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山東石油化工學院,山東東營 257061)
文化是一個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的靈魂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1]山東是孔孟之鄉(xiāng),是儒家文化的發(fā)源地。形成于秦漢時期的齊魯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地域文化,它也是中國傳統正統文化的主流,“以屬于仁者型的魯文化和屬于智者型的齊文化為主體,所構成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使中國文化延續(xù)至今,而且還遠播海外”[2],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向世界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是國人時下肩負的歷史使命。“用英語講述齊魯故事,向世界傳播齊魯優(yōu)秀文化”的能力,對于山東省高校培養(yǎng)具有國際化視野人才、 提升山東省文化軟實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該文以山東石油化工學院的大學生為研究范例,采取定量、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在校大學生齊魯文化英語表達水平、 齊魯文化了解途徑及其對齊魯文化進一步學習的意愿等問題。
此次研究以山東石油化工學院2019 級和2018級(大二、大三)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專業(yè)涉及化學工程與工藝、護理學、學前教育、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等共300 人。利用問卷星系統下發(fā)在線調查問卷,獲得有效問卷293 份。
該次研究采用調查問卷、 翻譯測試和雙語訪談3 種研究工具逐一展開。調查問卷主要研究大學生齊魯文化了解途徑、 齊魯文化學習意愿以及學生在大學英語課程中融入齊魯文化知識的接受程度等問題;翻譯測試分為齊魯文化詞匯翻譯和文化段落翻譯兩部分,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以考查學生的齊魯文化英語表達水平;雙語訪談則考查大學生對于齊魯文化知識漢語表達水平和英語表達水平存在的差異性。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只有11.30% 的學生表示自己對齊魯文化十分了解,58.02% 的學生認為自己對齊魯文化比較了解,另外有4.10% 的學生對齊魯文化基本不了解。對于是否有意愿進一步了解學習齊魯文化這一項,52.60%的被訪者表示非常想進一步了解齊魯文化,僅有2.40%的被訪者對進一步了解齊魯文化基本不感興趣。而對于是否支持在大學期間開設齊魯文化英語課程的問題,76.80%的受訪者比較或非常支持,13.30%的受訪者表示不接受齊魯文化英語課程的開設。根據以上數據分析,大學生群體對齊魯文化掌握程度整體偏低,其進一步學習齊魯文化的主觀意愿較強,但是缺少正規(guī)有效的學習渠道,這對大學生齊魯文化知識的相對匱乏有直接的影響。
1.4.1 翻譯測試結果分析
其中翻譯正確率最高的是“孔子”(Confucius)一詞,正確率達到71.67%,因為“孔子”一詞不僅是一個齊魯文化詞匯,也是中國儒家文化中的代表性詞匯,使用頻率非常高,即使這樣,仍有8.19%的大學生因為拼寫問題產生了錯誤,誤拼為Confucious、Canfusious 等。正確率第二的是 “趵突泉”(Baotu Spring),由于這一詞匯前兩字音譯,只需再翻譯出spring 一詞即可,所以即便在沒有相關學習的情況下,也有67.58%的學生翻譯正確,而想當然地翻譯為“l(fā)eopard spring”反而錯誤。另外,正確率比較高的是“黃河入海”(Yellow River Enters the Sea),正確率為64.50%,因為這個短語雖為文化習語,但是以直譯的手段翻譯的,所以相對不容易產生錯誤。
反觀錯誤率較高的詞匯,最高的詞是 “八仙過?!保╰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正確率僅為8.50%。很多大學生本身就缺乏對八仙過海神話故事背景的了解,把“仙”字誤翻譯為fairy(仙子),或者答卷空白,表現出“失語”現象。錯誤率同樣高的是“孫子兵法”(Master Sun Tzu's Art of War 或者Sun Tzu Warcraft),正確率只有9.20%。,這也顯現出大學生在中國經典文學作品的英譯本閱讀方面比較匱乏的問題。
齊魯文化段落翻譯選取的是一段關于“中庸思想”介紹的漢譯英測試題。與詞匯短語翻譯相比,齊魯文化段落翻譯成績更是堪憂,293 份有效答卷中段落翻譯的空白卷竟然達到23 份,占總數7.90%,只有210 份答卷比較完整地翻譯了整個段落,得分率在80%以上的僅有48 人,得分率在70.00%-80.00%之間的僅有44 人,及格率占總人數的44.70%。分析具體翻譯內容發(fā)現,產生錯誤最多的仍然是齊魯文化詞匯的翻譯,比如關鍵詞“中庸”(the mean)詞匯翻譯,缺乏齊魯文化背景英語知識不了解“中庸”的內涵是無法翻譯準確的。包括對中庸的“中”的解釋“不是折中,而是適度和恰如其分”,需要準確地使用意義相近的幾個單詞翻譯出其中的深意,分別使用“compromise,moderate”和“just-right”進行 詮釋,這部分也是學生產生錯誤最多的一些詞匯,簡單地使用了“medium, middle, proper”等低階詞匯。測試在其他語句和語法點方面錯誤相對較少,段落翻譯暴露了大學生齊魯文化儲備量較低,齊魯文化英語表達水平低下的問題。
根據山東石油化工學院的測試結果,研究者發(fā)現大學生對齊魯文化英語表達水平堪憂,不具備對外文化交流傳播的基本素養(yǎng)。大學生們對于一些基本的齊魯文化詞匯未能準確掌握的重要原因就是齊魯文化或者中國文化課程設置相對較少,在課堂上沒有教授相應的內容,而從其他渠道獲取的知識掌握不夠扎實。
1.4.2 齊魯文化知識雙語訪談結果分析
通過教師對學生進行一對一齊魯文化知識訪談,我們發(fā)現30.00%以上的大學生可以使用漢語對齊魯文化的基本內容侃侃而談,對于“孟母三遷”“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韋編三絕” 等文化典故可以熟練講述出其基本含義和相關故事情節(jié),對于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信”等也具有一些基本的理解和感悟,這說明被訪大學生具有一定的齊魯文化知識素養(yǎng),但是,一旦訪談轉換成英語,同樣的文化常識甚至是基本詞匯,被訪者卻表現出一種普遍的“失語”癥狀或者“發(fā)明”出一些中式英語,詞不達意,基本不具備對外文化傳播的能力。
《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一文,指出,大比例的英語學習愛好者有一定的英語輸出能力與中國文化修養(yǎng),卻無法用英語正確表達出自己所熟知的文化信息,這一現象被稱為“中國文化失語癥”[3]。現在,“失語”一詞更多地用在語言學范疇,主要體現在“文化失語”上。“中國文化失語”指的是“中國文化除母語外不能用其他語言表達的現象”。同樣,山東省大學生不會用英語表達齊魯文化,進入一種文化交際傳播的盲區(qū),表現出來的是“齊魯文化失語”現象,相比于學生自身的齊魯文化漢語水平,其齊魯文化的英語輸出能力相去甚遠,這一問題值得各高校和社會來一起關注。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分析,出現此類的失語現象緣由是多重的。
由于中國大學生長期處于應試教育的環(huán)境中,習慣于考試為導向的慣性思維,實用性、功利性是當前大學生學習輸入知識的主要特點,這樣的學習特點和目的性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對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升。盡管相當部分學生對傳統文化頗有興趣,但是最終還是會將“興趣”讓位于“實用”,學生們把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對于應試知識的學習,缺乏主動學習的動力。因此,應讓大學生感受到齊魯文化的魅力,讓齊魯文化“活起來”,從而提升大學生學習的動力。
大學生對自身所處的齊魯大地的文化認知不足,未能認識到齊魯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及其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力,缺乏足夠的文化自信,很多學生都沒有意識向世界傳播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除此之外,大學生現在還存在對西方文化傳統過度崇尚、對西方節(jié)日趨之若鶩、對西方個別國家的福利政策夸大其詞,對自己的文化妄自菲薄的現象,因此,改變這一現狀,讓大學生樹立起傳播優(yōu)秀齊魯文化的主人翁意識,提升齊魯大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自信刻不容緩。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把文化融入英語語言教學實踐的經驗,是語言教學的必然趨勢,對語言習得有重要促進作用。目前,英語教學主要側重于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習和介紹,山東省內齊魯文化的教授和傳播在英語課上卻非常罕見。這就是很多大學生可以用英語流利地介紹西方節(jié)日的起源和風俗,卻無法用英語流利自如地介紹中國文化常識的原因,這種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教學方面的不平衡發(fā)展,也是導致我們“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重要原因。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目標對培養(yǎng)學生英語應用能力以及提高大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包括要求大學生“能翻譯反映中國國情或文化介紹性的文章[4]”。但是,在高校英語教學實踐中,多元文化教學仍然是對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的教授,教師在傳輸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傳授和傳播了英語語言背后諸多英語國家的文化[5],對內“輸入”西方文化這一教學目標得到了很好的實現。而英語教學本該兼具的另一目標:向英語語言國家“輸出”中國文化實現文化的雙向交流卻被忽視了,由此導致中國大學生不能用英語傳播中國燦爛文化,山東的大學生齊魯文化英語表達能力較低,無法進行有效傳播。
研究發(fā)現,山東省高校所開設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針對齊魯文化的語言課程幾乎是空白,中國文化和齊魯文化英語翻譯課程的缺失,使得大學生缺乏一條正規(guī)的、 系統的獲取母語文化英語知識的途徑。因此,高??梢栽鲈O英語的齊魯文化拓展、中外文化對比課程幫助大學生汲取齊魯文化的精髓。同時,山東省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還應該深挖齊魯文化課程思政素材,“如鹽入水”地融中華齊魯優(yōu)秀文化于大學英語語言教學之中,提升大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使大學生自覺對外傳播以齊魯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優(yōu)秀文化,從而提高齊魯文化在國際文化領域的影響力。
高校英語教師肩負著英語語言教學和對外文化傳播能力培養(yǎng)的雙重任務,必須既要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技能,又要具備較高的齊魯文化素養(yǎng),有正確的文化觀,具有用英語向學生傳授齊魯文化的能力和意識。高校教師中英雙語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直接影響著齊魯文化傳授、傳播的效果。
高校英語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不斷豐富齊魯文化英語詞匯語料,有目的有側重地利用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課堂上融入相關語言知識。另外,教師還應該加強自身的齊魯文化專業(yè)素養(yǎng),通過參加專題研討會、培訓深造、學習同行優(yōu)勢等方式深化實踐研究。最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將齊魯文化與課堂語言教學內容融會貫通,深度融合,同時實現教學的語言目標和育人目標。
跨文化交際是不同文化之間進行平等交流與互動的有效方式,跨文化交際者要想代表自己的文化、傳播自己的文化,需要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堅定文化自信。當前國際形勢下,文化自信能促使大學生在多元文化共同存在的情況下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和文化觀。
未來,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輸出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而跨文化交際者具有著促進我國文化對外輸出的良好條件。因此,在英語習得過程中,大學生應該建立獨立的文化觀念,提高文化辨別能力,提高齊魯文化英語表達能力和對外文化傳播能力,增強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把英語作為一道橋梁,通過這一文化橋梁向國際社會輸出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實現文化強國的最終目標。
因此,山東大學生需要在夯實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提高齊魯文化素養(yǎng),達到平等、雙向的跨文化交流目標。
當代山東大學生作為未來對外交往和文化傳播的主體,能夠熟悉并能用英語熟練地有效傳播齊魯文化,這對于齊魯文化的傳播發(fā)展以及山東省對外經濟、文化交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前省內大學生齊魯文化英語表達水平較差,對外文化傳播的能力不容樂觀,僅從學生自身、高校、教師這些層面單獨做出努力還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社會各界與這三方共同發(fā)力,為大學生提供多種渠道來獲取齊魯文化英語知識,除了舉辦常規(guī)的英語角活動,還可以舉辦齊魯文化為主題的系列活動或講座來豐富學習母語文化的渠道和方式,在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活動和大學生創(chuàng)新競賽等活動中鼓勵齊魯文化元素的運用[6]。
戴煒棟、王雪梅指出,從“文化走出去”與“一帶一路”倡議規(guī)劃可以看出,文化軟實力的推介作用不僅有助于增強國家間的認同與互信,而且有助于提升我們的國際影響力。隨著政治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在國際社會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但中國對外文化輸出能力卻遠遠不能與政治經濟實力成正比。這就需要年輕的一代大學生肩負文化復興、文化強國的歷史使命,與高校、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提高齊魯文化英語表達能力,在未來國際交往中能夠暢通無阻地傳播齊魯優(yōu)秀文化,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讓中國越來越自信地穩(wěn)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