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桂
摘 要:新時期的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生活化的情景,以生動的教學模式為主,關注學生的生活化體驗。在升學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開發(fā)生活化的資源,持續(xù)性提升教學質量,也要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景,激發(fā)學生興趣,最終培養(yǎng)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對此,本文基于數學知識生活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數學高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數學;知識滲透;生活化方案
引言
數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新課程標準中得到了特別的重視,教師應認真地把它滲入到數學教學中去,讓學生受到數學文化的感染,產生文化共鳴。使數學更加平易近人,數學教學就會通過文化層面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熱愛數學。
1 挖掘生活素材,保持教學內容生活化
知識源自生活,在生活中體現知識。數學資源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對此,教師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將生活知識順利融入到教材中,通過新穎的知識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在課程中主動學習知識常見的生活中等邊三角形包括三角板、道路標志等,學生對各類圖形的特征進行分析,通過交流合作,讓學生掌握等邊三角形的證明方法,引導學生對三角形的概念有全面認識,學生認識到“三個內角相等的三角形就是等邊三角形”。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等邊三角形,讓學生通過概念判斷生活中有哪些等邊三角形,并列出例子。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知識,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激發(fā)學生課程學習興趣,教師在課程中通過小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興趣,增強學生合作意識及集體意識,讓學生在合作過程中不斷成長。教師也要積極引導學生證明等邊三角形,使學生掌握等邊三角形的證明方法。
2 開發(fā)生活資源,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數學相比別的學科知識更為深入,抽象性的知識占據較大的部分。學生思維及能力處于不斷發(fā)展的階段,復發(fā)的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難度,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拓展,開發(fā)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學生思維及能力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面對復雜的數學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困難,對此,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不斷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將生活中的數學資源開發(fā)。抽象化的知識對提升教學質量往往造成阻礙,教師還需不斷累積生活化的資源,以科學的方式將知識融合,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并非是陌生的,而是在人們的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比如,學習“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過程中,教師應當融入生活中的圖形,包括人的倒影及喜字等,此類圖形均是對稱號線,通過這些圖形讓學生感到熟悉,從而順利掌握數學知識。
3 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激發(fā)學生興趣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建生活化的情景,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認識。對此,數學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及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建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積極學習知識,提升學生課程參與積極性,讓學生順利掌握數學知識?!敖y(tǒng)計表、統(tǒng)計圖選用”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掌握統(tǒng)計圖及統(tǒng)計表,為幫助學生了解統(tǒng)計圖,教師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一些不熟悉情景,此類情景可能導致學生無法順利學習知識。對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對某個事件進行統(tǒng)計,調查學生的興趣愛好,通過統(tǒng)計調查的方式,讓學生動手繪制統(tǒng)計圖,并計算各個項目的百分比。通過生活化教學情景,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及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
4 挖掘生活內容,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數學與生活具有緊密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關注教學時效性,在教學中關注數學與生活知識的對接,數學教學中往往無法將所有的知識轉變?yōu)樯钤?,對此,若想讓數學與生活巧妙的聯系,教師應當具有善于觀察的眼睛,通過合理化的方式整合生活化的資源,達到理想的教育成果,教師若想讓學生理解商學院中的邏輯思維,應當善于利用生活化語言,為學生增加生活色彩,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立體,比如,學習“有理數的加減法”過程中,教師應當通過生活化的知識挖掘內容,將數學教材中的生活語言調整,在進行有理數的加減運算時,可根據有理數的減法法則,把減法轉化為加法,這就把有理數的加減運算統(tǒng)一為單一的加法運算.這時它就變成了幾個正數、負數的和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羅列不同的方案,通過生活化的語言讓學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內涵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奠定堅實的基礎。
5 設置生動活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利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這也是數學教育的根本。對此,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創(chuàng)設施以的條件,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現數學教育的實踐性。教師培養(yǎng)學生生活能力,不斷開拓學生的視野,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調查本市電費“峰電”價格及“谷電”價格, 根據所學的知識設計一些練習題。學生經過調查會發(fā)現,峰電時間一般是早上 8點到晚上9點,電價為0.56元。谷電時間是晚上9點到次日上午8點, 電價為0.36元,不同時間的電價存在差異,根據數學知識,數學學習小組會提出問題“某個家庭使用峰谷電,電費為84元,峰電用量占比60%,家庭月用峰電為多少?谷電為多少?若不使用谷電,會節(jié)省多少錢?”通過這種問題,學生思考合理用電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培養(yǎng)學生以數學的眼光看待問題,也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6 總結
基于學生認知體驗。學生能理解和認可的導入才能激發(fā)他們情感共鳴并啟動思維。超出學生們認知能力的導入難度太大如風過耳。而契合學生們生活、學習和認知體驗的導入則會讓學生們有熟悉感和親切感,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對比和探究。例如,通過思維導圖展示問路的方式及答語的導入效果頗佳,不僅是因為思維導圖清晰地梳理了問路需要的各種地道的數學表達方式,主要是因為學生們有類似的生活體驗,且非常期待自己擁有用數學問路的能力?;谡n堂教學需求。教學內容的需求就是通過導入讓學生們快速構建和當堂課所授數學知識的緊密聯系并積極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這種思維的快速轉換和新知識的未知性會讓學生的注意力有明確的焦點并快速捕獲、積極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們的思維會集中在核心組主題上,思路清晰,且無暇他顧。
參考文獻:
[1] 葉超,沈建民.挖掘教材思政素材 有機滲透課程思政——以蘇科版數學教材為例[J].西藏教育,2021,(07):22-25.
[2] 朱豐勝.HPM視角下的數學教學探索——以“有理數乘方”一課的教學為例[J].中學數學,2021,(14):28-29.
[3] 徐俊.建構數學主題式學習單元的實踐與思考——以建構“平行線條件與性質”的學習單元為例[J].中學數學,2021,(14):32-34.
[4] 王彤.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中數學目標制定與實施的研究——以“銳角三角函數”單元目標設計為例[J].中學數學,2021,(14):35-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