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斯
Atelier Alter Architects 時境建筑
1 鳥瞰圖
被北京壯麗的西山景觀所包圍的五里春秋泛文化藝術中心,試圖創(chuàng)造一個建筑、景觀、室內三位一體的空間,建筑和室內設計試圖讓觀者身臨其境地體驗被景觀環(huán)繞的感受。一條連續(xù)的坡道由室外向室內盤旋上升,遠處的景觀被動態(tài)地引入建筑中,景觀的“第一自然”和室內的“第二自然”無縫地聯(lián)系在一起。由于室內外空間都緊密圍繞著景觀而展開,這個盤旋而升的坡道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了一種朝拜自然的儀式感。
項目地段是三角形的,建筑通過一系列曲線墻堆疊在一起,回應了基地的輪廓。區(qū)別于傳統(tǒng)四方形的圍合空間,我們將墻體堆疊在不同的層面上,從而創(chuàng)立了一系列大小尺度各異、有著不同斷面關系的異形庭院。
庭院被三種層次的墻體開放性定義:第一道墻體由地面生長到頂面;第二道墻體則懸浮在空中,垂直于第一道墻體而轉向北側;第三道體是從第二道墻體的末端開始生成,并在新的方位上懸停、放大;第四到第六道墻體不斷地以中心旋轉、升起、落下,仿佛在與西山的山谷空間共舞。由于墻體是開放或懸掛于空中的,它們所構成的空間都是可穿透的,這樣的建筑元素可以同時限定出不同的庭院空間。庭院不再有固定的邊界,它被賦予了多重定義,庭院背后的數學模型是笛卡爾正交到投影幾何學的變體,這種新的庭院組成邏輯與立體主義建筑不謀而合。
與此同時,庭院的邊界被擴大了,可以從室外過渡到室內,甚至存在于室內外之間的某處。建筑元素的自由對話形成了“立體主義庭院”的概念。
庭院的剖面被重新劃定為一種“非密斯”、非直線正交的體系,其線條更具有流線性。庭院的層疊關系誕生于平面和剖面,空間順序從線性發(fā)展到非線性,當漫步在庭院中,你同樣穿梭于開放或圍合的模糊空間中。
2 西北向鳥瞰圖
3 從庭院看向建筑主入口
業(yè)主:遠洋地產
項目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qū)
建筑設計:Atelier Alter Architects 時境建筑
設計團隊:張繼元、卜驍駿、蔣萍、黃瑋、李振偉、顏然、鄭來榮、王玨馬磊磊、黃博、秦川、劉連華、曹純彪、吳疆、林唯聰
建筑面積:2 880m2
建成時間:2018
圖片版權:Highlite Images(亮點影像)、Atelier Alter Architects 時境建筑
4 總平面圖
5 東立面
6 庭院
7 一層平面圖
8 一層夾層平面圖
9 二層平面圖
10 建筑軸線
Leon Battista Alberti曾說:“……城市像是一些大的房子,房子……像是一些小的城市。”家最初的形態(tài)是人圍繞著火種,是生活中宗教儀式感的體現。城市中的圖書館、禮堂、宗教建筑、文化建筑等都是家的衍生,無論是基督教、伊斯蘭教或是佛教,這些宗教建筑都有一個圍繞“中心”的動向環(huán)形路徑。五里春秋作為居住綜合體的社區(qū)中心,為日常生活的儀式感提供了相應的精神場所。
形狀特異的項目場地促使我們將環(huán)形路徑帶回自然景觀中,從而形成了圍繞中心火種的現代生活空間對話。人在空間中行走,自然景觀不再是靜態(tài)的框景,而是與視線形成動態(tài)的轉換關系。
在狹長的地段上我們設置了兩個軸線,一個指向八大處,一個指向香山。建筑景觀和沿街立面順應這兩條軸線展開,而垂直于這兩條軸線的方向是北京的石景山城區(qū)。沿著軸線行進的方向,在建筑內依次安排了規(guī)劃展示區(qū)、文化茶吧、吧臺、兒童室和滑冰場。其中文化茶吧區(qū)是一段圍繞吧臺的坡道,跨過兒童室和溜冰場,盤旋上升到二層的VIP室和樣板間體驗室。在這里,流線扭轉成90°與建筑主軸線方向一致,在坡道和通往VIP的通道上,可以俯瞰整個冰場的活動。此處的空間是貫通的,從VIP室走向室外,可以繼續(xù)盤旋上升到項目的最上層屋頂露臺,飽覽西山景色,“峽谷”廊道直指香山的山峰。這條連續(xù)的路徑在屋頂向下折疊,可以從另一條連貫的路徑下到一層的前廳,回到整條流線的起點。空間在這條路徑上被不斷地放大、壓縮,回應著北京城中軸線的空間節(jié)奏。不斷轉換的景觀隨路徑的改變而變換尺度,這一流線邏輯順應了空間的哲學,象征著從自身出發(fā)不斷探尋外界景觀所代表的生活真諦。
當一面墻佇立在那,我們總會萌發(fā)出將它摧毀的想法,我們的項目就是從這樣的情感矛盾中誕生的。墻與墻之間的暗涌使原本的墻體變形,允許我們在其中自由穿行,肆意流淌的空間帶領我們的眼睛和思想跨越自身的界限。
11 主入口
12 室內真冰滑冰場
13 室內功能圖
14 室內流線圖
15 建筑夾層休息區(qū)
16 天花垂片細節(jié)
17 剖透視
室內空間以數字化的方式描繪了自然,“西山秋葉”的標志性印象以天花板上粼粼的木質垂片加以呈現,其顏色由溫暖的黃色漸變成白色,暗示著從入口到滑冰場的過渡。在更大的尺度上,天花板層疊遞進的曲線構成了“倒置西山”的形態(tài)。垂片系統(tǒng)在聲控中同樣發(fā)揮著巨大的影響,其作為空間的吸聲構件起到分散吸聲、增強隔聲的作用。該項目幾乎不使用油漆和表面層壓材料,從而實現了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的零排放。
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在空間中并列出現,同時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環(huán)?;炷疗鰤K被切成薄片,拼成具有自然形態(tài)的曲線,當光線灑落,砌塊可以形成或山丘或瀑布的形態(tài),展現了自然的凝固與抽象。同時,這些混凝土砌塊還被用于景觀地面、建筑墻體和室內墻體,統(tǒng)一的色調為項目帶來了歷史的莊嚴感。
受場地、預算、進度和施工能力的制約,項目的實施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在整個項目的推進過程中,首先碰到的問題是地段的形狀,由于地塊是一個非常不規(guī)則的狹長三角形,周邊是不可操作的現狀建筑和市政設施,施工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大型設備和構件無法進場組裝的問題。為此,項目組在設計中將設備構件進行優(yōu)化,采用較小的構件現場組裝,改善設備的進場問題。此外,項目采用的混凝土磚使用了特殊的白色混凝土配方,該混凝土原料在設計初期可以在北方采購,但是由于國家政策的調整,在建設周期內無法在附近城市獲得可以就近加工使用的成品原料,經過建筑師的溝通協(xié)調,最終在南方城市找到該種產品,解決了材料供應短缺的問題。與此同時,整個項目的設計還碰到了項目經費的前后比重分配問題,由于整個項目的結構造價比普通建筑多出50%,在預算封頂的情況下,建筑師決定騰挪室內硬裝、軟裝等預算到建安費用上,維持預算平衡。非常感謝業(yè)主的支持,幫助我們克服一個個困難,最終使建筑的內外環(huán)境達到和諧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