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城,黃 璟,饒 健
(江西有色地質勘查四隊,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1)
武夷山成礦帶主要位于東南沿海浙贛閩粵四個省份的交界位置上,與武夷山山脈的覆蓋范圍大致相同。同時是華南揚子板塊與華夏板塊結合部北武夷地區(qū)欽杭結合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該成礦帶已經發(fā)現金銅礦、鐵礦、金多金屬礦、銅礦以及銅多金屬礦等一系列著名礦床。本文針對北武夷成礦亞帶清明山銅多金屬礦的地質特征進行分析研究。
武夷山成礦帶是我國重點成礦帶之一,分布著眾多的銅鉛鋅銀等多金屬礦床,通過圖1該地區(qū)銅多金屬礦分布及相關數據信息對區(qū)域成礦地質條件及清明山銅多金屬礦地質特征從地層、構造、巖漿巖特征進行研究。
圖1 福建省構造帶及成礦帶成礦亞帶劃分簡圖
本區(qū)于閩西北隆起帶北東緣,北武夷成礦亞帶中,同時又地處北西向寧德~浦城斷裂帶與北東向武夷山~泰寧斷裂帶交匯部位。在1:20萬江西省上饒地區(qū)廣豐幅區(qū)域地質礦產報告中,把該區(qū)劃為Ⅰ級找礦遠景區(qū)。區(qū)內出露地層有二套:基底層和蓋層?;讓訛樵缭糯樵矗◣r)群大金山(巖)組(Pt1d)和南山(巖)組(Pt1n),為一套變質巖性地層;蓋層為晚三疊世文賓山組(Tw)、早侏羅世梨山組(Jl)的陸相沉積巖地層、早白堊世石帽山群寨下組(Kz)的陸相沉積-火山噴發(fā)巖系地層;區(qū)內斷裂構造發(fā)育,多呈北東走向,北西向及近東西斷裂從規(guī)模和發(fā)育程度上均遠遜于北東向斷裂;區(qū)內巖漿巖較發(fā)育,主要為分布于北部的燕山晚期第一階段第四次侵入的中細粒黑云母鉀長花崗巖(γ3(1)d),5次為小面積出露在區(qū)內的南東角的加里東期中細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ηγ33b)。
區(qū)內礦產主要有:清明山銅鉬多金屬礦點、梅樹坑大理巖礦化點等。其中清明山銅鉬多金屬礦點為高溫氣液充填而成的,梅樹坑大理巖為區(qū)域變質而成的。
綜上所述:區(qū)內的燕山晚期第一階段第四次侵入的中細粒黑云母鉀崗巖(γ53(1)d)較發(fā)育,據江西省上饒地區(qū)廣豐幅1:20萬區(qū)域地質礦產資料,該花崗巖既又是圍巖,又是成礦母巖,與氣化高溫熱液型的鎢鉬等稀有元素礦化關系密切;區(qū)內斷裂發(fā)育,為成礦提供的良好的導、儲礦空間;區(qū)內已發(fā)現的清明山礦點礦體規(guī)模較大、品位高。可見該區(qū)成礦地質條件較好。
圖2 區(qū)域地質圖(1:100000)
礦內出露的地層較為簡單,自老到新分別為:早元古代麻源(巖)群大金山(巖)組(Pt1d),早侏羅世梨山組(Jl)、早白堊世石帽山群寨下組(Kz)、第四紀地層(Q)。早元古代麻源(巖)群大金山(巖)組(Pt1d)分布于工作區(qū)南東部的烏巖下-際頭塢一帶,出露面積約1.56km2,巖性為灰、灰黑色黑云斜長變粒巖、斜長黑云片巖夾石墨片巖,普遍具混合巖化現象。地層總體呈北東走向、傾向南東、傾角27°~46°,局部具揉皺現象,與侏羅紀、白堊紀地層呈韌性斷層接觸。早侏羅世梨山組(Jl)分布于工作區(qū)南東部的烏巖下自然村北側,出露面積約0.12km2,巖性為灰-灰白色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石英砂巖、粉砂巖。地層總體呈北東走向、傾向北西、傾角50°~78°,與大金山(巖)組呈斷層接觸。早白堊世石帽山群寨下組(Kz)分布于工作區(qū)東部的烏巖下自然村-粗糠嶺一帶,出露面積約1.68km2,巖性為流紋質晶屑凝灰熔巖、流紋巖。地層總體呈北東走向、傾向北西、傾角27°~67°,噴發(fā)不整合于侏羅紀地層之上。第四紀地層(Q)為沖積、坡積之泥、砂、礫石堆積物,分布在上梅溪村莊一帶。
區(qū)內構造以斷裂為主,其中北東向斷裂最為發(fā)育,次為北西向、近東西向斷裂,控制著區(qū)內礦體、脈巖的空間展布。
東向斷裂F1:分布于工作區(qū)北西部,區(qū)內延伸長度約0.87Km,破碎帶寬度2m~3m,斷裂產狀:35°~45°/SE∠78°-87°,破碎帶內巖石為碎裂巖化花崗巖及石英脈充填,巖石具硅化、鉀長石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云英巖化、黃鐵礦化、鉛鋅礦化、黃銅礦化、黑鎢礦化、輝鉬礦化。斷面較光滑、平直,階步、插痕明顯,斷裂性質為壓扭性。
北東向斷裂F2:分布于工作區(qū)北西部,區(qū)內延伸長度約1.2Km,破碎帶寬度1m~1.5m,斷裂產狀:25°~30°/SE∠82°-85°,破碎帶內巖石為碎裂巖化花崗巖及石英脈充填,巖石具硅化、鉀長石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云英巖化、黃鐵礦化、鉛鋅礦化、黃銅礦化、黑鎢礦化、輝鉬礦化。斷面較光滑、平直,可見階步、插痕明顯,斷裂性質為壓扭性。
北東向斷裂F3:斜慣工作區(qū)中部,區(qū)內延伸長度約3.8Km,破碎帶寬度1m~5m,斷裂產狀:32°~38°/SE∠80°-88°,破碎帶內巖石為碎裂巖化花崗巖、構造角礫巖,并充填有石英脈,巖石具硅化、碳酸巖化、綠泥石化、鉛鋅礦化、黃銅礦化、黃鐵礦化。斷面較平直,可見插痕,斷裂性質為壓扭性。
北東向斷裂F4:分布于工作區(qū)中東部,區(qū)內延伸長度約3.4Km,破碎帶寬度0.8m~2.5m,斷裂產狀:37°~44°/NW∠67°-84°,破碎帶內巖石為碎裂巖化花崗巖及石英脈、花崗斑巖、輝綠巖脈充填,巖石具硅化、鉀長石化。斷裂性質為壓扭性。
北東向斷裂F5:分布于工作區(qū)東南部,區(qū)內延伸長度約2.8Km,破碎帶寬度0.8m~3m,斷裂產狀:35°~45°/SE∠78°-87°,破碎帶內巖石為碎裂巖化花崗巖并見石英脈充填,巖石具強硅化。斷裂性質不清。
北東向斷裂F6、F7:分布于工作區(qū)東南部,區(qū)內延伸長度約2.0Km,破碎帶寬度1m~2m,斷裂產狀:40°~65°/SE∠68°-76°,破碎帶內巖石構造擠壓片理發(fā)育,巖石具硅化。早元古大金山組與早白堊世石帽山群寨下組部分地段即以該斷裂相接觸。
北西向斷裂F8:分布于工作區(qū)北東部,區(qū)內延伸長度約1.0Km,破碎帶寬度1m~15m,斷裂產狀:335°~345°/SW∠40°-67°,破碎帶內巖石為構造圓化角礫巖,巖石具硅化、鉀長巖化、綠泥石化,局部地段見輝綠巖脈、石英脈充填。黑云母鉀長花崗巖與早白堊世石帽山群寨下組部分地段即以該斷裂相接觸。
北西向斷裂F9:分布于工作區(qū)中北部,延伸長度約0.9Km,破碎帶寬度1.2m~3m,斷裂產狀:300°~320°/NE∠78°-85°,破碎帶內巖石為碎裂巖化花崗巖,巖石具硅化,局部地段見輝綠巖脈充填。斷裂性質為張扭性。
北西向斷裂F10:分布于工作區(qū)中南部,延伸長度約0.6Km,破碎帶寬度1.0m~1.5m,斷裂產狀:330°~350°/SW∠81°-84°,破碎帶帶內巖石具碎裂、硅化,局部地段見花崗斑巖脈充填。
區(qū)內大面積出露燕山晚期第一階段第四次侵入的中細粒黑云母鉀長花崗巖(γ53(1)d),為區(qū)內的主要含礦圍巖和成礦母巖;區(qū)內脈巖較發(fā)育,多呈北東向展布,少數呈北西向展布,主要類型有花崗斑巖(γπ)、偉晶巖(ρ)、輝綠巖(βμ)。其中黑云母鉀長花崗巖(γ53(1)d):巖石呈灰—淺灰白色,風化后為淺褐黃色—紫褐黃色,中細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為鉀長石(40%)、斜長石(30%)、石英(25%),次為黑云母(5%)、白云母等組成。與銅、鉬、鉛、鋅、稀土等礦產的形成關系密切。
礦體主要賦存于燕山晚期第一階段第四次侵入的中細粒黑云母鉀長花崗巖(γ53(1)d)中,受斷裂控制,呈脈狀產出,與硅化、云英巖化關系密切。區(qū)內共發(fā)現礦體3條,編號分別為Ⅰ、Ⅱ、Ⅲ,其中以Ⅰ、Ⅱ號礦體為主礦體。礦體特征如下:
Ⅰ號礦體:分布于礦區(qū)西北礦段的西側,呈脈狀產于F1斷裂碎裂巖化花崗巖、石英脈中,出露標高1080m~1125m,控制最低標高1020m。地表由CK3、TC-2、CK1、TC-1、TC-12、ZK-22-1、PD1工程控制。礦體總體呈北東(38o~44o)走向,傾向南東,傾角79o~85o,實控走向長度500m,實控最大斜深約60m,單工程礦體真厚度0.40m~1.24m,平均0.96m,屬薄層-中厚層狀礦體,礦體厚度變化系數為16.79%,厚度穩(wěn)定;Cu品位0.01~0.98×10-2,平均0.38×10-2;Mo品位0.04~0.540×10-2,平均0.17×10-2。品位變化系數為:Cu 66.88%,有用組分分布較均勻;Mo66.15%,有用組分分布較均勻。礦體圍巖為黃鐵礦化、硅化、云英巖化碎裂巖化花崗巖,容礦巖石為碎裂巖化花崗巖、石英脈。礦體受F1斷裂控制。
Ⅱ號礦體:分布于礦區(qū)西北礦段的中部,Ⅰ號礦體的東側,呈脈狀產于F2斷裂碎裂巖化的花崗巖、石英脈中,出露標高97m~1105m,控制最低標高913m。地表由TC1102、TC-4、TC-5、TC-10、PD2工程控制。礦體總體呈北東(28o~39o)走向,傾向南東,傾角82o~84o,實控走向長度500m,實控最大斜深約57m,單工程礦體真厚度0.90m~1.10m,平均1.03m,屬薄層~中厚層狀礦體,礦體厚度變化系數為5.75%,厚度穩(wěn)定;Cu品位0.32~1.46×10-2,平均0.86×10-2;Mo品位0.007~0.0.10×10-2,平均0.050×10-2。品位變化系數為:Cu 48.21%,有用組分分布均勻;Mo53.86%,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礦體圍巖為黃鐵礦化、硅化、云英巖化碎裂巖化花崗巖,容礦巖石為碎裂巖化花崗巖、石英脈。礦體受F2斷裂控制。
Ⅲ號礦體:分布在礦區(qū)北側F1與F2斷層之間、4~12號勘探線范圍內,呈脈狀產于F斷裂碎裂巖化的花崗巖中,規(guī)模較小,出露標高1075m~1090m。地表由TC11單工程控制。礦體總體近東西走向,傾向北西,傾角79°,工程礦體真厚度0.30m,平均品位為:Cu 1.37×10-2,Mo 0.10×10-2。礦體圍巖為黃鐵礦化、硅化、云英巖化花崗巖,容礦巖石為黃鐵礦化、硅化、云英巖化、碎裂巖化花崗巖。礦體受F斷裂控制。
礦石的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黃銅礦、銅蘭、黑鎢礦、輝鉬礦、磁鐵礦及極少量的方鉛礦、閃鋅礦等。
礦石的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石英,次為方解石、絹云母、長石、綠泥石、綠簾石,少量方解石及粘土礦物等。
礦石有用組份主要為Cu、Mo。礦石結構主要有以下2種:
(1)半自形——自形粒狀結構:黃鐵礦呈半自形——自形立方體出現,粒徑一般為0.2mm~2.0mm、黑鎢礦呈半自形——自形板柱狀。
(2)它形粒狀結構:黃銅礦、磁黃鐵礦等呈它形粒狀出現,粒徑一般0.2mm~1.5mm。
礦石構造主要有以下4種:
(1)團塊狀構造:礦石礦物緊密地連生,形成較大的、致密的塊狀體,主要為黃銅礦、黑鎢礦、輝鉬礦為主的礦物集合體。
(2)浸染狀構造:黃鐵礦呈星散狀分布,其大小一般小于0.5cm。
(3)細脈狀構造:礦石礦物集合體呈細脈狀。
(4)條帶狀構造:礦石礦物集合體在礦石中呈條帶狀與脈石礦物相間排列。
礦石自然類型有以下2種:
(1)按礦石中礦物的共生組合劃分為的石英—黃鐵礦—黃銅礦石、石英—黃銅礦—輝鉬礦—黑鎢礦石、石英—輝鉬礦石。
(2)按礦石的構造劃分為:塊狀礦石,浸染狀礦石,脈狀礦石、條帶狀礦石等。
礦體的圍巖為中細粒黑云母鉀長花崗巖。圍巖蝕變沿斷裂呈帶狀分布,主要蝕變類型有:硅化、鉀長石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云英巖化、黃鐵礦化、鉛鋅礦化、黃銅礦化、黑鎢礦化、輝鉬礦化等。
(1)礦體受斷裂控制,與云英巖化、硅化關系密切,初步認為本礦床成因類型為高溫熱液裂隙充填石英脈型。
(2)找礦標志
前人采礦遺跡—老硐、廢礦渣,其分布范圍大體可確定礦體位置,具有一定的直接找礦意義。
硅化、云英巖化蝕變是重要的找礦標志。
礦化與硅化有密切關系,微地貌上顯示出的正地形,或于山坡變陡處,可作為尋找礦體露頭的間接標志。
通過對北武夷山成礦亞帶清明山銅多金屬礦地質特征分析,本區(qū)域銅多金屬礦化體主要賦存在燕山晚期第一階段第四次侵入的中細粒黑云母鉀崗巖之中,據江西省上饒地區(qū)廣豐幅1:20萬區(qū)域地質礦產資料,該花崗巖既又是圍巖,又是成礦母巖,與氣化高溫熱液型的鎢鉬等稀有元素礦化關系密切;區(qū)內斷裂發(fā)育,為成礦提供的良好的導、儲礦空間;區(qū)內已發(fā)現的清明山礦點礦體規(guī)模較大、品位高??梢娫搮^(qū)成礦地質條件較好,而相對于深部位置,通過地質鉆探工程進行深邊部及外圍找礦具有一定的找礦潛能。
筆者從地質特征對清明山銅多金屬礦的地質特征進行研究和分析,是今后開展“就礦找礦”“深、邊部找礦”的有利區(qū)位。為今后該地區(qū)找礦工作提供有力的地質依據。在今后的研究中還將對該區(qū)域其它地質特征進行更加全面的研究,為未來在礦產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綠色開采中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