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黎明 福建省南平市農業(yè)學校 福建南平 354200
壞死桿菌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其病原壞死梭桿菌為革蘭氏陰性菌,可侵害羊、牛、馬、豬、鹿、兔等,尤以羊、豬、牛、馬易感。該病的特征是在受損傷的皮膚、皮下組織、蹄部、消化道和生殖器官黏膜發(fā)生組織壞死,有的在內臟如肝臟、肺臟等形成轉移性壞死灶,常發(fā)生于多雨、潮濕的夏秋季節(jié)。羊以蹄部外傷后感染多見,呈散發(fā)或地方性流行?,F將一起羊壞死桿菌病的診治情況報道如下。
2020年9月,南平市建陽區(qū)個體養(yǎng)羊戶林某飼養(yǎng)的109只山羊出現口腔潰瘍、皮膚壞死、跛行、腹下水腫,個別羊極度消瘦,21只羊發(fā)病,死亡8只。
該病的潛伏期為數小時至2周,病型因受害部位不同而異。根據臨床癥狀可分為口炎型、腐蹄型、肝肺壞死型等。
2.1 口炎型 多發(fā)生于羔羊,發(fā)病初期表現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體溫升高,流涎,口臭,有鼻漏,嚴重者會表現呼吸困難。
2.2 腐蹄型 是最常見的類型,多見于成年羊。當蹄部有外傷時,極易受到壞死桿菌侵害,引起蹄部腫脹或潰瘍,造成運動障礙。一肢發(fā)病時,患羊不愿走動,喜臥,出現跛行,有明顯的疼痛感;兩前肢發(fā)病時,患羊表現爬行狀;兩后肢發(fā)病時,患羊常將患肢集于腹下,不愿走動。
2.3 肝肺壞死型 病情嚴重、治療不及時會形成轉移性壞死灶,此時患羊表現精神萎靡,食欲廢絕,后期極度消瘦,常因機體衰竭而死亡。
羔羊感染壞死桿菌病后,口炎病變明顯,可引起唇瘡,在口、鼻、唇等部位出現結節(jié)、水皰,隨后結節(jié)發(fā)展為棕色痂塊,剝脫痂塊露出不規(guī)則潰瘍面。蹄部有化膿性壞死病變,擠壓腫爛部位流出發(fā)臭液體。皮下組織膠樣浸潤,皺胃黏膜下層水腫、并且有斑紋出血,有的病例表現肝臟腫大,質地變硬,肝臟、肺臟有散在圓形粟粒狀灰黃色結節(jié),切面干燥,心肌少量出血,心包和胸腔積液。
在患羊的病灶與健康組織交界處取病料,涂片后用復紅美蘭染色,鏡檢可見著色不均勻、呈長絲狀的桿菌。
根據病史、發(fā)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病理變化和實驗室檢查結果,診斷該病為羊壞死桿菌病。
將患羊隔離于通風良好、地面干燥的舍內,處理患部,給予全身抗菌治療,對圈舍進行徹底消毒。
6.1 口唇病變 口腔潰瘍的應去除偽膜,用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后,在患處噴灑痘瘡靈或涂抹碘甘油,每天2次,直至痊愈。
6.2 蹄部病變 除去腐敗、壞死組織,然后根據病情進行以下處理。
6.2.1 發(fā)病初期或癥狀輕微 用3%來蘇兒溶液清洗患部,再用0.1%高錳酸鉀溶液蹄浴,每天1次,每次30 min,連用3~5 d。
6.2.2 病情較嚴重者 用30%硫酸銅液對患處充分沖洗,對蹄叉腐爛患羊還應在局部涂抹魚石脂,包扎繃帶,每天換藥1次,連用5 d。腐蹄的可用小刀挖去腐爛角質部,直至膿汁全部挖出,用30%硫酸銅液沖洗患部,創(chuàng)口內部涂抹碘酊后,放入高錳酸鉀粉,創(chuàng)面涂布凡士林(以防污水滲進),再包扎繃帶。
6.2.3 出現全身癥狀者 肌肉注射土霉素(按每千克體重15 mg),每天1次,連用3 d;對個體消瘦、精神狀態(tài)差、病情較重的還應配合強心、解毒、補液等對癥療法,以促進康復。
1)羊舍應修建在地勢高燥、通風良好的地方,平常要及時清理圈舍、場地內的糞便,定期消毒,保持清潔衛(wèi)生,避免病原擴散;在多雨、炎熱季節(jié),不到低洼潮濕地放牧。
2)防止羊群創(chuàng)傷,保持合理飼養(yǎng)密度,避免擁擠和相互啃咬,放牧時應防止在碎石零亂的道路上驅趕、奔跑,以防被尖銳物體刺傷。
3)平時應經常檢查羊四肢和蹄部,發(fā)現外傷后應及時處理消毒、防止感染,對傷口久治不愈的患羊,應及時淘汰。
4)對常發(fā)該病的羊場,應設置腳浴池,在炎熱多雨季節(jié),配制0.1%高錳酸鉀溶液或5%硫酸銅溶液進行定期腳浴,可有效預防該病的發(fā)生。
5)發(fā)生該病時,如果出現發(fā)熱、厭食等癥狀,要及時用抗生素治療,以防發(fā)生轉移性壞死灶或敗血癥而死亡。
6)對羊群進行預防或治療注射時,一定要更換針頭,防止通過針頭引起該病的傳播。
7)羊的壞死桿菌病應與口蹄疫、葡萄球菌病等進行區(qū)別診斷??谔阋叱T谔愎诓堪l(fā)生水皰,而后破潰,嚴重者蹄殼脫落;而壞死桿菌病常常有受傷病史,經過口蹄疫疫苗預防注射過的羊,仍然會發(fā)生該?。黄咸亚蚓鞒鳇S白色膿汁,而壞死桿菌病有黑色壞死組織分泌物,氣味惡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