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伊娜
(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遼寧 大連 116000)
咽喉反流(larygopharyngeal reflux,LPR)發(fā)生在胃蛋白酶、胃酸、膽汁酸等反流至食管上括約肌以上的部位(咽、喉、氣管、鼻、耳、口腔等);其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總稱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related disease,LPRD),可以造成局部黏膜損傷,常有咽部不適、咳嗽、持續(xù)清嗓等[1-2]一系列癥狀。
大量臨床實踐和隨機對照試驗結(jié)果表明,LPR患者進行抑酸治療取得了良好效果,使LPR患者受益[3-5],其臨床表現(xiàn)比治療前有明顯改善。目前,抑酸藥首選質(zhì)子泵抑制劑(PPI),PPI藥物泮托拉唑因其可以抑制胃粘膜的壁細胞H+-K+-ATP酶,從而抑制胃酸的分泌,目前在臨床上己經(jīng)廣泛用于治療胃酸相關(guān)性疾病,而奧美拉唑、蘭索拉唑等在抑酸效果方面不如泮托拉唑。還包括促胃腸動力劑、黏膜保護劑等,依卡倍特鈉是一種局部起抗?jié)冏饔玫奈葛つけWo藥,己被廣泛應用于治療胃炎和胃潰瘍等胃粘膜病變。然而目前臨床上對于PPI聯(lián)合胃黏膜保護劑治療LPR效果不理想。
藥物聯(lián)用治療LPRD是國內(nèi)外研究的熱點。中藥金銀花具有抗菌和增強機體免疫的作用,其味甘、性寒、清熱解毒、涼散風熱,是用于咽喉炎常見藥物。當前對泮托拉唑、依卡倍特鈉聯(lián)合金銀花顆粒治療LPR的相關(guān)報道尚少。因此,本實驗將收集到的臨床病例進行隨機分組,對其分別進行不同藥物治療,對比治療前后RSI、RFS[6]評分情況以及臨床療效情況,初步探討泮托拉唑、依卡倍特鈉聯(lián)合應用金銀花顆粒對治療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療效,以期為咽喉反流的治療提供一個初步的理論依據(jù)。
選取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期間,于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耳鼻咽喉科門診經(jīng)診斷符合LPR患者18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93例)和對照組(93例)。觀察組:(1)男性50例,女性43例;(2)年齡17~67歲,平均年齡(34.71±11.94);(3)病程6~17個月,平均病程(11.52±2.36)個月。對照組:(1)男性53例,女性40例;(2)年齡17~63歲,平均年齡(34.09±11.38)歲;(3)病程7~17個月,平均病程(12.01±2.28)個月。其在性別、年齡以及病程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實驗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病例納入標準:(1)年齡在18~80歲之間的門診患者;(2)RSI 評分>13分 和(或)RFS 評分>7分。病例排除標準:(1)近期服用過促胃動力藥、抗酸藥等;(2)女性處于妊娠、哺乳期;(3)不配合治療者,無法接受規(guī)律服藥者;(4)不符合病例納入標準者;(5)患有腫瘤與急性感染、鼻竇炎、過敏反應等其他嚴重疾病。
本實驗通過將所有符合LPR診斷標準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使用不同用藥分別對比LPR治療前、治療第4周、治療第8周后RSI、RFS評分情況、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上述接受治療時間均為8 w。
對照組口服泮托拉唑腸溶片(Nycomed GmbH公司,批號:H20070343,規(guī)格:40毫克/片)和依卡倍特鈉顆粒(天津田邊制藥有限公司,批號:H20103124,規(guī)格:1.0克/袋)。其中,口服泮托拉唑腸溶片,1片/次,1次/日;早餐后、就寢前口服依卡倍特鈉顆粒,1袋/次,2次/日。觀察組口服泮托拉唑腸溶片、依卡倍特鈉顆粒和金銀花顆粒(四川禾潤制藥有限公司,批號:Z20026766,規(guī)格:10克/袋),1袋/次,3次/日。
統(tǒng)計觀察組和對照組RSI、RFS 評分、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腹瀉、腹脹、皮疹、惡心、便秘)。
RSI評分:包括4項癥狀。(1)聲嘶或發(fā)音障礙;(2)呼吸困難或窒息發(fā)作;(3)咽喉異物感;(4)燒心、胸痛、胃痛。各個癥狀從輕至重依次評為0~5分。RFS評分:共4項體征。(1)假聲帶溝;(2)喉室消失;(3)聲帶水腫;(4)彌漫性喉水腫。根據(jù)喉鏡鏡下由輕到重評分,評分高低可代表鏡下嚴重程度。
臨床療效觀察:(1)顯效:參照RSI量表、VAS 評分,自覺癥狀明顯緩解乃至基本消失,RSI 評分≤13分;(2)有效:自覺癥狀較前改善50%以上,RSI降低,但評分<13分;(3)無效:治療后LPR癥狀無好轉(zhuǎn),RSI無降低。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觀察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前RSI、RF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接受藥物治療第4周后RSI、RFS評分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第8周后RSI、RFS評分低于第4周后(P<0.05);觀察組接受藥物治療4周后RSI、RFS評分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第8周后RSI、RFS評分低于第4周后(P<0.05);觀察組治療第4周后RSI、RF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第8周后RSI、RF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2。
表1 RSI評分的對比(分)
表2 分析喉鏡下RFS評分(分)
觀察組患者顯效54例、有效22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為 94.62%(76/93);對照組患者顯效32例、有效38例、無效23例,總有效率為75.27%(70/93);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13.622,P<0.05)。
觀察組出現(xiàn)惡心2例,皮疹1例,發(fā)生率為3.23%(3/93)。對照組出現(xiàn)腹泄3例,便秘2例,發(fā)生率為5.38%(5/93)。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522,P>0.05)。
LPRD是耳鼻咽喉科常見多發(fā)病,其病因復雜,常有咽部不適、持續(xù)清嗓等表現(xiàn),間接喉鏡或電子纖維喉鏡檢查可見聲帶后連合區(qū)域黏膜增生,聲帶彌漫性充血水腫,嚴重時可以出現(xiàn)喉室消失、聲門下狹窄等體征。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LPR在人群中大約占30%,而在耳鼻喉科門診因咽部不適等癥狀[7]就診的患者中可達10%~15%,其中在超過40歲的患者中,咽喉反流的發(fā)病率為35%[8],而在聲音嘶啞的患者中LPR診斷率更髙達 50%左右[9]。
LPRD產(chǎn)生的前提是食管遠端抗反流屏障的功能降低,出現(xiàn)胃酸、胃蛋白酶等胃內(nèi)容物反流對咽喉部黏膜的損傷[10-11]。因喉黏膜缺少抗酸反流屏障作用,且黏膜不具備分泌HCO3-功能,中和胃反流物中H+離子的功能較低,使咽喉黏膜缺乏對胃內(nèi)容物的保護機制,從而使與咽喉表面接觸的胃酸受損,即使少量的胃蛋白酶也會損傷黏膜[12]。當胃反流物到達咽喉部時能快速引起咽喉部黏膜的病理性改變。在動物實驗中表明:將胃酸、胃蛋白酶或是結(jié)合性膽汁酸直接作用動物咽喉部,可引發(fā)類似LPR患者喉部的癥狀及體征[13]。
由于對LPRD缺乏認識,常將該類患者按普通的慢性咽喉炎進行治療,給予解熱瀉火、清咽利嗓、排毒消腫等對癥治療,如金銀花顆粒、甘橘冰梅片等,并沒有針對病因給予治療,使得咽喉不適感覺無改善,明顯縮減患者生活質(zhì)量。隨著對LPR認識深入,引起專科醫(yī)生關(guān)注,并將反流所帶來的困擾和改善不適感作為LPR研究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治療方面需更嚴格抑酸,首選抑酸藥為PPI,其作用機制是作用靶位為H+-K+-ATP酶,可抑制H+-K+-ATP酶而阻斷胃酸分泌[14]。依卡倍特鈉是一種局部起抗?jié)冏饔玫奈葛つけWo藥,可降低黏膜被胃蛋白酶損害,其在臨床上常用于治療消化性潰瘍和胃炎。
本實驗得出,觀察組和對照組接受藥物規(guī)律治療后第4周、第8周,其RSI、RFS評分逐漸減低,且均低于治療前,觀察組RFS、RSI評分亦較對照組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泮托拉唑、依卡倍特鈉聯(lián)合金銀花顆粒更能有效地改善LPR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咽喉部體征,進一步提升治療的有效率,觀察組聯(lián)合用藥所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發(fā)生較少,低于對照組,進一步改善患者咽喉部不適等癥狀。因此,咽喉炎藥物聯(lián)合抑酸藥(PPI、胃黏膜保護劑)治療LPR效果更為明顯。其可能原因金銀花顆粒的對癥治療咽喉炎癥,同時PPI、胃黏膜保護劑的胃粘膜保護作用聯(lián)合效果更優(yōu),三者聯(lián)合治療LPR的機制有待于下一步實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