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利(孟津縣中醫(yī)院檢驗科,河南 孟津471100)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是導致多種組織與器官損傷的結締組織疾病,甚至引起繼發(fā)性腎炎[1]。經(jīng)相關研究顯示,多數(shù)SLE患者在活動期間,常伴有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持續(xù)上升,其主要存在于所有核細胞表面,在腎功能損傷及發(fā)生炎癥時,血漿濃度可升高,與SLE患者免疫活性密切相關,推測血清β2-MG水平可能與SLE疾病活動程度有關[2,3]。基于此,本研究就SLE患者血清β2-MG表達水平與疾病活動度的相關性進行總結與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75例SLE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2000年改進的SLE疾病活動指數(shù)(SLEDAI-2000)評分法評價SLE患者活動強度并進行分組為輕度組27例、中度組23例、重度組25例。輕度組患者中男14例、女13例;年齡29~59(44.51±5.37)歲;病程7~14(11.53±1.18)年。中度組患者中男12例、女11例;年齡28~60(43.57±5.16)歲;病程6~15(11.58±1.20)年。重度組患者中男10例、女15例;年齡29~61(44.39±5.26)歲;病程5~13(10.75±1.98)年。三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SLE診斷[4]標準;(2)無合并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者;(3)臨床資料完整;(4)納入所有患者入院均接受β2-MG檢查。排除標準:(1)伴腫瘤等惡病質者;(2)合并心肝腎功能異常者;(3)血清肌酐>200μmol/L者;(4)臨床資料不完整。
1.3 方法采集75例SLE患者入組次日(空腹)清晨8:30靜脈血3ml置入抗凝管中,并分別標記上受試者姓名、年齡等基本信息。以3000r/min高速離心10min左右,合理收集上清液保存于冰箱(-80℃)待檢,借助由克勒格瓦尼(上海)分析儀器有限公司,SE4-B-2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所有受試者血液標本采集及檢測均由同一組檢驗科醫(yī)師操作,操作規(guī)程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4 臨床觀察指標(1)根據(jù)2000年改進的SLE疾病活動指數(shù)(SLEDAI-2000)評分法評價SLE患者活動強度,評價標準:0分~4分為無任何活動;5分~9分為輕度活動;10分~14分為中度活動;≥15分為重度活動。分值越高,則表示疾病活動性越強。包括:①癲癇發(fā)作、器質性腦病、精神癥狀、視覺障礙、脈管炎及狼瘡性頭痛等均為8分項;②管型尿、關節(jié)炎、肌炎、蛋白尿(>0.5g/d)、血尿(>5個RBC/HP)、膿尿(>5個和WBC/HP)為4分項;③脫發(fā)、新出皮疹為2分項;④WBC<3.0×109/L、大熱>38°為1分項。(2)血清β 2-MG水平。
1.5 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疾病活動度血清β2-MG水平、SLEDAI評分比較重度組血清β2-MG水平與SLEDAI評分最高,其次中度組,輕度組最低,三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附表三組不同疾病活動度血清β2-MG水平、SLEDAI評分比較(±s)
附表三組不同疾病活動度血清β2-MG水平、SLEDAI評分比較(±s)
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F P n 27 23 25血清β2-MG水平(g/L)3.15±1.87 4.26±2.15 8.20±5.91 12.528<0.01 SLEDAI評分(分)5.42±2.16 8.71±3.48 11.59±3.25 27.837<0.01
2.2 血清β2-MG水平與SLEDAI評分的相關性分析經(jīng)雙變量Pearson直線相關檢驗結果顯示,SLE患者血清β2-MG水平與SLEDAI評分呈正相關(r=0.763,P<0.05)。
SLE是一種自身免疫介導的炎癥性結締組織病,其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大部分認為與免疫復合物清除不足、T、B淋巴細胞的凋亡損傷及過度活化及密切相關。在SLE患者活動期間,T、B淋巴細胞的過度活化極易導致血清β2-MG水平持續(xù)呈升高狀態(tài),這可能與SLE中淋巴細胞轉換增加有關,導致機體免疫紊亂,進一步加重疾病活動度[5,6]。因此測定疾病活動度對早期預防SLE患者至關重要。
血清β2-MG水平是由血小板、淋巴細胞及白細胞產(chǎn)生的一種分子量為11.8kD的微小球蛋白,類似于免疫球蛋白穩(wěn)定區(qū)結構,其大量存在于唾液、尿液及血漿中,血清β2-MG水平在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合成與釋放保持動態(tài)平衡,避免機體出現(xiàn)腎功能損傷。臨床上血清β2-MG水平主要應用于監(jiān)測近端腎小球功能,多數(shù)情況下,腎小球能夠自由濾過血清β2-MG,且被腎小管完全吸收,因此血清中β2-MG含量相對較少,故能夠反映SLE患者的腎小球過濾功能及疾病活動度。此外,β2-MG與抗血清β2-MG形成的免疫復合物體積相對較大,較難被腎臟濾過,以致于血清β2-MG水平上升,進一步證實與加重疾病活動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可見其能夠作為評估SLE患者疾病活動程度的血清學指標之一[7,8]。本研究結果顯示,重度組血清β2-MG水平與SLEDAI評分最高,其次中度組,輕度組最低(P<0.05),由此說明SLE患者血清β2-MG表達水平越高,越能反映出SLE疾病活動度;同時經(jīng)雙變量Pearson直線相關檢驗結果顯示,SLE患者血清β2-MG水平與SLEDAI評分呈正相關(P<0.05),由此可以說明SLE患者疾病活動度存在血清β2-MG水平升高現(xiàn)象,且水平越高,疾病活動度越嚴重,該結論與張宗瑋[9]研究相符。因此通過對SLE患者血清β2-MG表達水平與疾病活動度關系的研究,證實血清β2-MG表達水平能夠反映出SLE患者疾病活動程度,可根據(jù)β2-MG水平的升高變化及時進行干預治療,能夠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發(fā)展,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10],可為臨床提供重要參照依據(jù)。
綜上所述,SLE患者血清β2-MG表達水平與疾病活動度密切相關,可作為衡量疾病活動度的有效指標,為病情評估提供靶向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