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拓跋昇墓志》的形制、志文及書法風格入手,結合北周時期的時代背景、歷史文化等方面對志主拓跋昇生平事跡進行研究。首先,對拓跋氏族的來源和該墓志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了解那個時代為促進民族融合和民族大團結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其次,通過對文獻的研讀、圖文結合、比較對比分析等方法對該墓志進行解讀;最后,對《拓跋昇墓志》的書法風格及其藝術賞析進行全面分析,并與《張玄墓志》進行對比。此墓志用筆規(guī)整,筆畫均勻,結構方正,風格樸拙,且殘留隸意,為后世人學習南北朝時期的書法提供了范本。
關鍵詞:拓跋昇墓志;書法風格;考證
一、《拓跋昇墓志》文化內涵解讀
拓跋氏姓氏考釋及相關文史知識解讀?!锻匕蠒N墓志》墓主拓跋昇為河南洛陽人,他的父親為上洛郡守,他的祖父官至散騎常侍,而他本人官至鎮(zhèn)東將軍,金紫光大夫,死后被追封為光州刺史。
據查閱的情況,拓跋氏一姓,起源說法不一,其中較為信服的一說源于姬姓,出自黃帝后裔鮮卑族拓跋(亦稱托跋)部拓跋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黃帝有四妃,其中元妃西陵氏生子三人,為昌意、玄囂、龍苗。西陵氏所生長子昌意,降居若水,生子三人:長子名乾荒,乾荒生顓頊(高陽氏,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為李氏;三子名悃,遷居北土。黃帝以土德之瑞稱王。北土之人則謂“土”為“拓”,謂“后”為“跋”,故以“拓跋”為姓,稱拓跋氏,意即黃帝土德后代,即后來北朝的鮮卑族拓拔氏部族。在《北史·魏本紀第一》寫到:“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黃帝之子曰昌意,昌意之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還說:“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
西魏末代帝王恭皇帝元廓于公元544年即皇帝位之后,稱元年,將元氏改回拓跋氏。由此,根據墓志原文洪基遠胄,煥諸方策判斷,該墓志主人為皇族后裔。其祖孫三代代代為官,較為顯赫。其妻為尉遲氏,尉遲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跋部尉遲氏族,尉遲部一直跟隨拓跋部稱霸北方地區(qū)。經過長時期往來戰(zhàn)爭,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權,尉遲部也成為北魏皇室貴族[1]。由此可以看出墓志主為皇族后裔,其妻子為世代貴族,在當時為赫赫有名的名門望族,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其為保衛(wèi)北周政權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其英年早逝,皇帝痛惜,追贈其為光州刺史[2]。
二、《拓跋昇墓志》書法風格研究
(一)《拓跋昇墓志》書法藝術風格分析
《拓跋昇墓志》刻于北周,處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其政權、經濟、文化動蕩更迭,書法風格的演變也變幻多端,這是一個書法大變革的時代[3]。
《拓跋昇墓志》用筆方圓結合,字體殘留隸意,結體寬扁樸拙;字體取平和之勢,重心居中,松緊協(xié)調,筆畫輕重分明,點畫形態(tài)變換多姿,仍然不失為南北朝墓志中的上品??瑫鳛橥ㄋ讜w一直沿用至今,其發(fā)展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加趨向簡化,橫平豎直,始于漢末,通行至現代[4]。此墓志用筆無大起大落,筆畫均勻,結構規(guī)整。在行筆運動中,提按幅度大,運筆直起直收。轉折處方折筆畫居多,刀刻味十足。
《張玄墓志》全稱《魏故南陽張玄墓志銘》,刻于北魏普泰元年(531),是北魏書法中成就最高的碑刻作品之一。其筆畫方圓并用,在以中鋒為主的基礎上偶爾穿插側鋒,使點畫豐富多趣,結體受隸書影響大多扁方,帶給人靈巧雅致,古樸之意[5]。因此通過對比觀察,其書法風格與《拓跋昇墓志》相近,故用來做對比分析。
(二)《拓跋昇墓志》與《張玄墓志》單字書法風格對比
通過觀察比較,此墓志的風格與《張玄墓志》較為相近。下文通過“單字比較觀察法”來比較《拓跋昇墓志》與《張玄墓志》的書風。
《拓跋昇墓志》中的“諱”與《張玄墓志》中的“諱”對比分析,兩個“諱”字,從外形方面看,前者整體偏向平和,后者更加具有斜勢,無論是筆畫的走向還是外置關系,《拓跋昇墓志》的“諱”字中第一橫略短,言子部的口部分筆畫方折較多,口形方正,而《張玄墓志》口形整體向右上方偏移,但整體筆畫與前者相似。然而最大的區(qū)別還是右半部分的整體傾斜態(tài)勢,《張玄墓志》中,橫畫整體向右上方傾斜,字的結構更加收放自如?!锻匕蠒N墓志》中的“志”與《張玄墓志》中的“志”字右部分相似度很大,《拓跋昇墓志》橫的第一筆起筆平直偏細,第二筆起筆方切直走。而《張玄墓志》橫畫筆勢向上傾斜,第二筆橫畫露鋒起筆,筆畫較粗,字筆畫圓潤,最后一筆起收筆較重[6]?!熬弊帧稄埿怪尽分械妮^為飄逸靈動,整體結構較欹側,而《拓跋昇墓志》則結體方正,長撇精細,看似樸拙。雖然兩字相似度不是很大,但是各有特色。兩帖的“人”字對比,不難看出結字部分兩個字中心都居中,筆勢基本一樣?!锻匕蠒N墓志》整體較為平正,寫法保守,捺畫起筆較粗中間提按明顯,捺腳粗按末尾出尖,捺腳較長;《張玄墓志》中,人字整體偏靈動,捺畫由細變粗,捺腳較短,右邊筆勢更為開放,整體比《拓跋昇墓志》靈動許多[7]。“州”兩個字相似度一般,從字勢看《拓跋昇墓志》給人一種平和走勢,而《張玄墓志》給人一種向右上方傾斜的走勢。兩字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中間三個點的寫法,《張玄墓志》的三個點較為飄逸靈動,點畫之間的連帶關系明顯,《拓跋昇墓志》較為保守,且三個豎的粗細變化明顯,依次由粗變細。對《拓跋昇墓志》與《張玄墓志》“刺”字進行比較可看出字形上的區(qū)別,拓跋昇的字形較圓潤外擴,而張玄的字形較為板瘦;兩字的“點”也不同,張玄的向上斜勢較為明顯。對比兩個“字”,《拓跋昇墓志》字形扁寬,中間的長橫較長,方起尖收,重心居中;《張玄墓志》橫畫由細變粗,字形扁寬,且字的重心向右偏移。對比兩個“也”字相似度較高,《拓跋昇墓志》的“也”字寬扁,整個字看起來向右上傾斜,變化明顯,《張玄墓志》的“也”字結體更加寬扁,豎彎鉤相較于《拓跋昇墓志》更加舒展纖長[8]。兩個帖中的“之”字相似度極高,其前三筆,點畫幾乎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最后捺畫,《拓跋昇墓志》的捺畫向下壓,呈沉穩(wěn)之勢,而《張玄墓志》的捺畫整體平直,捺尾短粗,收筆迅速,整體字呈靈動飄逸之勢;《拓跋昇墓志》略微古拙?!锻匕蠒N墓志》中的“之”與《張玄墓志》中的“之”相似度極高,其前三筆,點畫幾乎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最后捺畫,《拓跋昇墓志》的捺畫向下壓,呈沉穩(wěn)之勢,而《張玄墓志》的捺畫整體平直,捺尾短粗,收筆迅速,整體字呈靈動飄逸之勢;《拓跋昇墓志》略微古拙[9-10]。
通過以上局部對比,可以窺見《拓跋昇墓志》整體風格屬于南北朝風格時期,殘留有隸書筆意,結字寬扁,起收筆較為隨意,轉折處多見方折,筆畫平直,整體來看,給人古樸,巍峨之意。雖然沒有《張玄墓志》的精致靈巧,卻多了些沉穩(wěn)大氣,此墓志用筆筆畫均勻,結構規(guī)整[11-12]。在書寫過程中,提按幅度大,運筆直起直收;轉折處方折筆畫居多,刀刻味實足。字體取平和之勢,重心居中,松緊協(xié)調,筆畫輕重分明,點畫形態(tài)變換多姿,上下承接,風格樸拙,毫無矯揉造作之態(tài)。由此番對比分析可見,《拓跋昇墓志》整體風格起承婉轉,書寫大氣,窺見出北周時期書法的峻利灑脫,雄強茂密[13-14]。
三、結論
通過分析拓跋昇的生平,可以看出拓跋昇是一個英勇善戰(zhàn),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人,且他的家氏顯赫,祖輩父輩代代為官,祖祖輩輩忠心報國,是北周武帝宇文邕時期有一定影響力的將軍,其在職時平定了倭寇的侵犯,鎮(zhèn)守邊疆,為北周滅北齊奠定了基礎。通過與《張玄墓志》比較分析,可以看出北周楷書墓志大體與南北朝墓志書法的整體發(fā)展變化同步。《拓跋昇墓志》用筆方圓結合,字體殘留隸意,結體寬扁樸拙;字體取平和之勢,重心居中,松緊協(xié)調,筆畫輕重分明,點畫形態(tài)變換多姿??瑫鳛橥ㄋ讜w一直沿用至今,其發(fā)展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加趨向簡化,橫平豎直,始于漢末,通行至現代。此墓志用筆筆畫均勻,結構規(guī)整。在行筆運動中,提按幅度大,運筆直起直收。轉折處方折筆畫居多,刀刻味十足;在同時期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15]。
《拓跋昇墓志》書法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它的書法面貌上,它繼承了北朝時期墓志書法的峻利樸茂,用筆流暢,結體寬扁,展現出古樸,沉穩(wěn)大氣之美,打破了墓志的死板格局,刻工精細,有明顯界格,寫出了此墓志獨特的味道。通過對此墓志書風的研究,學習到對于古代書法的學習也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批判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
通過對方墓志的研究,使人們對這一時期的書法發(fā)展有了新的認識。一個時期書法風格的發(fā)展必然受當時時代發(fā)展和政治環(huán)境大背景的影響。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但這一階段,社會時局動蕩不安,朝代更迭頻繁,受此影響,這一時期的書法風格偏向于峻利樸茂,結體寬扁,個別筆畫之間偶有連帶;在此之前,北魏孝文帝期間,大肆進行漢化改革,要求官員在朝廷上穿漢服、講漢話,改漢姓、與漢族通婚、效仿漢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都對后來南北朝時期墓志文化有一定的影響,墓志文中提到墓主的各種官職,鎮(zhèn)守邊疆等都體現了孝文帝漢化改革對后代的影響。從書法上來看,學習書法不應局限于書法本身,應該將其書法作品與所處時代背景結合起來,綜合分析書法藝術特點進行全面賞析。在書法領域想要有一片天地,必須在學習古人書法的基礎上,用心研究其用筆,結字,章法的妙處,取眾之長,才能在書法道路上越走越遠。
作者簡介:王倩(1996—),女,漢族,山西太原人,本科,研究方向為書法創(chuàng)作實踐。
參考文獻:
〔1〕黃壽成.論北朝后期區(qū)域文化趨同及比較——東魏北齊與西魏北周之比較[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5.
〔2〕員安志.中國北周珍貴文物[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
〔3〕劉燦輝.北周《拓跋昇墓志》初探[J].書法,2018(3):42-47.
〔4〕彭豐文.從盛樂到平成:北魏王朝的國家建構與政治轉型[J].西安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39(7):16-21.
〔5〕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5.
〔6〕郭婷.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氏與鮮卑拓跋氏關系淺析[J].黑龍江史志,2015(5):24.
〔7〕郭碩.拓跋氏與魏晉政權的早期關系——兼論拓跋早起民族交往史料的辨析問題[J].煙臺大學學報,2018,31(16):76-84.
〔8〕程蕓.拓跋氏先世考[J].齊魯學報,1941(2):87-93.
〔9〕張鶴泉.論西魏北周封爵等級的演變[J].人文雜志,2017(9):96-107.
〔10〕金前文.拓跋氏的文化心態(tài)與北魏前期的文學發(fā)展[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9,29(6):24-26.
〔11〕曹道衡.魏太武帝和鮮卑拓跋氏的漢化[J].齊魯學刊,2002(1):6.
〔12〕宋妍娟.拓跋氏援晉與北魏正統(tǒng)問題[J].滄桑,2004(21):58-59.
〔13〕周偉洲.早期黨項拓跋氏世系考辨[J].西夏研究,2010(1):5-11.
〔14〕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15〕黃惇.秦漢魏晉南北朝書法史[M].沈陽 :遼寧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