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濟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圖書館,河南 濟源 459000)
圖書館是傳播知識,服務大眾的文化基地,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先行者。2017 年《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出臺,其中提出公共文化服務要具有均等性,任何人均享有平等閱讀的權利。
公益講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以下簡稱《公共圖書館法》)明確規(guī)定的公共圖書館應當免費提供的服務項目之一,這不僅響應了國家大力發(fā)展文化惠民政策的戰(zhàn)略布局,也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實踐[1]。本文將以濟源市圖書館《濟圖講堂》為例,探討如何更好地推進公益講座的運行,最終達到文化服務均等化這一目的。
打造服務品牌不僅是公共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段,也是其提升社會影響力的關鍵因素,是圖書館服務由數(shù)量型增長轉向質量型提升的重要抓手。李艷玲[2]認為,對于公共圖書館而言,品牌服務就是在讀者中樹立良好的口碑,這直接關系到公共圖書館形象的塑造,關系到公共圖書館的生存和持續(xù)發(fā)展。因此要樹立講座品牌形象,就要把講座作為建設目標,深度挖掘服務潛力,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為社會不同文化層次的讀者服務,從而真正發(fā)揮公共圖書館對社會文化建設的推動作用。
《濟圖講堂》由濟源市圖書館在2011 年開始舉辦,面向公眾的長年性公益講座,是濟源市閱讀推廣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系列講座,也有專題講座。講座內容涵蓋形勢政策、社會熱點、歷史文化、少兒閱讀推廣、健康養(yǎng)生等,邀請省內外及濟源本地相關著名專家學者和行業(yè)領軍人物,定期開展系列或專題講座,滿足不同層次群體需求,多次獲得省市級的閱讀推廣品牌項目。
《濟圖講堂》設有專門的報告廳,由讀者服務部專門負責,講座的策劃、實施和運行都要經過圖書館領導班子會議的多次討論、論證。對講座空間、時間、主講人、主題、聽眾等因素的選擇都秉持著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確保每位讀者都能公正、平等地享受到圖書館的公共文化資源,同時提升講座質量,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效益。2013 年之前,講座設立在工作日,上班的讀者和中小學生不能參加,受眾人群少。通過讀者反饋進行了調整,圖書館工作人員把講座調整到星期六及星期天,使更多的人群可以享受到這一項公益講座。2016 年多方籌措資金,建設了容納200 余人的專用報告廳,加強了講座報告廳硬件建設,增添了電子屏、攝像機、投影儀、音響、話筒、調音臺等專用設備。
《濟圖講堂》始終以傳播優(yōu)秀文化為目標,以滿足市民多樣化的閱讀需求為宗旨。在選擇講座主題時,一直堅持“百姓、百家、百科”的準則,以開啟民智為目的,力求引導聽眾親近高雅文藝,同時注重貼近群眾的普通生活,緊跟時代潮流。既有系列講座,又有專題講座,向廣大市民公開征集講座選題、講座形式,讓講座活動形式更豐富,內容更生動,更貼進群眾,更具有吸引力。2019 年共舉辦“經典閱讀”“革命傳統(tǒng)教育”“家庭教育”“傳統(tǒng)國學”“健康知識”等各類專題講座42 期,針對不同年齡人群開展了不同主題的講座,受眾8000 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每個月都會舉辦一期兒童閱讀推廣系列講座——《繪本故事》,給家長與孩子們帶來優(yōu)質的閱讀效果及美好的閱讀體驗。另外與樊登讀書會聯(lián)合,長期為濟源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大學生舉辦讀書會,舉辦了“讀書點亮生活之《掌控》”及《人類簡史》《認知天性》等講座,豐富了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提升了大學生的閱讀能力。2017 年7 月以訪談的形式舉辦了“學霸的世界是這樣的!——與濟源文理科狀元面對面”公益講座,邀請了2017 年濟源市高考理科狀元、文科狀元,文、理科狀元的父母及老師擔任主講嘉賓,分享了各自在學習、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的心得體會,并與現(xiàn)場的家長和學生們進行了交流?,F(xiàn)場的家長和學生們都稱贊分享會十分有意義,表示“這個是真福利”。本次講座也受到了濟源新聞媒體的關注,《濟源日報》《濟源晨報》《濟源網》紛紛給予報道。
除了在館內報告廳定期舉辦講座以外,還與濟源市的一些大型企業(yè)、學校、機構合作,將講座搬到了生產車間、學校等場所。2016 年3 月,應央企國電豫源集團邀請,濟源市圖書館《濟圖講堂》走進國電豫源集團,為150 余名企業(yè)干部職工送上了一場精彩的國學經典講座《易說生活》。2018 年6 月,走進梨林鎮(zhèn)中心小學,為300 余名小學生做了《愛護我們的身體》兒童防性侵安全知識講座。2019 年10月,走進愉閱時光沁園書屋,舉辦《如何運用繪本進行有效的親子陪伴》大型公益兒童閱讀推廣講座。流動講座走出圖書館,走進讀者身邊,把更多更好的文化大餐送到濟源市企業(yè)生產第一線、偏遠山區(qū)學校,受到了廣大干部職工和中小學生的熱烈歡迎,為濟源市市民素質提升做出了新貢獻。
經過幾年的發(fā)展,濟源市圖書館舉辦公益講座活動的數(shù)量和惠及人次都已經有很大的提高,但與本市的實際人口數(shù)量相比,參與講座人數(shù)的比例還較低,被讀者認同的講座數(shù)量較少。筆者在參與《濟圖講堂》的組織和實施過程中,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僅注重在館內宣傳,如僅在進館入口處立個公告板,在圖書館網站上或微信公眾號上簡單預告,沒有在社會上開展大規(guī)模的宣傳活動,導致讀者對圖書館的講座信息知之甚少。
對講座不能做足市場調研,對講座選題定位不清晰和過于模糊籠統(tǒng),只在組織者或個別讀者中間征求意見,對讀者參與講座的熱度了解不夠,所關注的講座選題針對性不強。
濟源市圖書館作為基層公共圖書館,受經費和地域的限制,可邀請的主講人有限,不能保證講座的持續(xù)性發(fā)展。
現(xiàn)有的講座依然以傳統(tǒng)的講課形式為主,缺乏創(chuàng)新,受眾人數(shù)少。
濟源市圖書館現(xiàn)有在編館員33 人,45 歲以上人員23 人,平均年齡46 歲,館員老齡化,部分館員只能應付傳統(tǒng)的圖書館借閱工作,館員隊伍能力水平參差不齊、缺乏具備現(xiàn)代知識技能的人員。
圖書館要彌補短板,不斷提升講座的服務水平、講座質量,發(fā)揮文化宣傳的主陣地作用,吸引更多人群。
要吸引社會公眾參與講座,宣傳推廣工作是講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公共圖書館可通過報紙、電臺、電視臺等傳統(tǒng)媒體進行播報;可利用短信群發(fā)平臺向持證讀者群發(fā)信息;可制作海報、宣傳頁等宣傳制品張貼在館內或社區(qū)的宣傳欄進行講座信息預告;可利用圖書館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及當?shù)卣奈幕破脚_等新媒體對講座時間、內容、主講人等信息進行推送。
主講人是講座成功的關鍵。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和經費有限,在有限的經費中實現(xiàn)資源利用最大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過邀請本地相關著名專家學者和行業(yè)領軍人物建立專家?guī)?;二是加入上級圖書館組織,實現(xiàn)資源共享,強化講座質量。濟源市圖書館加入“河南省講座聯(lián)盟”,實現(xiàn)了省域范圍的講座資源共享,曾邀請鄭州大學教授,中原工學院教授舉辦經典閱讀推廣系列講座;三是與地方社團、行業(yè)、機關聯(lián)系,獲取地方優(yōu)質講座資源,建立多元合作機制,實現(xiàn)多方共贏。曾與濟源市黨外知識分子聯(lián)誼會攜手舉辦健康公益講座,如“春季養(yǎng)生”系列講座、“不再談‘糖’色變”等,吸引了眾多老年讀者參加。
在新媒體環(huán)境條件下以及疫情背景下,圖書館可以創(chuàng)新講座展現(xiàn)形式,利用多種途徑突破傳統(tǒng)講座服務模式在空間、時間以及互動性方面的限制,從而使更多讀者受益。除了傳統(tǒng)的現(xiàn)場講座模式,講座還可以利用直播和觀看講座視頻的形式進行。利用網絡直播的形式來推廣講座,使不能到場的讀者可以與現(xiàn)場的讀者同步學習,還可以不受空間的限制,擴大講座的受眾者。2020 年中秋國慶“雙節(jié)”來臨之際,《濟圖講堂》舉辦了“閱讀黃河 品讀詩詞”誦讀活動,因疫情影響限制入館讀者人數(shù),該場活動通過百姓文化云平臺線上直播的方式進行,向公眾展示黃河文化和詩詞的魅力,除去現(xiàn)場80 余人,平臺累計觀看人數(shù)達60515 人。另一種觀看視頻講座的形式是組織者在公益講座進行過程中現(xiàn)場錄制視頻,在講座結束后對視頻進行剪切、編輯后將講座內容放入圖書館網站,既可以方便讀者對講座內容進行回顧,也可以讓沒能到講座現(xiàn)場的讀者觀看到講座。
圖書館館員所具備的服務意識、專業(yè)技能及服務能力水平決定著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及社會效益的發(fā)揮。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變革服務理念,提高服務質量,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有計劃地選送專業(yè)人員參加圖書館行業(yè)的培訓班;鼓勵職工進行學歷提升;定期組織圖書館業(yè)務專題講座;加強新媒體技術的學習。
《濟圖講堂》作為濟源市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品牌項目,充分發(fā)揮著公共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實踐。在今后的工作中圖書館只有不斷探索、學習、創(chuàng)新、實踐,以人為本,開展深度服務,才能將均等化服務落實到實處,普惠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