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李達對中共早期意識形態(tài)理論建構的貢獻
        ——以《社會學大綱》為例

        2021-03-07 12:56:46桑東輝
        武陵學刊 2021年3期
        關鍵詞:李達階級馬克思主義

        桑東輝

        (1.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80;2.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10)

        李達是我黨著名的理論家。作為黨的創(chuàng)始人和領導人之一,他參與了中國共產黨的締造,組織籌備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因與陳獨秀發(fā)生意見沖突,他于1923年脫黨。1949年李達再次入黨,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拔母铩逼陂g他遭受迫害,于1966年含冤去世。綜觀李達的一生,是致力于黨的理論建設的一生,被譽為“普羅米修斯式的播火者”[1]。

        盡管李達在1923—1949年期間曾經一度脫黨,但他仍以學者身份積極投身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1937年,李達出版了《社會學大綱》(后收入《李達文集》第二卷),曾贈送給毛澤東。毛澤東通讀了十遍,稱贊該書為“中國人自己寫的第一本馬列主義哲學教科書”。自上個世紀80年代,國內學界開始關注對李達思想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整理出版了《李達全集》,但在眾多成果中,還缺乏從意識形態(tài)理論建構的角度對李達思想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論著。筆者以李達《社會學大綱》為考察對象,深入探析李達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體系架構,挖掘李達對我黨早期意識形態(tài)理論建構所作出的貢獻。

        一、歷史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是李達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哲學基礎

        李達是黨內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其意識形態(tài)理論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上的,也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正如有的研究者將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視為李達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基礎一樣[2],歷史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也是李達意識形態(tài)思想的哲學基礎。

        (一)李達的歷史唯物論思想

        1.明晰了歷史唯物論的對象。李達認為歷史唯物論是以社會現(xiàn)象為對象,運用唯物辯證法而得出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他辨析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李達分析了歷史唯物論的對象,指出生產力、生產關系包括社會的經濟結構構成了社會的經濟基礎,而政治、法律、意識形態(tài)等構成了社會的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并受這個基礎所規(guī)定的,但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一定的反作用?;谏鲜鲇^點,李達認為歷史唯物論的對象就是探尋人類社會歷史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和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特殊規(guī)律以及由一種社會形態(tài)向更高社會形態(tài)轉變的規(guī)律。

        2.樹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李達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是在批判機械論和形式論對歷史唯物論誤解和曲解的基礎上形成的。按照機械論的觀點,“歷史唯物論是關于社會及其發(fā)展法則的一般的學說”[3]298。而形式論者則認為“歷史唯物論是社會的方法論,是一種抽象的社會認識的論理學”[3]300。在李達看來,二者都是對歷史唯物論“非正確的見解”。前者的錯誤在于用抽象的社會一般代替具體的社會歷史,用抽象的社會發(fā)展法則代替具體的社會發(fā)展法則。而后者的謬誤在于用各異的社會形態(tài)、社會現(xiàn)象代替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一般理論,把歷史唯物論變成抽象方法論與歷史過程中各個形態(tài)的特殊規(guī)律的結合。在李達看來,歷史唯物論是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特別是社會理論與社會實踐的統(tǒng)一。李達將歷史唯物論概括為“社會發(fā)展的理論”“社會的研究方法”“社會的實踐的南針”[3]308。

        3.批判了資產階級社會學。李達認為,歷史唯物論是在與布爾喬亞(即資產階級——筆者注)思想斗爭中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在《社會學大綱》中,李達也對資產階級社會學進行了批判。他在回顧了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歷史后,得出結論:布爾喬亞反封建的革命理論就是布爾喬亞的社會觀,即社會契約論。社會契約論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觀念論(李達所謂的“觀念論”亦即我們今天所說的“唯心主義”),是為資本主義服務的,其本身不是科學。而以布丹、孟德斯鳩、韋科(即維科——筆者注)為代表的地理學的唯物論的社會觀,是在自然環(huán)境論的基礎上,宣揚資產階級國家主權理論,建立起資產階級法的精神。這種社會觀的錯謬之處在于“把人類社會當作由某種勢力操縱的玩具來表象的”[3]314。而舊機械唯物論的社會觀則把理性看作是一切事物的唯一尺度,將宗教、社會、宇宙觀、國家制度等一切事物,都用理性來衡量和批判。他們把社會看作是利己主義的個人的單純的機械集合,而沒有站在歷史主義和辯證法的高度,暴露出了其形而上學的特點。至于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觀雖然大膽揭露資本主義的罪惡,想為全體人類建立起理性與正義的王國,但其本質仍是唯心的,非科學的。

        4.批判了資產階級歷史哲學。圍繞資產階級的歷史哲學,李達集中批判了康德和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以及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歷史哲學。在李達看來,康德和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反映了“布爾喬亞的妥協(xié)性”。其中,康德的歷史哲學是基于其二元論的折衷主義哲學,其核心在于其道德哲學??档掳训赖抡撟鳛槠錃v史觀的中心,把道德理想看作是支配社會歷史的永恒規(guī)律。黑格爾歷史哲學則是資產階級處于上升階段的思想反映,其克服了康德割裂自然與歷史的形而上學,把表現(xiàn)“世界理性”的“絕對精神”作為支配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定律。從本質上說,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也是唯心主義的“觀念論”,但其閃爍著辯證法光芒的歷史哲學思想也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新康德主義歷史哲學繼承了康德的道德律令思想,認為歷史是受自由的道德律所支配。而新黑格爾主義則在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歷史觀基礎上高揚歷史是精神的過程、現(xiàn)代國家是合理的有機體的觀點,創(chuàng)生出大布爾喬亞獨裁和國民排外主義理論,為法西斯的國家主義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二)李達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1.圍繞唯物辯證法的理論來源,追溯了唯物辯證法的產生、發(fā)展歷程。在李達看來,從原始社會開始,原始人的思維中就開始產生樸素的宇宙論、世界觀和辯證法?!霸嫉乃嘉此季S——引者注),有兩個特征。第一是原始人把自然物或自然現(xiàn)象,看做和他們自己一樣生動的存在?!诙顷P于一對象轉變?yōu)樗麑ο蟮谋硐?、及動物本性傳達于人類的表象。”[3]11李達認為這種原始思維“雖說是非常幼稚可笑,但他們把自然看做活動的、互相轉變的世界,這可以說是動的世界觀的萌芽,也可以稱為‘原始的辯證法’”[3]11。李達又從自然哲學和觀念論哲學的視角,選取塔列斯(即泰勒斯)、赫拉克里圖(即赫拉克利特)、德莫克里特(即德謨克利特)等自然哲學代表人物和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觀念論哲學代表人物,對古希臘哲學中所蘊含的辯證法(包括唯物論)進行了分析。對所謂的歐洲“黑暗中世紀”,李達也力圖從中發(fā)現(xiàn)積極的辯證法思想,如圍繞經院哲學指出意在調和唯名論與唯實論爭論的二重真理論所具有的進步意義。李達用了大量篇幅論述了西方近代哲學是唯物辯證法產生的重要歷史時期,肯定了培根、霍布思(即霍布斯)等思想家對唯物論的發(fā)展,系統(tǒng)分析了斯比諾莎(即斯賓諾莎)、萊卜尼茲(即萊布尼茨)、狄德洛(即狄德羅)等人的思想。在李達看來,無論是十六、七世紀的英國唯物論,還是十七世紀歐洲大陸哲學,抑或是十八世紀法國唯物論,無疑都是唯物辯證法的先聲和基礎,德國古典哲學則進一步發(fā)展了辯證法理論,如康德、黑格爾雖然都是站在觀念論(唯心主義)立場上,但他們極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辯證法理論,并使之成為資產階級的理論基礎。在李達看來,德國古典主義哲學的基本特點是:“積極的——辯證法;消極的——觀念論。”[3]36費爾巴哈的唯物論則為唯物辯證法的產生奠定了唯物主義理論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批判地吸收了費爾巴哈的唯物論和黑格爾的辯證法才形成了唯物辯證法理論。李達指出:“唯物辯證法的生成,不僅是費爾巴哈唯物論與黑格爾辯證法之批判的攝取,還概括了新的豐富的內容?!盵3]56這“新的豐富的內容”,李達概括為唯物辯證法的歷史觀、自然觀和實踐論。

        2.圍繞辯證唯物論的理論內涵,厘清了唯物論與觀念論的根本區(qū)別和分歧。在世界本原問題上,唯物論主張先有物質,后有精神;物質是本源,精神從物質產生。而觀念論則主張世界先有精神,后有物質;精神是本源,物質從精神產生。進而,在存在與意識的關系上,唯物論也與觀念論截然對立,前者認為存在決定意識,后者則堅持意識決定存在。除了唯物論與觀念論的二元對立,在思想領域還存在所謂的折衷論或二元論。李達系統(tǒng)批判了觀念論產生的社會根源和認識論根源,辨析了觀念論與宗教的關系,揭示出科學發(fā)展對揚棄觀念論、確立唯物論的重要意義。此外,李達還深入分析了辯證唯物論與舊的唯物論的關系,指出辯證唯物論超越了機械唯物論等弊端,而且在應用范圍上“不但適用于自然的領域,而且適用于社會——歷史的領域”[3]83。李達將辯證唯物主義高揚為唯一科學的世界觀,反映了進步社會階級的訴求。

        3.圍繞概念和范疇,系統(tǒng)剖析了物質、運動、時間、空間等基本概念和相關范疇。以物質概念為例,李達詳細辨析了自然科學領域的物質概念與哲學領域的物質概念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在李達看來,自然科學所討論的物質主要是依據(jù)物理學知識所能達到的水準來觀察客觀世界的構成,并以此規(guī)定物質構造的特征。而哲學意義上的物質則主要是從主觀與客觀的關系上來界定,旨在說明物質是作用于感官而引起感覺到東西,是在感覺上給予我們的客觀實在性。李達指出一些自然科學家由于不懂得唯物辯證法,而常?;煜匀豢茖W領域的物質與哲學領域物質的概念區(qū)別,因而當電子等一些科學的重大發(fā)現(xiàn)顛覆他們所固守的“物質是原子的總和”這一觀念時,他們便得出“物質消滅了,因而唯物論哲學也要消滅了,從此世界只留下精神了”[3]86的謬論,從而陷入到神秘主義和觀念論(即唯心論)的泥沼。在辨析物質概念的基礎上,李達進一步闡明了物質決定意識等哲學范疇。對于運動、時間和空間等哲學概念,對立統(tǒng)一、量變與質變、否定之否定等規(guī)律以及本質與現(xiàn)象、內容與形式、必然性與偶然性等關系問題,李達也站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角度進行了闡析。

        4.圍繞認識論,系統(tǒng)分析了認識形成的過程以及意識、感覺、思維等之間的關系。在李達看來,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是客觀的、實在的映像。李達運用科學知識分析了人類的大腦、神經系統(tǒng)等對人類意識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并比較了動物、高等動物、人類在意識形成方面的特點和差異,得出人類意識高于動物意識的結論。對于感覺這一人類認識的源泉,李達認為感覺有賴于神經系統(tǒng),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感官的集合。圍繞感覺與思維的關系以及由感覺到思維所要經歷的過程和階段,李達批判了經驗論或主觀觀念論、唯理論的認識誤區(qū),揭示了人的認識由感覺到表象、再由表象到概念的發(fā)展過程。李達基于唯物辯證法的立場,通過對感覺與思維、表象與概念等的分析,闡述了意識的客觀實在性,闡發(fā)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5.圍繞邏輯論,重點剖析了判斷與推理、歸納與演繹等形式邏輯內涵。李達基于概念是客觀世界在思維形式上的反映這一論斷,指出判斷和推理不僅是概念的運動形式,同時也是人類思維的運動形式。在《社會學大綱》中,李達用“論理”“論理學”來指代我們今天所說的“邏輯”“邏輯學”。李達在比較了黑格爾和恩格斯關于判斷的經典論述后指出,恩格斯把觀念辯證法的判斷論改造成了唯物辯證法的判斷論。按照唯物辯證法的判斷論,判斷反映了物質世界的客觀實在性法則,并且依據(jù)于對立統(tǒng)一法則而成為思維的運動形式。相比較而言,推理則是思維的高級運動形式,是概念與判斷的統(tǒng)一。進而,李達詳盡闡析了分析與綜合的統(tǒng)一、歸納與演繹的統(tǒng)一。《社會學大綱》對形式邏輯的批判是有一定的時代局限的,有研究者指出,書中對形式邏輯的否定是不正確的?!敖▏院?,李達同志在自己的教學和著述(參見《唯物辯證法大綱》)中改正了這個錯誤?!盵4]

        二、社會生產和經濟結構是李達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經濟學基礎

        李達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因此在其思想基礎中,體現(xiàn)經濟基礎的經濟學內涵構成了其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1.勞動理論。李達將勞動理論作為其經濟理論的基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等理論都是建構在勞動基礎上的。在李達看來,人類若想生存繁衍首先就要獲取物質生活資料。而要獲取必要的物質生活資料,就必須通過勞動。勞動是“人類以自己的行為為媒介調節(jié)并統(tǒng)制他與自然間的物質代謝的一個過程”[3]343。勞動過程包括有意識的勞動、勞動手段、勞動對象三個基本要素。李達指出,勞動是具有社會性的,這是區(qū)分動物與人類的幾個基本差別。也就是說,勞動不僅是人類運用自己的肉體器官、消費物理學和力學的能力,來作用于自然界這樣一種自然的過程,更是進行社會生產、并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勞動交換的這樣一個社會過程。勞動是自然方面與社會方面的對立統(tǒng)一。在這種對立統(tǒng)一中,社會方面占據(jù)著主導地位。這是因為隨著人類社會發(fā)展階段的不斷演進,經濟制度越復雜,人類勞動對自然環(huán)境的依賴越小,但對社會制度的依賴越大。

        2.生產力理論。李達認為,生產是人類社會憑借人工勞動手段而變化自然物的過程。生產是社會對于自然的關系,是以勞動手段為媒介的。在他看來,生產不斷促進勞動手段的更新,實現(xiàn)再生產,而再生產才是研究社會發(fā)展準則的關鍵。再生產只有在人類與社會手段相結合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fā)生。再生產過程也不是每次都以同一姿態(tài)不斷重復,而是催生新的人類、新的生產手段和生產關系的擴大再生產。再生產過程既是技術進步的過程,也體現(xiàn)了一定的社會關系,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在再生產過程中,人類應用勞動手段作用于勞動對象時,就產生出生產物質生活的能力,這就是生產力。歸根結底,“生產力是社會發(fā)展的原動力”[3]360。生產力具有鮮明的社會性,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不僅是一切生產要素的總和,而且體現(xiàn)了一定的生產關系。

        3.生產關系理論。在李達看來,生產關系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廣義的生產關系包括了狹義的生產關系和分配關系、消費關系、交換關系等。生產是一個總過程,包含了生產、分配、消費、交換等關系,這四者之間相互作用,其中生產關系是占主導地位的。李達還論述了生產關系的物質性、社會性、歷史性和階級性,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辨析了生產關系的本質。

        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在李達看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就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生產力是生產關系的內容,生產關系則是體現(xiàn)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形式。也就是說,“生產力是社會的生產全體的內容和基礎”;而生產關系則是“這同一的生產過程之特殊的社會的形式”。因而,“生產力是生產關系的運動的內容”[3]391,生產關系必須適應于生產力的特定發(fā)展階段,總的來說,生產力對生產關系而言具有優(yōu)越性,而生產關系絕不是生產力的“受動的反映”,而具有相對能動性。一方面,生產關系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又是社會發(fā)展的原動力,并最終引起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這是一種普遍法則?!暗沁@個普遍法則在各個具體的經濟構造中的表現(xiàn),卻采取特殊的形相?!盵3]400也就是說,在不同的社會階段,社會的經濟結構是不同的。

        (二)關于經濟結構的發(fā)展演變

        1.原始社會經濟結構。李達將原始社會分為先氏族社會與氏族社會兩個階段。在先氏族社會,由于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較為低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主要表現(xiàn)為個人的生產與集團占有之間的矛盾。但這種矛盾在原始社會中還沒有發(fā)展成一種沖突。原始社會主要靠血緣紐帶來維系,血統(tǒng)關系成為生產者之間關系的基本形態(tài)。因此,個人生產與集團占有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xiàn)在婚姻和家庭上。隨著生產力和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血族群婚發(fā)展到半血族群婚,再發(fā)展到對偶婚,從而催生了氏族社會。在氏族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有了較大提升。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私有財產開始出現(xiàn),個人生產與集團占有之間的矛盾也發(fā)展到更高階段,出現(xiàn)質的變化,推動原始社會邁進階級社會。

        2.奴隸社會經濟結構。人類社會邁入到奴隸社會就意味著邁入了階級社會,而奴隸社會是從先階級社會的母胎中直接發(fā)展起來的最古老的生產形態(tài),因此,其生產關系表現(xiàn)為奴隸所有者與奴隸的關系。奴隸制社會的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fā)展,豐富了人類的物質和精神成果。李達指出:當奴隸社會發(fā)展到頂點時,由于奴隸的勞動形態(tài)和奴隸的低級勞動能力阻礙了生產技術的進步,于是生產方法之必然的變革就將社會推進到封建的形態(tài)。

        3.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相對于奴隸制的經濟,封建社會的經濟無疑是一種進步的歷史形態(tài)。李達將封建社會的經濟構造特征總結為:一切的土地幾乎全為封建領主所占領,形成大土地所有制;直接生產者的農民在人格上隸屬于封建領主;農業(yè)經濟主要的是自然經濟;農民所耕種的面積是小塊的土地;領主的土地大部分交由農民租賃耕種;農民是半解放的奴隸……總之,在封建社會中,“農民被束縛于土地,(與地主之間)是人身的隸屬關系,是直接的支配與隸屬的關系及所謂的超經濟的強制。這是基本的封建的生產關系,階級關系”[3]418。李達還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了亞細亞生產方式,并將之定義為“變相的封建的生產方法”[3]423。對于封建社會的解體,李達認為是伴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發(fā)展,伴隨著商業(yè)資本的發(fā)展,催生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并逐漸取代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加速了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解體。

        4.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通過對資本主義發(fā)展歷程的回顧,李達指出資本主義經濟經歷了“工場手工業(yè)時期”“機械的大工業(yè)時期”和帝國主義時期。在李達看來,“工場手工業(yè)”是“機械的大工業(yè)”的前提,“機械的大工業(yè)”逐漸取代了“工場手工業(yè)”,加劇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而帝國主義則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階段,是獨占的資本主義。因為帝國主義時期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沖突之尖銳化,必然誘導新的變革,從而使得帝國主義成為資本主義的最后階段。

        5.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李達依據(jù)蘇聯(lián)經濟模式,對社會主義經濟進行了分析,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是農業(yè)與工業(yè)相結合的,“使農業(yè)服從社會主義的工業(yè)的指導……斷絕或排除資本和階級所由發(fā)生的道路,造出消滅階級的生產和分配條件”[3]457。他認為社會主義分為兩個階段,即低級的社會主義階段和高級的社會主義階段。所謂的“低級的社會主義階段”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某種意義上說,李達在我黨歷史上較早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首倡者。

        三、階級、國家等上層建筑是李達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政治學基礎

        李達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大廈離不開階級、國家等上層建筑,而階級和國家為意識形態(tài)思想提供了政治學的理論基石。

        (一)關于階級及階級的起源和發(fā)展

        李達認為“一切的政治現(xiàn)象都是階級現(xiàn)象”[3]463。因此,要理解政治的上層建筑,首先要弄清階級的概念和內涵。李達批判了對階級的幾種錯誤認識,指出“階級是人類的大集團,是由于他們在特定社會經濟制度中的地位的差別,而其一方能獨占他方的勞動的人類集團”[3]465。

        對于階級的起源,李達認為在人類脫離原始社會時期后,隨著勞動及勞動手段的進步,產生了勞動手段的分化和分業(yè),并通過“社會的機能之分化過程”與“剩余勞動及私有財產的發(fā)達過程”[3]473二者間的相互補充、相互結合,而形成了階級社會。一言以蔽之,“分業(yè)”是階級發(fā)生的基礎。

        根據(jù)社會歷史發(fā)展階段的不同,李達詳細分析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特點。相對于由奴隸所有者與奴隸構成的奴隸社會階級關系和由地主與農民構成的封建社會階級關系,資本主義的階級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在《社會學大綱》中,李達有時也用“布爾喬亞”和“普羅列達里亞”來指代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同時,李達雖然以大地主、小所有者、農民、“智識分子”等指稱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期的各個階級,但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雖然表現(xiàn)為經濟斗爭、政治斗爭和理論斗爭,但核心是剝削階級與勞動階級之間的斗爭。

        (二)關于國家及國家的起源

        李達從社會發(fā)展產物、社會上層建筑、階級統(tǒng)治機關、公權力組織等不同視角,系統(tǒng)辨析了國家概念。歸根結底,國家是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是一階級統(tǒng)治其他階級的機關。用李達的話說,國家是“一個階級鞏固其榨取形態(tài)的工具”[3]500。而“從前的許多政治革命”,都“只不過完成了當作榨取工具看的支配機關而已”[3]500。而過渡期(即社會主義時期)的國家則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上的國家,不再是階級榨取的工具,而是“消滅階級一般的工具”[3]500。

        關于國家的起源,李達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精準地指出:“國家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必然的產物,是社會分裂為階級以后的階級沖突不可調和的結果?!盵3]508也就是說,在前階級社會,社會處于氏族組織階段。隨著氏族組織內部階級的分化和斗爭,氏族組織被消滅,國家代之而產生。李達通過分析古希臘的雅典國家和古羅馬國家,進一步論證了由氏族組織進入國家的過程。

        (三)關于資本主義國家理論

        在追溯了國家的起源以及奴隸制國家、封建制國家的基礎上,李達較為詳細地論證了“近代國家”。李達所說的“近代國家”就是我們常說的資本主義國家。

        按照李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理論,在資本主義國家之前,有一個過渡階段——絕對主義國家,他認為絕對主義國家是近代國家的先驅。實際上,李達所說的“絕對主義國家”是歐洲封建社會后期以城市市民社會組織形式出現(xiàn)的,其特點是“王權勾結布爾喬亞以抑制封建領主的政權”[3]522。但隨著布爾喬亞的不斷發(fā)展,新興資產階級與王權的沖突不斷加劇,絕對主義國家面臨著被革命、被改良的命運。資產階級革命促成了絕對主義國家向近代國家的變革。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中,布爾喬亞聯(lián)合普羅列達里亞和農民,推翻封建統(tǒng)治,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國家。

        資本主義國家的權力構成主要表現(xiàn)為三權分立。國家機關的設立、政府形態(tài)的構成也是基于三權分立的制度設計。與封建國家不同,資本主義國家的中央集權以行政權為中心而把立法權和司法權結合起來,通過議會而使三權得以相對獨立又緊密結合。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資本主義國家逐漸出現(xiàn)法西斯主義傾向,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從本質上講,法西斯主義也是一種上層建筑,是在帝國主義時期“陷入于一般危機的資本主義的政治的上層建筑”[3]540。李達認為正是由于資本主義的內在危機,才導致了其對內的法西斯獨裁和對外的帝國主義戰(zhàn)爭。

        (四)關于社會主義國家理論

        在資本主義國家之后,李達認為社會進入到“過渡期的國家”,這一時期的國家本質是“普羅列達里亞專政”。所謂普羅列達里亞專政即無產階級專政,而所謂“過渡期的國家”實際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過渡期國家里,政權的組織形式是蘇維埃,其關鍵就是要通過階級斗爭來徹底消滅階級,因為只要有階級就會存在不平等。

        圍繞過渡期國家中普羅列達里亞專政的任務,李達指出鎮(zhèn)壓布爾喬亞的反抗、消滅剝削和階級差別、領導農民大眾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是無產階級專政的主要任務。圍繞過渡期國家制度的特征,李達認為蘇聯(lián)憲法是無產階級推翻資本主義走入社會主義的標志,而過渡期國家特征則主要表現(xiàn)在立法和行政的統(tǒng)一、官僚主義的消滅、廢除常備軍代之以人民武裝等。

        在國家理論的最后,李達論證了國家滅亡的過程。李達認為國家是一定社會發(fā)展階段的產物,是階級對立和階級矛盾的產物,因而隨著階級的消滅,國家滅亡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李達將國家滅亡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社會主義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在社會主義低級階段,國家的形式還是必要的,但其已經不是官僚政府而是民眾來執(zhí)行國家權力的政府;到了社會主義高級階段,具有強制力的國家權力則沒有存在的必要,國家就成為“物品的管理機關”和“生產過程的指導機關”。

        四、李達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核心內涵

        意識形態(tài)是中國共產黨黨建理論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的思想基礎和理論武器。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著名理論家,李達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對我黨早期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生成原理

        1.意識與社會意識。意識形態(tài)的基礎是意識。在李達看來,意識分為個人意識和社會意識。個人意識與社會意識是相對獨立且緊密聯(lián)系的,二者是一種辯證關系。也就是說,社會意識建立在個人意識基礎之上,但不是個人意識的簡單集合。在同一性上,個人意識與社會意識也存在一種辯證關系。即由于個人意識往往是社會的,因而在概念上二者是同一的;但社會意識又是復雜多樣的,因而存在一般與特殊的辯證關系。歸根結底,“生產關系的總體,形成社會之經濟的構造,是法律的政治的上部構造在它上面樹立與一定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和它相適應的現(xiàn)實基礎”[3]563。也就是說,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構成了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基礎。

        圍繞社會心理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李達認為普列漢諾夫將意識形態(tài)看作是以一定的“社會心理”為基礎的,建立在“社會心理”支配人們情緒或表象基礎上的觀點是錯誤的,其錯誤在于普列漢諾夫將社會心理“生物學化了”,是一種“自然主義”思維,違背了辯證法原則。對于布哈林,李達認為其錯誤在于把社會心理與意識形態(tài)機械地割裂開來,把意識形態(tài)簡單地看作是有組織的社會心理的結晶體,而忽視了二者之間的統(tǒng)一。在李達看來,在普羅列達里亞尚未有較為明確的階級自覺意識時就已經有了新意識形態(tài)的萌芽。在普羅列達里亞由“自在階級”向“自為階級”轉化過程中,已經充滿了占統(tǒng)治地位的布爾喬亞意識形態(tài)與新生的普羅列達里亞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李達認為,社會心理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是內容與形式的辯證關系,社會心理是內容,意識形態(tài)是形式。既不存在不具意識形態(tài)這個形式的社會心理,也不存在缺乏社會心理這一內容支撐的意識形態(tài)。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作為我黨早期的理論家,李達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存在決定意識的思想,極力宣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的觀點。

        一方面,李達堅決主張社會存在不依賴社會意識而獨立存在。他把“社會的存在規(guī)定社會意識”看作是歷史唯物論的根本論綱。在他看來,人類要生存于社會之中,必須首先獲得物質生活資料,因而人類在進行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之前,必須滿足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這些生活資料的生產構成了社會基礎,而國家、法律、藝術、宗教等都是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上層建筑。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了政治的、社會的、精神的一般生產過程,也即社會存在決定了社會意識。

        另一方面,李達強調社會意識依存于社會存在?;谝庾R是存在的反映,沒有存在就沒有意識的道理,同理,社會意識也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沒有社會存在就沒有社會意識。換句話說,所謂社會意識依存于社會存在,實際就是說社會存在是根本的,而社會意識則是派生的。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社會意識是第二性的,先有社會存在,后有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此外,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也具有能動性。一方面,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上層建筑);另一方面,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也就是說,政治、法律、宗教、藝術、文學等反過來影響社會經濟發(fā)展,具有能動作用。而且社會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社會意識也會隨著社會存在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并一定程度上推動著社會的發(fā)展。

        (二)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基本特征

        1.意識形態(tài)的相對獨立性。盡管意識依賴于存在,但現(xiàn)實中,社會意識形態(tài)往往獨立于社會經濟,這體現(xiàn)了意識形態(tài)的獨立性。但從本質上講,意識形態(tài)的這種獨立性只是一種相對意義上的獨立性,并不存在真正獨立于社會存在之外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造成意識形態(tài)相對獨立性的原因主要在于精神勞動與物質勞動的分工,意識形態(tài)相對獨立發(fā)展是伴隨著精神勞動與物質勞動分離而開始的。

        意識形態(tài)的相對獨立性還體現(xiàn)在其滯后于社會發(fā)展上。當人類社會由一個階段進入到更高的發(fā)展階段時,社會經濟基礎也隨之變化發(fā)展,但社會意識形態(tài)往往還停留在舊有的經濟發(fā)展階段,表現(xiàn)出一種滯后性,必須進行變革。

        2.意識形態(tài)的階級性。李達認為由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此,在階級社會中,意識形態(tài)是具有階級性的。無論是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抑或是資本主義社會,其社會意識形態(tài)都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反映,是一定社會階級的產物。也就是說,“一定時代的支配的思想,常常是支配階級的思想”[3]577。

        李達以道德為例,進一步闡析了意識形態(tài)的階級性是階級社會的反映這一道理。他引用馬克思主義經典論述指出,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從自身經濟地位所處的實際條件中,也就是說,從他們的物質生產和交換的經濟條件中,確立自己的道德觀念。因此說,任何的道德理論都是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道德一定是階級的道德。只有消滅了階級對立,超越了一切階級矛盾的道德,才是真正的人類道德。

        3.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性。李達認為,在階級社會中,意識形態(tài)的階級性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斗爭性。意識形態(tài)斗爭性是建立在階級對立和階級壓迫基礎上的,是建立在被壓迫階級反抗階級壓迫的斗爭基礎上的。

        圍繞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性問題,李達列舉了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和資本主義社會中布爾喬亞與普羅列達里亞之間的斗爭,來說明意識形態(tài)是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的產物。概言之,被壓迫階級在反抗統(tǒng)治階級的壓迫過程中,產生出代表本階級意志的新的意識形態(tài)?!捌┤缙樟_列達里亞就是在對于布爾喬亞的斗爭上,才形成了自己的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3]578

        (三)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演變歷程

        1.原始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李達從語言的產生開始追溯了原始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和基本特征。在李達看來,人類早期意識形態(tài)就是語言。語言是勞動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化的結果。語言不僅是調節(jié)勞動過程、組成人類經濟行為的必要聯(lián)系,還是意識形態(tài)的交換手段。隨著勞動的進步,人類的發(fā)展,語言、文字和思維也不斷發(fā)展。原始思維的一大特點是他們把周圍自然和自然現(xiàn)象看作是與自己同樣生動的存在。同時,他們還相信一個對象可以轉化為另一個對象,且動物本性能傳達于人,從而產生了原始巫術(李達稱之為原始魔術),構建起萬物有靈論的原始思維體系。

        隨著原始巫術和萬物有靈論的發(fā)展變化,產生了原始宗教。李達認為萬物有靈論是一切宗教共通的標志。李達認為原始宗教是原始人生產力和社會生產發(fā)展水平的產物,反映了原始人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認識水平。一方面,原始宗教觀念奠定于靈魂信仰和萬物有靈基礎上;另一方面,原始的宗教儀式則奠定于原始巫術基礎之上。李達指出,原始宗教發(fā)展到最后階段則是祖先崇拜,產生了種族神,乃至拜物教。

        此外,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等原始藝術也產生于原始社會的勞動生產,反映了原始社會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

        2.奴隸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關于奴隸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李達認為其核心表現(xiàn)為宗教。由于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限制,奴隸社會的宗教最初也是一種有關農業(yè)生產的宗教,是將自然力神格化了。在奴隸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基督教。基督教的產生適應了奴隸大眾等“浮浪無產者”的現(xiàn)實苦悶和祈求“救世主”的心理預期,是一種被壓迫階級的宗教。同時,基督教受到商業(yè)—貨幣經濟的影響,是“商業(yè)的一神教”[3]589。

        圍繞奴隸社會哲學,李達介紹了伊奧尼亞派的自然哲學思想,重點闡述了德謨克里特原子論的唯物論思想,肯定了亞里士多德在邏輯學、自然科學、倫理學、政治學等方面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圍繞奴隸社會文學和藝術這一意識形態(tài),李達重點介紹了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文學和藝術成就。

        3.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進入封建社會,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基督教的全面勝利。李達認為羅馬帝國的崩潰使基督教獲得偉大勝利。于是,基督教會成為封建社會最強大的社會組織,宗教意識形態(tài)在歐洲中世紀占據(jù)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

        基督教的信條和教義支配著哲學和一切科學,在其統(tǒng)領下出現(xiàn)了經院哲學,其核心是唯心主義的觀念論。但隨著封建社會的發(fā)展,經院哲學也受到異端思想的沖擊,這主要表現(xiàn)為唯實論與唯名論之間的斗爭。這些異端思想產生于城市的布爾喬亞和小生產者之間,最終發(fā)展成為反封建主義的運動。

        此外,圍繞封建社會文學和藝術,李達也做了簡要介紹,限于篇幅,茲不贅述。

        4.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是李達論述的重點,他從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一般特征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諸意識形態(tài)兩個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

        圍繞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一般特征,李達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占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是個人主義,是布爾喬亞的個人主義。這種個人主義主要表現(xiàn)在經濟思想和政治思想兩大方面。在經濟思想方面,布爾喬亞的個人主義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排除國家干預和監(jiān)督的自由放任主義。這種個人主義經濟思想始于重農學派,在亞當斯密的“原富”論中得到極大發(fā)展,到了馬爾薩斯和李嘉圖那里,更是進一步發(fā)展了這種自由放任的個人主義思潮。在政治思想方面,布爾喬亞的個人主義則表現(xiàn)為強調契約論的民主主義精神。這種個人主義思潮經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發(fā)展到盧梭提出“社會契約論”。到了黑格爾那里,國家體現(xiàn)了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個人主義的民主精神,這種個人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必然走上拜物教的道路。

        圍繞資本主義社會的諸意識形態(tài),李達從科學、法律、道德、文學藝術、近代哲學、宗教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辨析。在科學方面,李達批判了布爾喬亞所謂的科學超階級性,指出科學所具有的階級性,以及科技進步、大工業(yè)生產對資產階級工業(yè)革命的推動作用。在法律與道德方面,李達指出二者都是由社會制度和社會生活狀態(tài)決定的,是依存于階級利益的,任何永久不變的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是不存在的。布爾喬亞的道德和法律是為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在文學藝術方面,李達也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角度,指明布爾喬亞的文學和藝術都帶有資產階級特征,表現(xiàn)出濃厚的階級性。此外,李達還圍繞近代哲學思潮的發(fā)展和宗教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作用做了闡述。

        5.社會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對于社會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李達從文化革命、反宗教運動兩個方面進行辨析。

        圍繞文化革命,李達認為文化革命的意義就在于對舊的文化進行根本的改造。因為在普羅列達里亞取得政權之初,舊的文化遺產并沒有被肅清,在經濟、政治、道德、意識等種種關系中,其影響仍然根深蒂固。而普羅列達里亞的文化革命就是要破壞舊社會、建立新社會,把社會主義建設與無產階級大眾的再教育和文化革命結合起來,克服官僚主義,建立高效的國家機器,提高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從而激發(fā)勞動者的創(chuàng)造力和工作熱情,使其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去。李達特別指出普羅列達里亞文化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因此,普羅列達里亞文化不僅要體現(xiàn)階級的文化特性,還要批判地繼承、改造舊有的文化。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社會主義文化。

        圍繞反宗教運動,李達主張將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與反宗教運動結合起來。首先,新文化是相對于舊文化而言的。而從本質上講,舊文化是建立在精神勞動與肉體勞動分離的基礎上的,是剝削者與被剝削者階級對立的產物,而新文化是在精神勞動與肉體勞動相結合基礎上產生的。根據(jù)這一特征,新文化消除了精神勞動與肉體勞動的矛盾,激發(fā)起勞動光榮的觀念,并催生了普羅列達里亞的新道德。其次,針對社會主義建設與宗教斗爭的關系,李達認為,隨著新社會主義的關系驅逐舊的社會形態(tài),“現(xiàn)實界之神秘的宗教的反映,也就漸漸消失了”[3]613。李達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宗教消滅的過程必然是一個斗爭的過程。而要消滅宗教不僅要消滅宗教的意識形態(tài),還要消滅宗教得以存在的社會根源。

        五、李達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意義和啟示

        不可否認,由于《社會學大綱》創(chuàng)作于上個世紀30年代,因此,必然帶有一些時代的局限,也存在個別錯誤觀點,如前面提到的對形式邏輯的否定性批判。特別是李達深受那個時期前蘇聯(lián)的一些理論和政治實踐的影響,如對布哈林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否定就是這種影響的產物。但必須看到,《社會學大綱》這本“教科書”與前蘇聯(lián)哲學教科書是有本質區(qū)別的,區(qū)別在于李達在該書中致力于構建一個“實踐的唯物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闡釋體系”[5]。客觀地看,李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已經達到了其所處時代的最高端,“就達到的水平和系統(tǒng)性而言,無一人出李達之右”[1]。他的理論,特別是這部為從精神上武裝那些在民族解放大業(yè)中英勇斗爭的戰(zhàn)士們[3]7而寫作的《社會學大綱》更是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普及,對中國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理論貢獻,為我黨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建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今天新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也不乏啟示。

        (一)對黨的早期意識形態(tài)理論建設的意義

        回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大革命的失敗,固然有多種原因,但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是黨的早期意識形態(tài)理論建設不夠,甚至黨內的最高領導人陳獨秀也缺乏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更遑論加強黨內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李達在1923年脫黨主要是與陳獨秀發(fā)生意見沖突。按照陳獨秀的觀點,當時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應該聯(lián)合和幫助資產階級政黨——國民黨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此主張共產黨員全體加入國民黨。而李達則認為共產黨與國民黨是不同階級的政黨,應保持相對獨立性,可以派一些骨干加入國民黨,而不是全體加入。概言之,陳獨秀主張黨內合作,李達堅持黨外合作。今天回過頭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歷史選擇,是符合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但在合作方式上像陳獨秀那樣放棄對國民革命的領導權,喪失共產黨人的獨立性無疑是一種右傾主義錯誤,最終也導致了大革命的失敗。當然,李達個人對與國民黨合作的排斥(按照李達后來回憶脫黨的多種動機,其中“不愿意做國民黨員”是其中原因之一)則稍顯保守,但其保持共產黨的獨立性則具有黨建的理論高度和政治前瞻性。李達與陳獨秀的爭論乃至脫黨也暴露出早期中國共產黨黨建理論的薄弱特別是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不足。

        李達的脫黨,只是在組織上脫黨,在思想上則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為己任,一生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傳播,并從理論上為黨建理論特別是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建構做了大量扎實的工作。李達認識到加強黨的理論建設的重要性,無論是在湖南大學任教,受鄧演達之邀出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教員,還是在毛澤東主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講課,李達都致力于宣揚馬克思主義理論,消除一些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誤區(qū),明晰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和任務,堅定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客觀上起到了與三民主義、國民黨爭奪和搶占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作用。他也因此被國民黨以“著名共首,冒充大學教授,著有《現(xiàn)代社會學》,宣傳赤化甚力”罪名而遭到通緝。特別是大革命失敗后,李達更感到有必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系統(tǒng)研究,為人們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渡鐣W大綱》就是李達為了幫助人們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使人們“用科學的方法去認識新生的社會現(xiàn)象,去解決實踐中所遭遇的新問題”[3]7而寫作的。

        《社會學大綱》所致力于建構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的核心就在于建立一種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意識觀念,建構起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體系。這為我黨加強黨的建設、加強意識形態(tài)理論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正因為此,毛澤東同志當年在延安曾讀了十遍《社會學大綱》,并做了3 000多字的批注,還要求他身邊的黨的干部也要讀上十遍。

        (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意義

        李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主要貢獻是極大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我黨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離不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某種程度上講,黨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渡鐣W大綱》就是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所建構起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大廈。

        李達的這部《社會學大綱》雖名為“社會學大綱”,但其所說的社會學與我們今天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中所謂的社會學是不同的。李達所說的社會學實際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來研究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專著。該書共分五篇,第一篇“唯物辯證法”和第二篇“當作科學看的歷史唯物論”是其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哲學基礎,第三篇“社會的經濟結構”是其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經濟學基礎,第四篇“社會的政治基礎”是其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政治學基礎,全書核心在第五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這是《社會學大綱》的主旨所在。全書通篇圍繞社會意識形態(tài)產生的理論基礎和基本內涵,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提出了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為我黨加強意識形態(tài)理論建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此外,李達的《社會學大綱》還為意識形態(tài)理論建構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范式做出了有益探索和積極開拓。針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今天中國社會和中國思想界日益邊緣化的問題,李達研究專家汪信硯教授認為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偏離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范式。他主張“回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范式的開創(chuàng)者即李達等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那里去”[6]。

        (三)對加強新時代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意識形態(tài)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盵7]并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8]。李達的《社會學大綱》等論著不僅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加強新時代黨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也有諸多啟示意義。

        第一,它啟示我們做好新時代意識形態(tài)工作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李達的《社會學大綱》通篇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他將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基石建構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理論基礎上,建構在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理論基礎上。而習總書記高度重視意識形態(tài)工作,也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理論,是緊密結合我國的正反面經驗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所作出的新概括。從這點來說,李達的《社會學大綱》高度契合了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精神。歸根結底,加強新時代意識形態(tài)工作,核心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這個指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盵9]李達的《社會學大綱》就是從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經濟學說、政治學說、意識形態(tài)理論等方面,來系統(tǒng)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中國革命實踐的指導意義。李達這些閃爍著馬克思主義光芒的經典闡述,對我們今天做好新時代意識形態(tài)工作仍有很好的理論指導和啟示意義。

        第二,它啟示我們做好新時代意識形態(tài)工作應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意識形態(tài)不是空中樓閣,意識形態(tài)工作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就理論談理論、就觀念談觀念的層面,而要將意識形態(tài)工作與社會現(xiàn)實緊密結合起來。在這點上,李達就非常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注意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有學者指出:“李達《社會學大綱》的寫作,依然秉承了他一貫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作風?!盵10]毛澤東在讀《社會學大綱》時所做的批注也高度贊揚“找出法則、指示實踐、變革社會——這是本書的根本論綱”[11]。應該說,我們今天要做好新時代意識形態(tài)工作也要吸納李達在《社會學大綱》中構建意識形態(tài)理論體系時所堅持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堅持理論與實際結合,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國情和當前國內國際形勢相結合,使中國當代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真正成為黨領導全國人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思想保障。

        第三,它啟示我們做好新時代意識形態(tài)工作應做到與時俱進。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我黨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這項工作從我黨成立之日起就被擺上了重要日程。回首我黨百年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黨的事業(yè)發(fā)展與意識形態(tài)工作有著密切的關系,往往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抓得緊的時期,黨的事業(yè)會得到飛速發(fā)展;反之,一旦放松了意識形態(tài)工作,黨的事業(yè)就會出現(xiàn)波折和險阻,這已經被我黨百年歷史所不斷證明。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也存在一個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不變的是馬克思主義這個指導思想;但在這個指導思想之下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卻又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李達的意識形態(tài)思想就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基礎上,他肯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認識到社會是沿著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這樣一個順序不斷發(fā)展演進的。而新時代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較李達創(chuàng)作《社會學大綱》那個時代更為復雜,因此,加強新時代意識形態(tài)工作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同時深入分析當前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緊扣時代脈搏,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深化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和話語權。

        猜你喜歡
        李達階級馬克思主義
        在武漢大學拜謁李達塑像
        李達與黨的基礎理論建設
        李達:為武大建設殫精竭慮
        李達與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體系化闡釋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當代陜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少先隊活動(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階級話語與翻譯:以英譯《暴風驟雨》為例(1949~1966)
        翻譯界(2018年2期)2018-03-05 07:55:26
        “偏離”與“回歸”:京郊土改中的路徑依賴與階級劃分(1949—1950)
        近代史學刊(2017年1期)2017-08-16 06:06:03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免费无码中文字幕A级毛片| 精品乱码一区内射人妻无码 | 亚洲男人免费视频网站|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 蜜桃av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粉嫩小仙女高潮喷水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av| 午夜免费观看国产视频| 国产免费爽爽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app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花庵| 国产免费99久久精品|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色噜噜| 国产一品二品三区在线观看| 丰满少妇人妻久久久久久|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出轨| 亚洲色AV天天天天天天| 免费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v人在线播放无码| 久久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三区 | 女人高潮被爽到呻吟在线观看| 亚洲男女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亚洲av| 妺妺窝人体色777777| 2019最新国产不卡a|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 久久综合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 国产一级毛片卡| 色综合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成 人片 黄 色 大 片| 亚洲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av黄片免费在线观看| 男女裸体做爰视频高清| 人妻少妇精品专区性色av| 欧美zozo另类人禽交| 亚洲一区二区国产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