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菁
位于浙江麗水景寧的畬族村落,環(huán)境如詩如畫。
年幼的雷偉燕與母親。其母所穿的就是畬族代表服飾“鳳凰裝”。
2020年年末,由中國商報社、中國收藏雜志社在北京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高峰論壇上,有一位嘉賓顯得尤為“搶眼”。這份特別不僅僅是因為她當天身著的服飾—— 一套色澤亮麗、工藝精巧的畬族節(jié)慶服飾“鳳凰裝”,更是因為她所帶來的關(guān)于畬族文化傳承的話題,讓與會者們直觀形象地感觸少數(shù)民族非遺文化的魅力,體驗難得。
這位嘉賓就是浙江省麗水市民族文化產(chǎn)業(yè)促進會副會長、杭州同心少數(shù)民族服務中心常務理事雷偉燕,也是此次盛會中年度“非遺傳承創(chuàng)新新銳模范人物”的獲獎者之一。
事實上,提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非遺文化,對于不少人來說是陌生而神秘的。作為我國南方游耕民族之一的畬族,人口較少,目前總?cè)丝诩s為80萬左右,位于浙江西南部的麗水市景寧縣是目前全國惟一一個畬族自治縣。但這個民族有著千余年的悠久歷史,其歌舞、服飾、語言等文化延續(xù)至今,保存和發(fā)展情況良好,尤其是畬族民歌與畬族婚俗、畬族彩帶技藝,均已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中。
身為“ 80后”的雷偉燕,就是在麗水出生、成長的畬族人。從小受家庭熏陶,畬族文化的影響早已深深根植于她的血液中。即便后來遠赴海外生活多年,她也一直在力所能及地從事非遺文化的宣傳與推廣。在她看來,這是作為中華兒女內(nèi)心的一種歸屬和身份認同。2 018 年,雷偉燕回國,開始更加專注地投身到了這項事業(yè)當中。借助此次盛會的契機,《中國收藏》雜志記者對話這位非遺文化推廣人,她的心路歷程又將會對非遺感興趣的藝術(shù)愛好者們帶來哪些新的啟示呢?
雷偉燕身著各式畬族民族服飾。這些服飾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中國收藏》:說到從小所受的文化熏陶,讓您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什么?
雷偉燕:我出生在麗水的一個普通農(nóng)村,家里的祖輩都是畬族人。記得五六歲的時候,奶奶用畬語教我唱山歌,那個時候農(nóng)村流行的是長板凳,我就躺在上面,她一句一句教我唱,長大后奶奶還經(jīng)常說到這個場景?,F(xiàn)在老人家已經(jīng)不在了,但是這一幕回想起來仿佛都歷歷在目。
《中國收藏》:又是什么樣的契機讓您決定投身于非遺文化推廣中?
雷偉燕:在上小學之前,我都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說畬語,不過當時對于我來說這些只是一種生活習慣而已,還沒有形成很清晰的文化的概念。后來去了國外,8年多的異國他鄉(xiāng)生活經(jīng)歷讓我對于自己的“根”有了越來越強烈的認知。
特別是前幾年我回國,看到同村的表姐,也是浙江省政協(xié)委員、杭州同心少數(shù)民族服務中心理事長蘭蘭,對于非遺文化的推廣真是不遺余力。比如她去參加會議,行李箱里帶的就是幾顆冬筍,這是我們當?shù)氐奶禺a(chǎn)。當時媒體記者采訪她,看到她拿出來的冬筍都非常驚訝,其實她這么做就是想身體力行地讓更多人看到畬族,從而了解這當中的文化。她為畬族村民的脫貧致富牽線搭橋,作了很大的貢獻。我特別佩服她,進而覺得自己也應該向她學習,用心為畬族同胞、為非遺文化真正做些事情。于是從2018年開始,我就專注地投身到這個領域了。
彩帶是畬族的吉祥物,彩帶技藝已被列入國家非遺項目名錄。
《中國收藏》:在這個過程當中,有沒有讓您覺得非常有“成就感”的實踐?
雷偉燕:2019年,當時我還在杭州,表姐蘭蘭邀請我回麗水,參與一部音樂電視作品的制作。這部作品叫《彩帶獻北京》。因為我的姑母是畬歌省級非遺傳承人,表姐和我耳濡目染,立志要接好家族非遺傳承的“接力棒”。因此在祖國七十華誕之際,在浙江電視臺和麗水市統(tǒng)戰(zhàn)部的大力促成下,我們用畬族最原生態(tài)的山歌深情地唱出了《彩帶獻北京》這首贊歌,用畬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吉祥物——彩帶,表達出了畬族兒女對祖國的熱愛與祝福。
當時在錄制這部音樂電視作品的時候,很多畬族民眾都參與進來。后來音樂電視作品登上了“學習強國”網(wǎng)絡平臺,并且在當年的國慶節(jié)期間連續(xù)一周在浙江電視臺滾動播出。不僅得到了眾多畬族兒女的傳唱,還有不少音樂愛好者也為它點贊,這讓我特別自豪,這就是文化的魅力。
另外,這次我來北京參加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高峰論壇,臨行前得到了很多畬族同胞的支持。除了我們麗水當?shù)兀ㄕ憬瓬刂?、福建的畬族同胞,知道我要來,都十分認真熱情地幫我搜集資料,讓我看到了一種團結(jié)的力量,大家齊心協(xié)力想要把文化普及的工作做好,這讓我很感動。而在活動現(xiàn)場,各位嘉賓大咖的觀點交流,同樣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不虛此行。
《中國收藏》:此次來京,您穿著的民族服飾很亮眼,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嗎?
雷偉燕:這套服飾叫鳳凰裝,無論是織繡還是銀飾,工藝十分精致,色彩也很鮮亮。鳳凰裝是畬族人對原始居住地廣東潮州鳳凰山的追憶,是一個當初漂泊不定的民族對于發(fā)源地的思念。實際上,過去勤勞簡樸的畬族人制作服飾的原材料主要是苧麻,色調(diào)簡單,多為藏青色、黑色;直到上世紀50年代以后,才在原有的基礎上引入了新的服飾材料,推出了新的色彩基調(diào)。我穿的這一套是當今畬族的節(jié)慶服飾,只有參加隆重的會議、活動這類場合才會用上。從這個角度來說,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是非遺延續(xù)最大的生命力。
《中國收藏》:可以感受得到,畬族有著很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雷偉燕:畬族是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一個民族。畬語是靠一代代族人口口相傳延續(xù)發(fā)展的,我覺得這也是語言文化的魅力。當中的畬歌,是我國古老民歌中的一種,它沒有固定音調(diào)或者某種規(guī)律,就是畬族人在諸如田間干活、做飯等等生活場景中,觸景生情,順理成章地唱出來的,辦紅白事的時候也會用到畬歌,所以畬歌唱的是畬族人的生活。如果大家想要更多地了解畬族文化,畬歌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資料。
在千余年的歷史進程中,畬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歷史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畬醫(yī)畬藥也是其中之一,這也是很值得業(yè)界關(guān)注的。
《中國收藏》:對于非遺推廣,未來有什么樣的計劃?
雷偉燕:要想讓非遺文化更好地延續(xù),應該首先從娃娃抓起,讓傳統(tǒng)文化走進校園和課堂。因此,我們計劃今年在杭州和麗水掛牌成立純公益性的1+1賦能非遺傳習基地。而且這個基地不僅是幫助畬族發(fā)展工藝和美術(shù),56個民族是一家,我們希望能借助傳習基地的力量來進行少數(shù)民族非遺項目的普及推廣,讓它們走出村落、走進校園、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