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氏小盜龍
名稱:多棘沱江龍
發(fā)現(xiàn)時間:1974年
發(fā)現(xiàn)地點:中國四川自貢伍家壩
大致年代:侏羅紀晚期,距今約1.5億年前
簡介:中國最早發(fā)現(xiàn)的較完整劍龍化石,也是骨板最多的劍龍之一
劍龍是恐龍家族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支,它們的背上長著兩排巨大的骨質(zhì)背板,尾巴末端長著四根尖長的骨刺,看上去威風凜凜。而中國作為劍龍大國,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許多種劍龍,其中最有名氣的就是多棘沱江龍。
20世紀70年代初,四川各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熱潮,許多建筑工地紛紛傳來了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的消息。為了能夠更好地掌握四川地區(qū)恐龍化石的分布和埋藏情況,重慶市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前身)組織了為期三個月的恐龍化石考察,考察地點就在自貢市的伍家壩,因為這里報告發(fā)現(xiàn)的恐龍化石最多。
伍家壩有著豐富的恐龍化石埋藏,古生物學家在三個月的時間里收獲頗豐,總共挖出了重10多噸的恐龍化石,僅僅是裝化石的箱子就用了106個。運化石的汽車排起了長隊,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將化石全部運回了重慶市博物館。
化石運回博物館只是開始,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清理和研究化石啦。負責研究化石的古生物學家有兩位,其中一位來自北古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他就是有“中國龍王”之稱的董枝明先生,另一位是重慶自然博物館的老館長周世武先生。他們在眾多化石中辨認出兩個大型蜥腳類恐龍個體,一個獸腳類恐龍個體,還有一個劍龍個體。
董枝明和周世武先生深知發(fā)現(xiàn)劍龍化石的重要性,他們對化石進行了仔細研究之后,于1977年將這種恐龍命名為沱江龍(Tuojiangosaurus),意思是“來自沱江的蜥蜴”。
許多人肯定會問:沱江是什么江?沱江發(fā)源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九頂山,由九頂山上流下來的湔江、石亭江和綿遠河匯集在一起而成。沱江的流域包括了德陽、成都、資陽、重慶等城市,還有著名的旅游景點——鳳凰古城。沱江自北向南最后在瀘州流入長江,在匯入長江之前還流經(jīng)化石的發(fā)現(xiàn)地自貢。
研究者也因此用沱江來命名這中國第一條被發(fā)現(xiàn)的完整劍龍。沱江龍的全稱為多棘沱江龍,“多棘”當然就是指的它背上長的兩排骨板了。巧合的是,沱江龍命名的這一年,恰恰是劍龍被命名100周年,所以相當有紀念意義。
多棘沱江龍體長可達7米,身高超過2米,體重約4噸。在劍龍家族中,多棘沱江龍可是不折不扣的大塊頭,體型上比它的大部分親戚都要大。
從身體結(jié)構(gòu)上看,多棘沱江龍是一種行動遲緩的恐龍,它們身體壯碩,四條腿短而結(jié)實。古生物學家推測,多棘沱江龍的行走速度不會超過15公里/ 小時,速度比人類行走平均速度還慢。
大塊頭的多棘沱江龍腦袋細長,嘴中長有樹葉形的小牙齒,以低矮的植物為食。它們并不會咀嚼食物,而是將植物咬下來后就直接吞到肚子里去,巨大的胃腸會完成消化的任務(wù)。它們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吃吃,因為只有獲得足夠的營養(yǎng)才能夠支撐其巨大身體的消耗。
多棘沱江龍的標志性特征就是背上的兩排骨板,這些骨板是成對排列的,一共有15對30塊,這也讓多棘沱江龍成為骨板最多的劍龍類之一。從具體位置上看,多棘沱江龍的骨板并不是全都長在背部,其實是從脖子上開始出現(xiàn),一直延伸到尾巴上。
那這些骨板到底有什么用呢?許多人都認為這是武器,其實骨板最多只能算是防御結(jié)構(gòu),防止食肉恐龍攻擊它的脖子、背部和尾巴,但絕對算不上是武器。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用處:
多棘沱江龍的骨板不是專門用作防御,那它們身上有沒有其他防御用的武器呢?當然有,一個在肩膀上,一個在尾巴上。
多棘沱江龍的肩膀上長著一對骨質(zhì)尖刺,這對肩棘從肩膀向外伸出,能夠有效防止食肉恐龍攻擊肩部。與肩棘相比,多棘沱江龍的尾巴更厲害,在它們尾巴末端對稱生長著兩對尖長的骨刺,每根骨刺的長度都有40厘米。幾乎所有的劍龍類尾巴上都長有骨刺,這是它們的標志性武器,能夠用來驅(qū)趕食肉恐龍。
當多棘沱江龍遭遇食肉恐龍的時候,它們會側(cè)過身體,左右甩動尾巴——骨刺不僅具有相當?shù)臍Γ覕U大了防御范圍。
多棘沱江龍生活在距今約1.6億年前的晚侏羅世,生存地點就在我國四川盆地。從發(fā)現(xiàn)多棘沱江龍化石的上沙溪廟組地層看,當時的四川盆地生活著各種各樣的恐龍,就是一個恐龍世界。
目前古生物學家在四川盆地發(fā)現(xiàn)的劍龍類有重慶龍、嘉陵龍、巨棘龍和營山龍,它們都與多棘沱江龍生活在一起。這么多種類的劍龍類共存于同一時期、同一環(huán)境,四川盆地不僅僅是恐龍窩,而且還是劍龍窩!
不要以為晚侏羅世的四川盆地是劍龍類的天堂,這里還生活著可怕的食肉恐龍,比如5米長的四川龍和10米長的永川龍。面對兇猛食肉恐龍的攻擊,就算是最大的多棘沱江龍也難以全身而退,運氣好的話能夠僥幸逃生,運氣不好就成了食肉恐龍的大餐,生與死往往就在轉(zhuǎn)瞬之間。
多棘沱江龍算是中國恐龍中的大明星啦,它的化石標本保存于重慶自然博物館,其復制品在自貢恐龍博物館、中國古動物館等博物館里也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