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瑤
出處
顧榮在洛陽,嘗應人請……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世說新語》
釋義
形容尊重別人,對別人報以善意的話,別人也會予以回報。
故事再現(xiàn)
顧榮是西晉時期的一位名士。他在洛陽的時候,有一次應別人的邀請去參加宴會。賓主盡歡之時,顧榮發(fā)現(xiàn)一旁負責烤肉的仆人盯著桌上的烤肉,臉上流露出渴望的神情。在封建時代,主人與仆人之間的等級觀念十分嚴格,按照規(guī)矩,這肉雖然是仆人動手烤的,但只能供主人和客人享用,仆人是不允許吃的。
但顧榮沒有理會那些規(guī)矩,他放下筷子,把自己的那份烤肉給了那個仆人。席間的其他人不能理解他的做法,認為他這么做是亂了尊卑秩序,譏笑他說:“你好歹也是個尊貴的士族,怎么能把自己吃的肉送給一個下人呢?”顧榮平靜地反問:“怎么能讓一個成天給別人烤肉的人,自己卻不知道肉是什么味道呢?”
后來,西晉發(fā)生大亂,顧榮隨一眾士族南渡長江,躲避戰(zhàn)亂。每遇到危險時刻,總會有一個不認識的人護衛(wèi)在其左右,在兵荒馬亂中保他平安渡江。顧榮很好奇,便問那人為什么要保護自己。那人便坦誠相告,原來他正是當年在洛陽宴會上烤肉的那個仆人。
智慧傳遞
對于顧榮來說,一份烤肉本身不算什么,但對于仆人來說,卻是他夢寐以求的美味。“不能讓成天烤肉的人不知道肉是什么味道”,這句話體現(xiàn)了顧榮尊重別人的勞動,體恤別人的意愿的高尚品德。這讓地位卑微的仆人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勞動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被尊重的,所以他心甘情愿地保護顧榮,報答他的這份尊重?!邦櫂s施炙”啟發(fā)我們,學會多為他人考慮,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有時候,一點小小的善意就能收獲到別人真誠的感激和回報。
3293500589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