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歲的杰西卡在公寓樓著火時被燒傷,皮膚移植手術持續(xù)了三天。瑞典攝影師比恩·H.拉爾森·阿斯克拍下了她手術和康復過程的照片。這場飛來橫禍所帶來的折磨、痛苦以及永遠無法消除的傷痛,讓每個看到照片的人都刻骨銘心。
比約恩·H.拉爾森·阿斯克1940年出生于瑞典韋斯特羅斯市。曾在《S.E.》雜志和《瑞典日報》出任攝影記者。
這組照片揭示了越戰(zhàn)期間除草劑“橙劑”給美國退伍軍人造成的毀滅性影響。除草劑和脫葉劑中的二惡英會引發(fā)嚴重疾病。“橙劑”的延遲效應不僅影響了退伍軍人,也影響了他們的家人,一些軍人的孩子因體內合有這種毒素,而患有嚴重的先天性畸形和健康問題。瓦翠絲的作品在揭露這一重大事件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為這些照片,法律正式承認這些健康問題是由戰(zhàn)爭引起的,傷殘的退伍軍人應該有資格接受治療。
1943年,瓦翠絲生于美國舊金山。在紐約完成學業(yè)后,她做過記者和紀錄片制作人,并于1970年開始從事自由作家、攝影師。
1980年代初,尼爾·麥加西在明尼蘇達州的《明星論壇報》任職。晚冬時節(jié),編輯派他到冰天雪地的地方去拍攝農夫。在一次旅途中,他遇到了兩位正在用馬犁地的男人?!爱斘荫v足與他們交談時,我意識到這是一個講述生活方式的好素材?!丙溂游鹘忉屨f,“兩名老農拒絕使用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堅持用傳統(tǒng)的耕作方式。在得到他們允許后,我開始為他們拍照?!?/p>
查理和威廉是兄弟,住在一間房子里,這間房子也是他們出生的地方。兩人都沒有結婚,彼此用德語交流。他們解釋說,有一次他們買了一臺拖拉機,但從未用過,因為他們覺得“跟拖拉機交流比跟馬交流費勁”。他們的祖輩來美國是為了尋找新的生活,但是現在他們正在從美國社會中迅速湮滅。
麥加西認為每個人的故事都值得講述。在創(chuàng)作這一系列作品的過程中,哥哥查理中風去世。威廉人生中第一次嘗試獨自經營農場。但一年后他也去世了。因此,他的照片也談及死亡和失去,以及在失去了摯愛的親人后,生活有多困難。
尼爾·麥加西于1974年開始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擔任攝影記者。如今,他在佐治亞州的一個農場里享受退休生活。
斯通米·格林納記錄了106 歲的海蒂·沃恩的日常生活。她住在明尼蘇達州弗格斯福爾斯養(yǎng)老院里,每天早晨,她都會在房間墻上掛著的日歷上劃掉日期,她只希望靜靜地死去。照片展現了她的孤獨生活,然而其中也不乏親密互動和關懷的珍貴時刻,比如養(yǎng)老院的員工幫沃恩剪指甲,沃恩高興地抱著訪客帶來的一只小狗,等等。
格林納發(fā)現她需要改變之前關于年齡的想法。標題《里程碑還是負擔》反映了當今老年人矛盾的生活狀況。實際上只有少數幾位老人滿意他們的生活。
格林納生于1946年,1975年開始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在她的職業(yè)生涯中,一共獲得了數十個獎項,其中包括多個世界新聞攝影獎。她還兩次入圍普利策獎決賽。格林納現居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馬托梅迪。
逃荒的群眾、簡陋的營地和挨餓的孩子……這組作品記錄下1980 年代埃塞俄比亞發(fā)生的干旱所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干旱影響了八百萬埃塞俄比亞人,其中超過50萬人死于旱災引發(fā)的饑荒。
薩爾加多說:“攝影是一種不需要翻譯的語言。這種語言可以使其他人有機會看到你所看到的東西?!彼麨槿藗兲峁┮粋€窗口,讓他們得以窺探原本不為人知的現實。只是現實很無情、殘酷、令人沮喪:裹尸布里躺著一個瘦得皮包骨的孩子;營地里,一家人蜷縮著擠在一起,乞求救濟;在小男孩的雙頰上,大顆大顆的淚珠滾滾落下。
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于1944年出生在巴西米納斯吉萊斯州。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攝影師之一,目前居住在巴黎和巴西。
1985年至1997年的12年間,戴維·C·特恩利拍下了種族隔離期間和之后的南非,在全世界引起強烈反響。
1990年2月11日是非常特殊的一天。這一天,特恩利拍下了一張令他無比快樂的照片——納爾遜·曼德拉出獄,而其即將成為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tǒng)。他的妻子站在他旁邊,兩人都高舉著拳頭。為擺脫壓迫和社會不公而進行的數十年斗爭似乎已經勝利:種族隔離制度即將廢除。在拍攝那張著名照片之前,他作為一名攝影師花費五年時間游歷了整個南非,記錄了有色人種遭受暴力壓迫以及種族主義當權者給他們帶來的屈辱。
1994年,當曼德拉成為南非總統(tǒng)時,特恩利也在場。直到曼德拉2013年去世之前,特恩利一直陪伴在他的身邊。“他(曼德拉)極度尊重他人,他只會看到別人的品性,而不是膚色、性別、身份或者財富?!彼忉尩馈_@段經歷時至今日依舊影響著他。
特恩利于1955年出生于美國印第安納州韋恩堡。
1986年,美國展開了一場持續(xù)時間9個月的和平大游行。在幾個月的時間里,杰夫·沙雷親身參加了幾個月的游行,因此近距離記錄下游行參與者的行動、情緒以及周圍的情況。1986年3月1日,和平游行參與者從洛杉磯出發(fā),他們面對的是將近3700英里的游行路程?!坝涡姓邆兊臎Q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自愿放下手頭的所有事情,參加這場為期9個月的抗議游行。我個人認為必須全面禁止核武器,下定決心辭去在《洛杉磯時報》的工作,去拍攝這次和平游行?!背霭l(fā)9個月后,游行隊伍于11月15日到達目的地華盛頓。
杰夫·沙雷從事了十年的自由攝影記者工作。后來他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博士學位,目前在該校擔任教師教育計劃的教職顧問。
克里斯托弗·斯蒂爾·帕金斯在1980年代為沙利度胺的受害者拍照,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令人震驚的作品。1950年代,沙利度胺曾作為抑制妊娠反應的藥物投入歐洲市場,在短短的幾年里,全球發(fā)生了以往極其罕見的上萬例海豹肢畸形兒童。調查研究發(fā)現,導致這些畸形兒的罪魁禍首就是當時風靡全球的沙利度胺。而這也成為當時最嚴重的醫(yī)療丑聞。
盡管困難重重,這些受害者仍在努力生活,比如不得不用腳切婚禮蛋糕或在沒有胳膊輔助的情況下爬上馬背。這些照片展現了沙利度胺受害者們身殘志堅的生活,這種親密、輕松的氛圍讓照片變得特別又令人動容。
克里斯托弗·斯蒂爾·帕金斯于1947 年生于緬甸,在英國長大。他加入瑪格南圖片社40多年。
1988年10月,一個拯救三頭灰鯨的故事在全球引發(fā)轟動。查爾斯·梅森花了11天時間,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拍攝了救援人員解救鯨魚的場景。這是一次大型的營救行動:初冬時節(jié),三頭灰鯨在阿拉斯加巴羅港以北的波弗特海被流冰困住。冰塊阻斷了他們游往大海的去路。最早,當地的因紐皮特人就試圖在封閉的冰面上鉆出呼吸孔,以拯救灰鯨。一周后,也就是10月中旬,消息才在各大媒體傳開。10月28日,在國際社會的幫助下,救援工作才圓滿地畫上了句號。
查爾斯·梅森從1970年開始攝影,他于1990年成為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的攝影教授。
法國攝影師拉斐爾·蓋拉德在亞馬孫雨林的高處記錄了一個“移動科學實驗室”是如何完成科研工作的。建筑師吉爾·埃伯索爾和航空器飛行員丹尼·克萊耶·瑪海爾根據著名植物學家和生物學家弗朗西斯·阿萊的想法,開發(fā)出一種充氣筏結構,使其可以借助飛艇停留在雨林上方,寬敞的“樹冠筏”結構為科學家提供了足夠的工作空間來研究熱帶雨林中的生物多樣性。
照片展示了,研究人員如何在上面檢查植物樣本,以及如何在睡袋中休息。當時人類對熱帶雨林的研究還處于早期階段。LOBA獎的新聞稿寫道:“這些研究人員的任務是探索雨林,并且在環(huán)境危險和遭受破壞的背景下,為保護雨林做出貢獻?!?/p>
蓋拉德生于1940年。1979年,他在伽瑪圖片社開啟了新聞和雜志攝影師的職業(yè)生涯,并在那里工作了30年。
因受到工業(yè)污染,小科普沙長期以來一直被稱為歐洲最骯臟的小鎮(zhèn)。巴里·路易斯在拍攝這個羅馬尼亞小鎮(zhèn)時,不僅拍下了該地區(qū)受污染的照片,而且還展現了一個處于動蕩狀態(tài)的國家如何深陷政治變局之中。即使在今天,該地區(qū)也仍然遭受著嚴重破壞,除了Carbosin炭黑工廠,Sometra冶煉廠也是罪魁禍首。冶煉廠排放鉛、鎘和硫酸,導致了當地人嚴重的健康問題。即使有些工廠已經關閉,但土壤仍處于污染狀態(tài),這導致當地人均壽命遠遠低于該國其他地區(qū)。
巴里·路易斯生于1948年,于1977年成為自由攝影師,現居住于英國倫敦。
30多年前,科威特的沙漠發(fā)生了火災:1991年2月,在第二次海灣戰(zhàn)爭期間,伊拉克部隊在撤退之前點燃了科威特油田。當時,近一干個油井都被大火吞噬,在當地沙漠的酷熱天氣下,火勢迅速蔓延。受污染的空氣裹挾著厚重的黑沙和油煙,甚至遠播至東非。這相當于燃燒了4000萬桶原油。消防員與大火搏斗多日,拼命地試圖將這個海灣小國從經濟、生態(tài)和人道主義災難中解救出來。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前往受災地區(qū),拍下了地獄般的火海景象。
哈德加·尼古魯(Hadejia-Nguru)濕地曾經是尼日利亞東北部撒哈拉沙漠邊緣的一個大綠洲。那里水草豐美,有超過150萬人在此捕魚、放牧,并利用天然形成的復雜的河湖網絡灌溉作物。但1990年代,尼日利亞政府修建了兩座水壩,截流了流向這片濕地的80%的河水。這導致了哈德加·尼古魯濕地出現干涸。美國攝影師尤金·理查茲代表《奧杜邦》雜志,前往了這片似乎注定要消失的綠洲。
尤金·理查茲于1944年出生于馬薩諸塞州。他師從邁納·懷特,之后成為了瑪格南圖片社的長期成員。他多次穿越非洲和美國旅行。
詹尼·貝倫戈·加丁受佛羅倫薩保護少數民族協(xié)會主席委托,前往意大利佛羅倫薩的一個吉普賽家庭,拍攝他們日常生活中的瞬間,這些照片既記錄下美好和喜慶的婚禮,也有悲傷的孩子的葬禮。
詹尼·貝倫戈·加丁于1930年出生在意大利利古里亞的圣瑪格里特,1965年前在《世界》雜志從事攝影記者工作。1964年,他搬到意大利米蘭開了一家攝影工作室。
這些照片似乎屬于另一個時代:女性穿著黑色及膝短裙、圍裙和寬邊草帽;男人穿著工裝褲和襯衫。1920年代,講門諾低地德語的加拿大門諾派在墨西哥定居。幾十年后,他們中的許多人以季節(jié)工的身份返回北方。長期的異域生活,卻沒有改變他們—穿著同樣的衣服,一如既往的虔誠。托威爾堅持拍攝關于門諾派的項目長達十年。
拉里·托威爾1953年出生于加拿大,一直是瑪格南圖片社的成員,現長期居住于加拿大。
簡·伊芙琳·阿特伍德憑借這組關于女性監(jiān)獄和女性囚犯的長期項目獲得了1997年的LOBA獎。獎金幫助她繼續(xù)創(chuàng)作,并在幾年后正式發(fā)表。最終,項目持續(xù)創(chuàng)作了9年,她去過美國、法國、俄羅斯、印度和捷克在內9個國家的40個監(jiān)獄,在每座監(jiān)獄都待了至少一個星期。這些照片描繪了這些社會拋棄的女人,她們遭受著種種苦難和悲傷,身處非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深深的絕望之中。與此同時人們也看到了另一個令人沮喪的事實:女子監(jiān)獄的設施通常比男子監(jiān)獄差。
阿特伍德1947年出生于紐約,自1971年以來一直在法國巴黎生活和工作。
克勞丁·杜里在1990年代初期首次來到俄羅斯,跨越了數千公里,一路向北探索這片大陸的極北之地。她想通過攝影記錄下那里游牧部族的生活與傳統(tǒng)?!拔蚁胍肋@些西伯利亞人到底是什么樣的。我們并不太了解他們,而我想展現他們特殊的文化與生活?!?/p>
這26個游牧部族約有19萬人,他們居住在地球上最不宜居的地方之一。杜里的這一系列展現了這些人的日常生活,他們被夾在無處不在卻不斷消亡的文化遺產,以及瞬息萬變的外部世界之間。
克勞丁·杜里于1959年出生于法國奧爾良附近的布洛瓦市。她就讀于新聞專業(yè),起初是一名圖片編輯,此后才全力投身于攝影行業(yè),1991 年加入法國觀察圖片社。目前,她在巴黎居住和工作。
這組作品描述蘇聯解體后動蕩的俄羅斯以及人民的困境和苦難。在1998年11月至1999年3月間,盧克·德拉哈耶沿著西伯利亞大鐵路,從莫斯科穿越俄羅斯,一路來到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在他所到往的一些城市的偏遠郊區(qū),德拉哈耶敲開了許多陌生人的門。在一位俄羅斯友人的陪伴下,他得以進入這些人家里。在這里,他看見失業(yè)的人們、破碎的家庭、整日酗酒的夫妻、癮君子和不得不自力更生的孩子,
盧克·德拉哈耶于1962年出生于法國圖爾市,1984年起開始記錄各種國際危機與沖突。在1994年至2004年間曾是瑪格南圖片社成員。德拉哈耶現居住于巴黎。
伯特蘭·莫尼耶的系列作品《抹去》展現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和一些大城市的快速崛起。然而,高速發(fā)展的同時,一些工廠因經營不善而倒閉,這使大量流動工人開始尋找新的謀生途徑。
莫尼耶于1965年出生于法國內維爾,自1993年開始自學攝影,目前定居巴黎。
2002
高飽和度的色彩、強烈的光線、幸福的人們、蔚藍的大海:這位澳大利亞攝影師因對海濱生活生動活潑的刻畫而獲得了2001年LOBA獎。澳大利亞幅員遼闊,海岸線延綿約三萬五千公里。但當時人口僅有兩千萬左右,其中86%居住在海濱地區(qū),主要分布在東海岸。奧蒂奧的這組作品聚焦于海濱人民的休閑生活:她記錄了許多有水的場景,還有一些奇妙的天氣,例如大團的云朵、燦爛的彩虹。一次又一次,大自然和澳大利亞奇妙的天氣給人以極大的驚喜。
奧蒂奧于1969年出生于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在學習視覺藝術后,成為一名攝影記者?,F居住于阿德萊德。
2004
2003
安德烈·霍耶的《記憶所系之處》是一項啟動于1998年的長期計劃,以敏銳的黑白照片記錄了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人的渴望、觀點和心情。2002年以前,她多次返回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和烏克蘭。她總是獨自旅行,因為按照她的特殊方法,“我必須保持某種心態(tài)才能找到想要的東西?!?/p>
霍耶1967年出生于德國哥廷根,在德國和美國長大。她在舊金山和紐約的國際攝影中心學習攝影。現為藝術工作者。
在2000年至2005年的5次紐約之旅中,這位攝影師用2400多張照片拍攝了科尼島??颇釐u建筑群建于1 9世紀,是圍繞“未來美國”的主題打造的大西洋海岸的科技樂園。從前,在這個游樂園里大眾能體驗到種種新奇的娛樂項目,但現在曾經別致的海濱長廊和娛樂場已被雜草和鐵銹掩蓋。
格蘭瑟的照片不僅展示了人造環(huán)境中城市居民獵奇的心理,從他的角度來看,對科尼島病態(tài)魅力的研究,同時也是對美國人生活方式的寫照。意境寧靜、觀察入微的彩色照片,折射出了小人物的夢想和消逝的烏托邦。
彼得·格蘭瑟于1971年出生于奧地利漢諾威。他自學攝影基礎,在2000年開始個人項目之前,曾為報紙和雜志拍攝,現居德國斯圖加特。
在這組作品中,這位來自南非的攝影師記錄了一個小鎮(zhèn)從白人聚集的“城中村”完全變成“非洲小鎮(zhèn)”的變化史。憑借這組作品,他成為了第一位獲得LOBA獎的非洲攝影師。
蒂利姆將他敏銳的目光投向自己的故鄉(xiāng)約翰內斯堡,揭露了這座城市黑暗的現實。由于政府的不利引導,約翰內斯堡的轉型又急于求成,整個城鎮(zhèn)傷痕累累。居無定所的下層黑人聚集成了與之前完全不同的新貧民區(qū)。
蓋·蒂利姆,1962生于南非約翰內斯堡,1980年代,他成為一名記者,加入了南非Afrapix攝影協(xié)會,他的作品獲獎無數。蒂利姆現居開普敦附近。
2006
2007
20世紀冷戰(zhàn)后,阿富汗戰(zhàn)火不斷。2004年,阿富汗舉行總統(tǒng)大選,候選人中有前軍閥領導,也有塔利班成員,局勢十分嚴峻。在該國南部和東部,有一些外國部隊都不敢進入的地區(qū)。穆尼塔的作品讓我們見證了一個國家的新生。百廢待興之際,人們迫切需要歡聲笑語給予彼此心靈的慰藉,也需要紐帶讓千家萬戶緊密相連。
托馬斯·穆尼塔生于1975年。于1994年至1997年學習攝影。曾為智利圣地亞哥《都市報》、美聯社工作?,F作為自由攝影師定居圣地亞哥。
這是通向生活的窗戶:胡里奧·比當古在他的故鄉(xiāng)巴西圣保羅所拍攝的這組作品,記錄下了這所破舊公寓的生活百態(tài),也讓我們對這個熱鬧的街區(qū)有所了解。這些頗有詩意的照片難掩主人公生活的窘態(tài),但也同時在歌頌著生命的尊嚴。
自2002年11月3日起, 胡里奧·比當古就駐守在Prestes Maia大街,用鏡頭記錄下911幢里那些無家可歸之人的面孔。這棟樓被慈善組織購入,為1200多名無家可歸的人提供住宿。比當古以攝影師的身份接近住戶,而非貿然闖入他們的生活。他選用了一個固定拍攝視角,在這棟樓的364扇窗戶邊為住戶拍攝。
胡里奧·比當古于1980年生于巴西。他在圣保羅和紐約長大。2000年他開始擔任攝影師。
2008
過去幾十年中,尼姆科娃致力于研究東歐國家的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生活。2006年,她將目光轉向了自己的家鄉(xiāng)——斯洛伐克共和國的胡門內。她翻閱了一些家鄉(xiāng)的檔案,出乎意料的是,自2004年政府垮臺、斯洛伐克加入歐盟起,這座城市竟然毫無變化。為了驗證這一想法,她特意去搜尋了一些上屆政府時期的遺跡,拜訪了一些公共機構,參加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她在記憶中尋找蛛絲馬跡,找尋兒時常去的場所,重現了許多美好回憶,這些場景沒有任何歲月的痕跡。許多人這么多年來從事同一份工作,許多建筑、機構也沒有任何改變。似乎只有在政治議題和國家大事中,人們才能意識到時間已經過去了。政治格局的變化、經濟的發(fā)展似乎對此地沒有任何影響,在斯洛伐克,時間早就靜止了。
露西婭·尼姆科娃出生于1977年,在阿姆斯特丹皇家視覺藝術學院完成學業(yè)。她現于胡門內和亞的斯亞貝巴兩地奔波、工作。
2010
2009
過去,黑海東北海岸的亞熱帶地區(qū)很受蘇聯游客的歡迎。每年夏天,大批的海灘愛好者就會來到此地。這樣的盛況僅存于格魯吉亞的戰(zhàn)亂爆發(fā)前,戰(zhàn)爭最終成為了一道分水嶺。在攝影師拍攝阿布哈茲的時候,這個國家一片動亂。“其實我對這個國家十分好奇,因為時至今日,阿布哈茲的存在都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如果前途未知,又怎么知道朝什么方向努力呢?”拉斯登在阿布哈茲記錄這里的一點一滴,這里的生活似乎處處透露著絕望,但又能讓人聯想起過去的快樂時光:夏日沐浴的年輕女孩,沙灘上的情侶,為婚禮著裝打扮的新娘……在阿布哈茲,人們渴望能像世界其他各國一樣,過上平常的生活。
拉斯登于1964年出生于瑞典,在丹麥長大。他在斯德哥爾摩的北歐攝影學院完成學業(yè),1992年成為一名自由攝影師。
西博福特是南非的一座小鎮(zhèn),常住人口約三萬七千人。但這個小鎮(zhèn)并不宜居:它的主要景點除了大路就是監(jiān)獄。在蘇博斯基的作品中,他展現了鎮(zhèn)上不同的街景,并講述了其中的故事。有些故事讓人心情沉重:住在垃圾堆上的居民,醫(yī)院里病入膏肓的患者,出賣身體養(yǎng)活全家的年輕女孩,等等?!拔覜]想到,監(jiān)獄竟然能成為城市的中心。”這座監(jiān)獄里的犯人主要是西博福特的本地居民。他們大多是因為長期失業(yè)被迫犯罪,襲擊和搶劫了自己的家人或鄰居。對這些犯人而言,除了終日透過圍墻傳入監(jiān)獄的鳴笛噪音,他們一無所有。
邁克爾·蘇博斯基于1981年生于南非開普敦,畢業(yè)于開普敦大學邁克爾美術學院。他于2011年加入瑪格南,現居約翰內斯堡。
2010年1月12日,海地發(fā)生毀滅性的地震。丹麥攝影師揚·格拉魯普前往這座加勒比海島國,報道這場天災。
地震所造成的破壞讓人不寒而栗。由于受災嚴重,精確的死亡人數和死者身份都難以確定。政府粗略估算死亡人數約為30萬,受傷人數超過300萬。約有185萬人無家可歸,流離失所。因此,海地地震被認為是美洲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地震。
“親眼目睹了地震之后的海地,我覺得我有義務記錄下這些時刻?!备窭斊盏淖髌纷層^眾體會到生而為人的絕望、尊嚴、痛苦、希望。即使是攝影師本人,也無法不為所見之事動容。
揚·格拉魯普出生于1968年。過去的幾十年里,他的足跡幾乎遍布全球各地,格拉魯普獲得過攝影行業(yè)頒發(fā)的多項大獎?,F在他定居丹麥哥本哈根。
2011
2012
這組攝影作品來自弗蘭克·哈勒姆·戴為期一個月的佛羅里達之旅。在這組照片中,他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描繪了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聯系,而那些超現代化的豪華高科技房車在叢林之中如同星辰般耀眼。它們構成了弗洛里達叢林中的獨特風景,也是黑暗恐怖的大環(huán)境下小小的安全島,保護他們的主人,給予他們安全感和舒適感。
攝影師運用強烈的光線和明麗的色彩,讓豪車與自然的對比顯得更加強烈。畫面似乎介于現實和幻想之間,一輛輛房車就像鋼鐵甲蟲一般,明亮的雙眼照亮了黑夜。雙關的標題讓這一作品的主題更為明晰:一方面,Alumascape 是房車的品牌,這點在照片中不難看出;另一方面,Alumascape 被攝影師用來形容鋁制(aluminium)交通工具占據叢林的情景。
弗蘭克·哈勒姆·戴生于1948年,從事攝影工作多年,現居華盛頓。
20132014
在近二十年后,葉夫根尼亞·阿爾布加耶娃才回到她長大的地方——俄羅斯西伯利亞的提克西。她用鏡頭尋找瑣碎記憶與現實間的聯系,讓現實與幻想完美地融為一體。她巧妙運用孩童的視角與豐富的想象力,讓提克西的平淡生活變得豐富多姿。
葉夫根尼亞·阿爾布加耶娃于1985年出生。在莫斯科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后,她在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學習了新聞攝影和紀實攝影,現在她定居倫敦,是一位自由攝影師。
2017
《實地考察之旅》系列作品應“此地”項目邀請拍攝,該項目邀請包括斯洛伐克攝影師科拉爾在內的十三位攝影師共同記錄以色列和約旦河西岸的日常。該活動旨在展現這個國度的多樣性,而這里正是全世界最具爭議性的地區(qū)之一。為了完成該系列作品,科拉爾在2009年至2011年間定期飛往以色列。他記錄下規(guī)整的城市街區(qū)、檢查站、醫(yī)學檢查點,拍攝地和背景都無法辨認,并未配有任何解釋說明?!拔蚁M业恼掌層^眾不知道自己身處何處,我希望他們能理解那種拼命猜測的心情?!笨评瓲栄a充道:“拍攝時,我嘗試著留下了闡釋的空間,也試圖賦予這些圖像盡可能多的意義,因為看待事物不止有一種方式。”
馬丁·科拉爾于1971年出生于斯洛伐克的茲里納,他主要從事長期項目拍攝工作,兼任紀錄片制片人,現定居布拉迪斯拉發(fā)。
在挪威東南部與瑞典的交界處,人口稀少,樹木成林,該區(qū)域被稱為“Finnskogen”——芬蘭人的森林。公元16世紀末至17世紀中葉,芬蘭人來到此處定居。他們來自芬蘭的中部城市薩沃。他們砍伐燒毀了針葉林,以創(chuàng)造新的農耕用地,種植黑麥。如今,大多數森林芬蘭人擔任伐木工人、林務員和農民。他們的母語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消亡,僅保留了一些有關薩滿風俗的傳統(tǒng)和回憶。在泰耶·阿布斯丹的作品《刀耕火種》中,森林芬蘭人形象神秘,令人難忘。
《刀耕火種》是泰耶·阿布斯丹在丹麥傳媒與新聞學院就讀時的畢業(yè)作品,在為期三年的創(chuàng)作中,他一直在研究森林芬蘭人的傳統(tǒng)風俗?,F在森林芬蘭人已經是挪威官方承認的少數民族。
泰耶·阿布斯丹于1978年出生于挪威的埃夫耶。2014年,他在位于奧爾胡斯的丹麥媒體與新聞學院學習了高階視覺攝影,現定居挪威首都奧斯陸。
阿卜杜勒阿齊茲總結了《水》這個系列的創(chuàng)作動機:“這個項目是我探索世界的方式?!边@個項目持續(xù)8年之久,拍攝的照片來自世界每個角落。這些意味深長的照片展示了水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無論是作為必不可少的生命元素,還是作為宗教儀式的一部分;作為貿易之路的基礎,甚至是游樂場所綠化設施的一部分。他的每件作品都反映出一個貫穿了整個系列的主題:“水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它聯系著人與自然世界,深深影響著人類的文明與未來。”
穆斯塔法·阿卜杜勒阿齊茲1986年出生于美國紐約,自學成為一名攝影師。他曾是《華爾街日報》首位簽約攝影師,后于2011年搬至柏林。
(2020年獲獎作品及新人獎作品請見《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一份40年的人類攝影史檔案》一文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