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江
一座博物館從無到有的誕生,必然有第一批開疆破土的人,重慶自然博物館在誕生之初,同樣有一批具有遠見的先行者,他們看到了知識對民族的重要性,就地取材開啟了一座博物館的傳奇。
盧作孚等在火焰山進行現(xiàn)場勘查
讓我們來一窺重慶自然博物館的起步階段吧。
盧作孚1927年出任江(北)、巴(縣)、璧(山)、合(川)四縣特組峽防團務局局長,峽防局籍北碚廟嘴文昌宮辦公。峽防局本身的任務是肅清匪患,而盧作孚除了進行政治治理外,還進行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以北碚為基地開始其嘉陵江三峽鄉(xiāng)村建設實驗。
1928年,盧作孚就有在嘉陵江邊建一座科學館的設想。為此,訓練人才、選定館址、采集標本、積極謀劃。
北碚場有個火焰山,火焰山上有個東岳廟,東岳廟里盧作孚建了個博物館。
建于北碚火焰山東岳廟的峽區(qū)博物館
少數(shù)民族風物陳列室
動植物、礦物標本陳列室
1930年3月9日的晚上,東岳廟里的泥菩薩偶像全不見了,何人所為?
原來是峽防局打算開辟地方寬大、風景也好的火焰山作為平民公園。已經圈定界址,挖筑道路,并計劃在山上廟內創(chuàng)設一個完好的博物館。他們移除菩薩,布置陳列物品,把敬神的廟宇變成科學的殿堂。
這個博物館由峽防局和西部科學院(籌備處)共同出資,各出400元,共800元開辦費,取名“峽區(qū)博物館”。同年10月,中國西部科學院正式成立后不久,峽區(qū)博物館由峽防局交給科學院辦理,成為中國西部科學院對民眾免費開放的公共博物館。
1930年的“雙十節(jié)”這天,峽區(qū)博物館開館。博物館雖然只有500多平方米,卻集中了動物、植物、西藏風物、衛(wèi)生、煤炭等各種各樣陳列物品。這些標本,大部分是盧作孚訓練的少年義勇隊采集的,他們在盧子英(盧作孚的胞弟)的帶領下,在1929年和1930年跟隨入川考察的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靜生生物調查所等機構在四川西部的峨眉山、大小涼山等地采集。一些標本是盧作孚、鄭璧成、黃子裳組成的以收集古物、文物為主的“人生社”征集的。還有一些是由民生公司、峽防局、川江航務管理處、北川鐵路公司四團體合組的東北考察團搜集得來的陳列品。
博物館辦在公園里,公園里還有飼養(yǎng)活動物的動物園,這里每天有無數(shù)本地和嘉陵江上下經過此地停宿的人們進入游玩。這座重慶最早的博物館,在當時北碚這樣一個小鄉(xiāng)場,發(fā)揮了開啟民智的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