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洵
彌爾頓(John Milton)是17世紀最偉大的詩人、文學家、政治家,是繼莎士比亞之后的另一位文學巨匠;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1037—1101)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是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v觀中英悼亡詩,彌爾頓的《夢亡妻》和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可謂是兩部影響深遠、極具代表性的經(jīng)典之作?!秹敉銎蕖肥且皇装窀腥说牡客鲈?,也是彌爾頓“唯一的一首愛情詩”[1]。此詩感情細膩,用典貼切,通過敘夢來表達自己失去愛妻的深切痛苦及對她的無限緬懷?!督亲印肥且皇赘星樯顡吹?、“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陳師道語)的悼亡詞。其題為記夢,實際是詩人通過記夢來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兩者在詩詞主題、基調、寫妻敘己等方面有著諸多相似之處。兩位大家的人生經(jīng)歷亦有相似的成分,兩人都是胸懷抱負,躊躇滿志,后來又都歷經(jīng)宦海沉浮,政治動蕩。前者雙目失明,后者幾經(jīng)升遷貶謫。兩個詩人在夢境中與妻子相遇時,他們所有的孤寂無奈,仕途坎坷積壓的情緒都得以釋放。前者沉浸在短暫的欣喜中,后者傷心難抑、大放悲聲。而這一切都是作者通過文字,更確切地說,通過文字所描繪的畫面感傳達給讀者的,從而使人讀起來如臨其境,感同身受。
在傳統(tǒng)文化中,詩詞與繪畫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蘇軾曾提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詩畫相通的特點顯而易見?!肮诺湓娫~是一句一鏡頭,一詩一電影。”[2]“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賀鑄《鷓鴣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等便是極好的例子,作者通過詩歌描繪意象或激發(fā)想象,借用繪畫式構圖,使這些詩詞作品產(chǎn)生一種畫面空間感。
詩歌畫面感不僅僅帶給讀者豐富的視覺效果,更多的則是表現(xiàn)作品的意境、作者內心的情感和心理的外化訴求。中國詩歌整體思維的成分多一些:重直覺、重領悟、重意合[3]。詩詞崇尚寫意、留白,讀來猶如欣賞中國水墨丹青的寫意畫,其長于營造意境,言有盡而意無窮。西方詩歌語言直白,情感熱烈,讀來猶如欣賞油畫,其重邏輯,強調寫實,講求質感和構圖完整,細膩真切。彌爾頓和蘇軾的悼亡作品,以文字為載體而自帶強烈的畫面感。其中,彌爾頓的詩如同一幅質感豐富的油畫,而蘇詞則猶如一幅長卷中國水墨畫。
畫面的切換是成就詩歌“畫面感”的重要元素之一。如同電影鏡頭的剪輯與變換,繪畫式構圖,近景遠景之間的推拉、切換,虛景實景之間的交替、更迭,使詩詞作品產(chǎn)生了一種畫面空間感。
《夢亡妻》共14行,前12行都是在描寫夢境,以敘事的形式呈現(xiàn)出更像是一鏡到底、一氣呵成的完整畫面。一開頭,詩人“仿佛看見我最近死去的愛妻”,營造出與妻子生死重逢于夢境的場景,表現(xiàn)出對亡妻的懷念之情。接著詩人引用了希臘神話中阿爾雪蒂斯舍身救夫的典故,暗示妻子的賢淑忠貞,同時引用《圣經(jīng)》的典故“凈身禮”對妻子的外貌和品質進行了細膩的描繪和贊美,妻子“洗凈了產(chǎn)褥的污點”,將出現(xiàn)在“天堂”,像圣女一樣,光彩奪目。這兩個典故的使用極具畫面感,詩人以豐富浪漫的想象力為讀者描繪了兩個隱形的心理畫面。第三詩節(jié),詩人繼續(xù)細膩描繪夢中妻子的模樣,“純潔得跟她的心靈一樣”,“愛、善良和嬌媚在她臉上發(fā)光”,“再也沒有別的臉,比這更叫人歡喜”。在詩人看來,這世上再也沒有如此美妙溫柔的女子了,這是何等的愛戀和贊美?。?/p>
至此,整個畫面細膩、完整、溫馨??伞爱斔┥頁肀业臅r候”“我醒了,她逃走,白晝又帶回我的黑夜”。畫面至此,猶如希望的瞬間幻滅,帶給詩人的是從“夢境—現(xiàn)實”的驚醒,是“只靈飚一轉”的遺憾,隨之而來的仍然是無邊的黑暗和哀痛。
《江城子》同樣具有強烈的畫面感,全詞哀傷難抑,感情深摯。上闋第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便是一個很有沖擊力的特寫,使讀者眼前似乎出現(xiàn)了詩人孑然獨立、形影相吊的形象。十年光陰,都沒能沖淡他對亡妻的一片深情和深切思念,并自然迸發(fā)出“即使不去思念,卻又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的情感狀態(tài)。緊接著,鏡頭猛地一拉,畫面瞬間切換到千里之外,“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詩人淚眼迷離、牽腸掛肚處是千里之外亡妻的孤墳啊!亡妻一人孤獨地長眠于九泉之下,而詩人則在千里之外的密州任上,時空相隔,相思難訴,是何等凄涼孤寂!聯(lián)想到自己當下的生活狀態(tài),畫面又迅疾切換到近景,“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讀者仿佛看到了眼前這位被生活折磨得苦不堪言的詩人形象,他風塵滿面,雙鬢染霜,哪里還有妻子曾經(jīng)熟悉的模樣,別說陰陽相隔,便是兩人得以相見,也無法相認,這又是多么凄楚的遺憾啊!下闕轉而寫夢,詩人似乎運用了蒙太奇手法,畫面切換到另一場景,“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詩人終于在夢中回到家鄉(xiāng),見到了朝思暮想的妻子。妻子依然是往日模樣,勤快早起,倚窗梳妝。畫面難得有了一絲輕快,一絲暖意,詩人有多少心里話要對妻子訴說?。∪欢?,卻出現(xiàn)“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畫面。此處令人不禁想起柳永的“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蘇軾筆力奇崛,“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盡顯無疑!縱有萬語千言,卻不知從何說起,只能任淚水如泉涌。此時畫面又一下子被推向遠景,“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多么幽暗陰冷的畫面感?。∩钜沟脑鹿鉃⒃谕銎薜墓聣炆?,凄涼一片,而這里注定就是作者年復一年肝腸寸斷的地方。夢醒后的現(xiàn)實和夢境中短暫的溫馨相比,落差巨大,怎不令人無限傷感?
全詞畫面切換自如,像被鏡頭不斷地拉近—推遠—再拉近—再推遠,造成“現(xiàn)實—夢境—現(xiàn)實”的實際效果,勾勒出一幅追思亡妻的朦朧畫面,情景交融,讓人唏噓不已。
同樣是黯然悼念亡妻,夢醒后仍要面對凄苦現(xiàn)實,但兩個作品呈現(xiàn)出的情緒體驗和帶給讀者的感受卻大不相同。一個是夢中尚有片刻歡欣和期待,一個則是夢里夢外都被悲傷淹沒吞噬。從兩個作品的畫面效果可以明顯看出,彌爾頓的詩歌是哀中有望,畫面效果猶如油畫一般,質感鮮明,色調明亮。而蘇詞呈現(xiàn)的整個畫面則猶如水墨畫,色彩黯淡壓抑。讀者可以透過現(xiàn)象,剖析詩人的心緒指向、感悟表達。
彌爾頓筆下的畫面意象:“圣徒般的妻”“阿爾賽斯蒂”“凈身禮”“天堂”“無拘無束”“純潔”“愛”“溫柔”“善良”“發(fā)光”“開朗”“歡顏”“擁抱”等,詩人用了很多筆墨描寫夢境的美好,用典故稱贊妻子的心靈,用熱情的詞匯贊美妻子的容貌,使詩歌畫面溫暖明亮起來。雖然詩歌末尾夢醒失落,重返黑暗現(xiàn)實,但全詩依然是哀而不傷,悲而有望,在苦難中依然能看到一抹亮色。再看蘇詞的畫面意象:“生死”“孤墳”“凄涼”“幽夢”“淚千行”“腸斷”等,這些意象組合營造了灰暗壓抑的氣氛,而“塵滿面”“鬢如霜”則間接敘寫了自己十年來宦海沉浮、壯志難酬、顛沛流離的境況,正應和了詩人肝腸寸斷的心情。
從這里可以看到中西方對待死亡的不同態(tài)度。西方文化認為死亡是解脫原罪,是到達天堂的必由之路,相愛的人最終會在天堂相見,所以死亡對他們來說并不可怕。英國著名詩人約翰·鄧恩和羅伯特·勃朗寧悼念亡妻的詩都體現(xiàn)了較豁達的生死觀。而中國有些詩人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終點,這種生死觀導致其悲觀壓抑,對死亡莫名恐懼排斥和自哀?!霸?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離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等都體現(xiàn)了因為失去而痛惜不已、格外思念的情感。
蘇軾的《亡妻王氏墓志銘》通過伴讀、識人這兩個生活側面的敘寫,稱妻子是個聰敏沉靜、見識過人的賢內助,可作為《江城子》中絕對主角的亡妻,詞中只用了區(qū)區(qū)六個字,“小軒窗,正梳妝”,而妻子的容貌體態(tài)與品行都未涉及,使得這首滿懷情愫的悼亡詞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而彌爾頓在詩中對典故信手拈來,對亡妻不吝贊美,如“純潔”“愛”“溫柔”“善良”“開朗”等,溫暖熱情,語言奔放。
蘇軾是用典高手,其典故涉及范圍之廣,使用頻率之高,在詞史上都是空前的。例如,“天涯何處無芳草”(《蝶戀花·春景》);“用舍由時,行藏在我”(《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游》)等,不一而足。而此詞用詞非常平凡,對比彌爾頓熱情地用典贊美亡妻,二者給人不免有一冷一暖的感覺。另外,中國人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對女子的評判多是從道德倫理角度出發(fā),表現(xiàn)女子的勤勞、賢淑等,很少關注其外貌、形體,在表達感情時也多是內斂含蓄,曲意表達。筆者認為這更像一種趨于理性的評價,“敬”多“愛”少,缺乏溫度。而西方社會受古希臘文化影響,更注重女子的外貌和才情,表達感情更加直白,充滿熱情。這就不難理解兩首悼亡詩為什么呈現(xiàn)出一冷一暖兩種畫面效果了。不過,“越瑣屑,越見真全”(沈德潛語)。蘇詞的區(qū)區(qū)六字,字少而情多,使夫妻往日生活的生動場景和蕭瑟凄厲的現(xiàn)狀以及作者內心的悲涼達到了妙合無間的地步。而十年之隔,千里之遙,年年腸斷,足以表達詩人深切的思念和無盡的悲傷。
本文對彌爾頓和蘇軾這兩位文學大家的悼亡作品進行了粗淺研究,嘗試以作品的畫面感為切入點,從其呈現(xiàn)出的不同畫面效果,比較兩者在視覺效果上給讀者帶來的欣賞體驗的差異,并探討其內涵。比較文學視域下的中英悼亡詩研究,不僅要了解其內在的共性,更應該挖掘其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的深層差異性,以進一步拓寬詩詞作品欣賞的視野,提高文學研究的比較和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