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遠清
在2021年5月底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召開的“古遠清與世界華文文學學科建設”會議上,我寫了兩句話:“渺渺如煙,八十不算華誕;蒼蒼如天,一生所幸平安?!?/p>
既然“八十不算華誕”,也就是不敢倚老賣老,那就趕快做出實績,這樣才能不辜負“平安”二字。
晚年我除繼續(xù)深耕“臺灣文學”這一領域,連續(xù)在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推出《戰(zhàn)后臺灣文學理論史》《臺灣查禁文藝書刊史》《臺灣百年文學制度史》《微型臺灣文學史》《臺灣文藝書刊史》《臺灣文學出版史》《臺灣文學論爭史》等十本書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心愿,是為世界華文文學這門學科的建設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一是出版《世界華文文學概論》,二是編撰《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年鑒》,三是編選《“世界華文文學”學科論文選》。前兩種均得到有關部門的資助而面世,后一種就只好自己掏腰包了。自費倒不是難事,難就難在出版后對岸的書很難寄過去,這對書中入選的作者不好交代。即使海關放行了,這種分上、下兩冊精裝的書,沒有“秘書”的我如何提得動到快遞站去?就是提得動,不少作者的外文地址(如美國、加拿大、韓國等)書寫起來也非易事。有道是“船到灘頭自有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出了再說吧。
當下學界,凡是退休的人,極少有做科研的,就是做科研也是報課題,這樣才有經(jīng)費的保障??晌也蛔哌@條路,相信學術不能命題作文,而是從興趣出發(fā)。所以我憑興趣近乎瘋狂地寫書、出書,以致被人譏為“不會享受生活”。豈可與夏蟲語冰?做“學術的常青樹”,才是我人生最大的樂趣。到對岸出版豎排的繁體字書,出后讀之更是覺得這是“妙處難與君說”的享受。
室外有人跳舞,有人打麻將,有人旅游,而我卻以原始的爬格子方式打發(fā)時間。人各有志,不必強求一致也。
到了耄耋之年,我慶幸自己仍有一種為新學科添磚加瓦的沖動,慶幸自己追求生命的價值是如此癡迷和樂此不疲。探索新知,永不休止。著書立說,年年出新,不亦快哉!
我在外出講學時,有的學校出海報說我是博士、博導。其實我連學士都不是,“文革”前在武漢大學讀了五年,只拿到畢業(yè)證書。我從來沒有帶過研究生,更沒有“古門子弟”??蓱c幸的是,無論是海峽對岸還是此岸,我都有些“粉絲”,有的還是“鐵粉”呢。沒有人民幣或臺幣“打賞”,疫情下又沒有機會出去講學,由此還得忍受寂寞、枯燥、單調(diào),和在有些人看來“不賺反虧”的苦痛。
我這輩子由于不在名牌大學任教,還受到一些人的歧視和不屑,但這都不要緊。要緊的是在有生之年交出漂亮的成績單,要緊的是心態(tài)平和,不埋怨當下學術環(huán)境不好,不埋怨臺港文學研究的論著發(fā)表和出版的艱難。選擇這樣的研究課題,是我的宿命,無怨無悔。我用自己熱愛臺港文學研究、鐘情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去形塑自己,完善自己。所幸的是,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獨具慧眼,愿意將我那一本本小書做成精裝的大書,以簇新的面貌呈現(xiàn)給彼岸的讀者。正因為有“萬卷樓”做堅強的后盾,我才會不管別人對我的評價,哪怕對岸有人貶損我說:“《臺灣當代新詩史》送到廢品收購站,還不到一公斤?!睂@種惡評,我不回應,不計較,不逃避,更不敢偷懶,不敢懈怠,唯以不服輸?shù)膱允刈藨B(tài),為世界華文文學成為一門新興學科加油、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