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技法指津】
比喻論證是一種借助于打比方,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化的論證方法。如魏徵《諫太宗十思疏》中的“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朱熹的《觀書有感》,荀子的《勸學》,都是運用比喻論證的經(jīng)典文本。
由于比喻論證是以事或物喻理,因此,只需找準比喻事物和所論道理之間的相似點,立論就能鮮明、貼切,相關道理也易于為讀者所接受。例如談論“一人先進和眾人先進”這個問題,可以這樣打比方:“正像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一樣,在一個單位里,光有一兩個人先進,也難以改變整個單位的面貌?!薄耙豢脴洹焙汀耙蝗讼冗M”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比喻事物和論述的道理之間,卻有著相似之處。
運用比喻論證時,可采用連續(xù)設喻的方式。以魯迅的《拿來主義》為例,作者在論述如何對待文化遺產時,緊緊扣住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這個比喻,先正面立論:“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接著剖析三種錯誤傾向,連續(xù)用了“孱頭”“昏蛋”“廢物”三個喻體——“孱頭”“昏蛋”比喻采取全盤否定態(tài)度的虛無主義者,“廢物”則比喻全盤享受的復古主義者。這一連串比喻十分生動,把深奧的理論問題闡釋得何其明了、深透!
請看這篇《把香蕉掰直的人》:
柏林墻倒塌的時候,據(jù)說正在柏林訪問的赫希曼接受了一次手術。從麻醉中蘇醒的他,跟醫(yī)生開起了玩笑:“香蕉為什么是彎的?”醫(yī)生不知道如何回答,他自己給出了答案:“因為沒人去叢林里干涉它,把它掰直。”
很多人可能會把這個問答看成一個冷笑話,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一個隱喻:香蕉之所以能自由地成長為彎的,是因為“沒人去叢林里干涉它”;而人,其實是一種非常熱衷于干涉外物的生物。
物各有性,水并不會因為自身的淡而去責怪鹽的咸,但人卻難免從自我出發(fā),以自我的標準為尺度去衡量和評價他人,以自我的喜好為標桿去要求他人。把香蕉掰直這件事情在他們看來,是很有成就感的功業(yè)。比如那些一心要讓孩子“長大后就成為自己”的熱心的家長,比如用千人一面的模板去塑造孩童的教育者,他們都不過是在叢林中掰直香蕉的無聊之人罷了。雖然他們中的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或者說會斷然拒絕承認這一點。
這篇犀利深刻的雜文,矛頭直指那些一心想著“把香蕉掰直的人”。所謂“把香蕉掰直的人”,實際是用來隱喻那些以自我的標準、喜好強行改變他人意志的人。文章開篇借一個饒有意趣的故事豎起靶子,主體部分先“破”后“立”,加以論述。全文“破”有辣味,“立”有溫度,不但行文中合理地取譬設喻,而且全篇的觀點、自擬的標題等都顯豁地體現(xiàn)著比喻藝術。
【范文借鑒】
做一個特立獨行的面團
我想成為薩岡口中的面團:“我是一個可塑的面團,但我拒絕任何模子?!蔽腋卸髅娣蹖ξ业某删停粗負{面杖對我的捶打,可更重要的是,我是我自己?!窘栌米骷业拿裕鲎约旱挠^點:“我是我自己?!薄?/p>
家庭如面粉,給我生命,卻不能束縛我的未來。父母常常暢想未來,希望我有一份安穩(wěn)的工作、一個老實的丈夫,然后安安穩(wěn)穩(wěn)地度過一生,最后歸于墓里。然而這樣的我如同肯德基的雞,若生是為了抵達一眼便能看到頭的死,那不如不生。劉瑜說:“生是為了見識,而不是活著?!蔽艺窃摗膀T馬倚斜橋”的少年,怎能被困在繭中?我該破繭,我將化蝶,我該鮮衣怒馬,我該青云直上!【本段論證個人與家庭之間的錯位,指出家庭(父母)理想中的“我”的未來,并不是“我”想要的?!膀T馬倚斜橋”引用韋莊詞句,作者瀟灑不羈的形象躍然紙上。破繭,化蝶,鮮衣怒馬,青云直上,連續(xù)用典,論證了應“活出自我”?!?/p>
社會就是一根搟面杖,捶打著我,然而也存在著我無法茍同的要求,即所謂“成年人的規(guī)則”。人往往適應了社會規(guī)則,卻說自己征服了社會。正如社會賦予我考生身份,我卻無法認同所謂的答題模板。索爾仁尼琴在考卷上無數(shù)次批判古拉格群島,屈原已拒絕再投江,海子思忖還要臥軌多少次。只要引用兩句周國平、林清玄的名言入卷,一批批克隆的應試作文即宣告誕生。然后,為了適應社會賦予的某種角色,人們投機取巧丟了自己,把理想放在閣樓中任其腐爛,卻把蠅營狗茍稱作社會、生活本身,實際是唐突了社會,扭曲了生活……我不愿與這樣庸碌的愚人同流合污,我想在堅守自我的前提下,與社會共舞,強大到讓這個社會因我而變得更加美好?!颈径握撟C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錯位,“搟面杖”的比喻形象貼切。作者冷靜審視社會,拿正在進行的考試作類比,表達大膽且頗有說服力;進而虛擬走上社會后迷失自我的情景;最后表明自己的立場與追求。】
然而,在追求個性的同時,我也深沉地愛著家庭,敬著社會,要與它們共同烹調一道絕世佳肴?!居申U述自己與家庭、社會的錯位,過渡到論證“我”如何與家庭、社會共處?!?/p>
我自母親腹中而來,也將如面團與面粉般與家庭親密無間。家書中寫滿的期待與盼望,無法改變我心中的志向,卻送上了親情的濃湯,繪出一幅烏鳥互哺的畫卷,激勵我扶搖直上,帶著整個家庭的期盼去往更美的地方?!颈砻髋c家庭的親密關系,情理交融。個別用語欠準確,如“烏鳥互哺”。】
社會則如恩師,佑我成長。若我的國、我的社會吹響號角,我輩將迎難而上,心之所向是祖國的繁榮富強。我向往文天祥“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的愛國情懷;我中意孔子雖“累累若喪家犬”,卻仍寫出如“日月不可逾”的治國篇章;我要提升自己,堅定愛國之初心,為服務社會書寫宏偉的篇章!【以自己敬佩的兩位歷史人物為例,表明自己與社會的理想關系:與社會共處,提升自我,為服務社會書寫宏偉篇章?!?/p>
我愿生如面團,特立獨行,既與面粉親密無間,又在捶打中堅持本心?!灸┒魏魬獦祟}和第一段,點出自己與家庭、社會的密切關系,緊緊扣住了題意?!?/p>
本文標題運用比喻,新穎別致,觀點鮮明。首段引用的名句“我是一個可塑的面團,但我拒絕任何模子”,出自法國女作家弗朗索瓦茲·薩岡的《你好,憂愁》,標題《做一個特立獨行的面團》即源于此。該題目是文章的一大亮點??偡挚偧鎸舆M的論證結構,使文章層次分明、結構嚴謹。主體部分“面團、面粉與搟面杖”的比喻論證,和多處用典論證,使文章既有感染力,又充滿說理的力量。當然,由于考場倉促成文,文章難免有些瑕疵,如個別用詞不是很貼切。
【例題演練】
根據(jù)以下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提起流行,人們往往會把它與眼下正走紅的網(wǎng)絡歌曲、“快餐文學”、20世紀90年代后涌現(xiàn)出的風云人物等一批新興概念聯(lián)系起來。而說到永恒,人們大多會想起《紅樓夢》《白毛女》等昔日的流行、如今的經(jīng)典。那么,流行與永恒,它們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從流行走向永恒,其中的路程又有多長呢?
【優(yōu)秀作文】
流行與永恒
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后林楓在繁華的都市,閃爍的街燈下,你會為那深夜的一縷星光而駐足嗎?
在搖滾的震撼、音響的喧囂下,你會為池邊的一聲蛙鳴而傾心嗎?
在絲綢的裝飾、卡通的點綴下,你會為家中角落里遮風擋雨的舊布窗簾而感到溫馨嗎?
流行與永恒,成為生活的齒輪,推動著生活步伐的行進。【亮出觀點——“流行與永恒”“推動著生活步伐的行進”。】
流行是盛開在枝頭的花,隨季節(jié)而變遷;永恒就是泥下的根,亙古不變地履行著它的本職。變遷的花雖有一時之艷容,卻經(jīng)不起時間的流逝;深埋的根須雖不起眼,卻是靈魂深處最撥人心弦的動力。如果生活在一個萬物變遷不息的花花世界,那么你一定會心疲力竭,因為你的心需要一處停泊的港灣,一處屏息凝神以體會生活真諦的角落,那便有賴于永恒的力量,那便是你的心靈之源。就像小時候上幼兒園擦嘴的方布手帕,和時尚的絲巾放在一起,簡直無法比較。但掂在手里,你會發(fā)現(xiàn)方布手帕的分量之重,它雖然樸素、陳舊,所承載的卻是永恒的美好回憶……【本段側重于闡說“永恒”的價值】
我說永恒是根須,其力量不可磨滅,但沒有花的笑容,誰又知道它的功勞之大呢?【承上啟下】流行是永恒的外套,沒有這件外套,一切永恒就可能變得黯然失色、缺少活力。假若生活在一個毫無活力與生機的世界,那么你一定會心如死水,因為你的心需要一種歡樂的點綴,一種變遷的色素來調和單調的生活,那便需要借助流行的魅力,那便是豐富你的心靈之花。就像從小用到現(xiàn)在的儲蓄罐,如果給它漆上一層防銹油,再用水粉隨意地抹上幾筆,那種煥然一新的感覺一定不會讓你失望,必能使它保存得更為長久……【轉談“流行”的魅力】
所以我想說,我無意否定什么,也無須否定什么,這是流行與永恒的必然矛盾。但聰明的人們,一定會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魚和熊掌有時是可以兼得的。小時候的方布手帕、儲蓄罐,現(xiàn)在的絲巾,一個都不能少,它們都是寶。就像一株開出艷花的樹,它的花和根都在啊,很多人只一味地歌頌花或感嘆根,卻很少站在更遠的角度審視兩者完美的結合,一種看似矛盾實則和諧的美?!揪C合起來作論述】
當你漫步在燈光閃爍的街市時,請不要忘記駐足望一眼頭頂?shù)暮牵?/p>
當你置身在搖滾的震撼中時,請不要忘記留意池塘深處的那一聲蛙鳴;
當你對絢麗的絲巾愛不釋手時,請不要忘記摸一下家中角落里那塊粗糙卻又溫馨的窗簾布……
本文作者對“流行與永恒”的認識非常明確,那就是它們雖存在矛盾,但“聰明的人們,一定會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魚和熊掌有時是可以兼得的”。難得的是,作者為了說明這一道理,自出機杼地運用了比喻說理——用盛開在枝頭的花、泥下的根之間的關系來類比“流行與永恒”,有效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此外,全文結構上照應嚴謹,行文則優(yōu)美灑脫。一個高中生能形成這樣的理念,寫出這樣的文章,著實讓人贊賞。
【技法延伸】
比喻論證中作比喻的事物,有時往往是故事、傳說、藝術形象等,可以是虛構的東西;但虛構并非胡編亂造,而必須是概括的或反映生活真實的可信之物。此外,比喻論證有別于類比論證。類比論證和比喻論證都有個“比”,因此都必須找出“比”的事物和所論述的道理之間的相同點或相似點,這是兩種論證方法的共同之處。它們之間最明顯的不同點是:運用類比論證必須抓住類比事物的共同的本質屬性進行分析,如果兩個或兩類事物的共同屬性越多,推出的結論就越可靠;而比喻論證只是一種形象化的說理方法,比喻事物和論點之間只需有某方面的相似之處即可,不必具有邏輯上的內在聯(lián)系。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高新區(qū)常熟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