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anus
板足鱟化石(攝影:周江)
名稱:板足鱟
大致年代:奧陶紀初期至二疊紀末期,距今約4.6億-2.5億年前
簡介:板足鱟不同種類體型差異很大,體長從幾厘米到2~3米的都有,體分頭胸部和腹部,頭部由6個體節(jié)組成,腹面有6對附肢,最后一對呈板狀,用來游泳
在全新世的海邊,每年夏季的夜晚,總會有一群群覆蓋著厚重甲殼、長著細長的劍狀尾巴的小家伙費力地從拍打海岸的浪濤中現(xiàn)身,悄悄爬過開始退潮的海岸線,在濕潤的泥灘或者沙地上留下一串串細小的足跡。在夜幕的掩護下,它們會迅速完成繁殖活動,然后轉身遁入波濤之中,就像過去數億年中的先祖所做的那樣。
被俗稱為“馬蹄蟹”的鱟是來自古生代的孑遺物種
這些鱟,也就是沿海地區(qū)俗稱的“馬蹄蟹”。在現(xiàn)代的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這些遲鈍的底棲食腐動物不過是一群相對邊緣化的“呆萌”小角色,唯一值得稱道的,只有它們一族漫長的歷史——鱟所屬的肢口綱是節(jié)肢動物中一個極為古老的類群,其演化成型的時間并不比撫仙湖蟲這些寒武紀的節(jié)肢動物基干類群晚多少。在現(xiàn)代,肢口綱只剩下了一目(劍尾目),一科(鱟科),四個種,屬于徹徹底底的孑遺物種,但它們的祖上確確實實闊過那么一回。
當然,曾經闊過的鱟們并不隸屬于現(xiàn)在的劍尾亞綱,而是肢口綱下屬的另一個亞綱——板足鱟亞綱。這群巨大的鱟有著渾圓光滑的頭甲,以及橢圓形的碩大復眼,身體前部的體節(jié)愈合成頭胸節(jié),并長有包括一對強有力的螯肢在內的六對附肢,根據用途不同分別演化為不同形態(tài)。其中,一部分相對善于游泳的板足鱟的一對或者多對附肢會演化成板狀,起到類似于船槳的作用(一些現(xiàn)代節(jié)肢動物,比如梭子蟹,也有這樣的“槳”),用于推動身體游泳。由于沒有蝦那樣的腹部游泳肢,它們通常算不得游泳好手,而又尖又長的腹部則由眾多靈活的體節(jié)構成,可以自由彎曲,看上去與它們的遠親蝎子頗有點類似。也正因如此,它們也得到了“海蝎”這個諢名。
板足鱟身體結構復原圖
在寒武紀末期,當奇蝦等葉足動物開始衰退時,作為節(jié)肢動物大家族內部的競爭者,一批有著大型附肢的原始節(jié)肢動物開始發(fā)展壯大,形成了后來的肢口綱。該綱的節(jié)肢動物在口部附近擁有用于輔助進食的螯肢,因此得名。這些新崛起的掠食者們有著比奇蝦更靈活且先進的身體結構,以及堅固的甲殼,這為它們在奧陶紀的迅速興盛起到了關鍵作用。最終,奇蝦在奧陶紀中期之后一蹶不振,而羽翅鱟等板足鱟類則取而代之,開始與各種巨大的鸚鵡螺亞綱軟體動物抗衡。
板足鱟類在古生代前期是極為成功的種類。雖然不如它們的劍尾亞綱近親存活得久,但這些遠古的裝甲巨怪們仍然展現(xiàn)出了強大的適應能力:在快速輻射演化后,板足鱟幾乎出現(xiàn)在了每一個級別的掠食者生態(tài)位上,從長度僅有數厘米、追捕小生物和蠕蟲的小型種類,到羽翅鱟、翼肢鱟、耶克爾鱟等長達兩三米的頂級掠食者,應有盡有。在奧陶紀末期的大滅絕爆發(fā)后,節(jié)肢動物中的“元祖”三葉蟲類遭受重創(chuàng),數量大減,而角石類則被消滅殆盡,為筆石、菊石等后繼種類取代。二者的衰退讓出了大量生態(tài)位“陣地”,而板足鱟則不失時機地將其一一占領,從而在之后的志留紀中牢固地掌握了頂級掠食者的位置。
在古生代中期的泥盆紀和石炭紀,脊椎動物中的一支開始發(fā)展壯大。原本的鰓弓結構演化成了名為“下頜”的全新結構,并最終決定了海洋的歸屬:擁有下頜的魚類不再只能在海底無力地濾食有機物殘塊,而是可以主動出擊,將獵物直接咬碎。當各種各樣有頜魚類發(fā)展壯大之后,海洋中的大型節(jié)肢動物以及殘余的有殼頭足類立即遭到了空前的挑戰(zhàn),不過,這些裝甲巨蟲的輝煌并未到此為止,板足鱟卻開始另辟蹊徑——它們進入了淡水。
至今為止,地球上曾經存在過的最龐大的掠食性節(jié)肢動物——耶克爾鱟,很可能就是一種淡水生物。在海洋中開始出現(xiàn)越來越具有攻擊性的有頜魚類之后,肢口綱的龐然大物退入了當時尚且不算生機勃勃的淡水之中,并在這里繼續(xù)繁衍生息。
捕獵中的耶克爾鱟(想象圖)
即使生活領域變成了淡水,它們的輝煌并沒有因此而繼續(xù)持續(xù)多久,這和節(jié)肢動物的幾項先天不足有關:由于需要不斷蛻皮成長,而且外骨骼對身體的支撐效率并不太高,因此這些裝甲巨蟲的體型有其上限。像耶克爾鱟那樣長到3 米左右的體長,對于它們的身體構造而言,已經是極限了。于是,隨著向更大更強演化的道路走到盡頭,各種各樣的巨鱟終于一敗涂地,只留下了它們的那些長著劍狀尾巴的小個子親戚仍然存活在世界上,讓我們得以從它們身上窺看節(jié)肢動物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