調整體位,保證裂孔處于最低位。(3)術前指導:術前做好眼部準備,告知患者手術時間安排及麻醉方法,控制眼壓、剪掉睫毛、沖洗淚道和結膜囊,指導患者正確服用藥物,術前3天使用抗菌素眼藥水,并合理膳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指導患者做好腸道準備。
1.3 臨床觀察指標(1)干預前與干預7天后對兩組進行負性情緒進行評價,采用SDS和SAS評分,滿分100分,負性情緒嚴重程度與分數(shù)成反比。(2)干預前與干預7天后對兩組睡眠質量進行評價,參考PSQI量表,其中包括7個問題,每項1~7分,滿分42分,分數(shù)越低則睡眠質量越好。(3)護理結束時對兩組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自制調查問卷,滿分100分,分為非常滿意(80~100分)、滿意(60~79分)、不滿意(<59分)。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AS、SDS評分較干預前均明顯下降,且研究組下降程度更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s,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
對照組研究組t P n 63 63 SAS評分干預前43.31±3.33 43.18±3.41 0.22 0.83干預后36.08±3.29*29.57±3.91*10.11 0.00 SDS評分干預前42.49±3.71 42.40±3.76 0.14 0.89干預后35.94±3.59*28.17±3.79*11.81 0.00
2.2 兩組睡眠質量比較干預前兩組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PSQI評分較干預前均明顯下降,且研究組下降程度更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PSQI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PSQI評分比較(±s,分)
對照組研究組t P n 63 63干預前25.19±2.73 25.23±2.79 0.08 0.94干預后20.59±3.38 15.71±3.51 7.95 0.00 t 8.40 16.85 P 0.00 0.00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3.65%)顯著高于對照組(77.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視網(wǎng)膜脫離是由于患者色素上皮層與視網(wǎng)膜神經(jīng)上皮層相互分離,導致視網(wǎng)膜變性,無法正常感知外界光刺激,失去血液供應,造成永久性損傷,若不及時進行復位,色素上皮較易游離、萎縮,易導致視力嚴重下降,甚至致盲。目前手術是治療視網(wǎng)膜脫離的唯一方法,可使視網(wǎng)膜復位恢復視力[5,6]。但由于手術難度大,再加上本病發(fā)病快、視力迅速下降導致術前患者常因對疾病、手術流程及預后等因素不了解,而產(chǎn)生抑郁、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研究表明,術前護理干預會影響視網(wǎng)膜脫離手術的成敗,但術前負性情緒會使患者對治療產(chǎn)生抵觸心理,影響患者機體功能,不利于手術的實施,因此保持心情舒暢非常重要,通過有效措施緩解患者術前的負面情緒也是視網(wǎng)膜脫離治療的重要部分[7,8]。
研究表明,情緒與疾病之間有密不可分關系,而循環(huán)護理是在通過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前提下,主動解答患者疑問,消除其負性情緒,仔細向患者講述手術相關知識、手術預期效果等,進而提高患者對于疾病及手術的認知水平,切斷負性情緒與疾病間的循環(huán)作用,建立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提高其依從性,使其在良好心理狀態(tài)下接受手術[9]。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SAS、SDS評分較干預前均明顯下降,且研究組下降程度更明顯,表明循環(huán)護理較常規(guī)護理能更有效改善患者負性情緒。筆者分析可能是因為循環(huán)護理通過評估其心理狀態(tài),針對性地采取護理干預,盡量營造輕松愉快病房氛圍,有效保證患者的情緒平穩(wěn),防止負性情緒的發(fā)展[10]。睡眠質量差是視網(wǎng)膜脫離患者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由術前心理壓力、對疾病的恐懼感等因素引發(fā),本研究顯示,干預后兩組PSQI評分較干預前均明顯下降,且研究組下降更明顯,表明循環(huán)護理下患者睡眠質量明顯提高,證實循環(huán)護理可有效減輕患者心理負擔。這可能是由于循環(huán)護理以患者為中心,注重患者術前心理,防止患者由于病情而產(chǎn)生嚴重心理應激,而影響其睡眠質量。進一步研究顯示,護理后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更高,表明循環(huán)護理較常規(guī)護理更能滿足患者對護理的需求,有效提高患者滿意度,有利于手術的正常進行。
綜上所述,視網(wǎng)膜脫離患者術前給予循環(huán)護理更受患者青睞,其不僅可改善患者負性情緒,還能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