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樹媽媽 編輯:青禾
咱們之前寫過很多優(yōu)秀孩子的培養(yǎng)方法,經(jīng)常會有媽媽留言,擔心自己學歷不夠、家庭一般,不能給孩子更多的資源。我覺得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經(jīng)濟基礎”和“父母受教育程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又并不是起決定性的作用。
很想跟大家分享清華男孩龐眾望的故事。有媽媽可能還記得他,他的原生家庭比絕大多數(shù)家庭都要糟糕。父親患有精神病,母親常年癱瘓在床,自己被心臟病折磨,家里還有年邁多病的姥姥姥爺。就在這樣的條件下,龐眾望一邊照顧家人,一邊刻苦學習,在 2017 年以 744 分的高分考上了清華大學,還奪得了市理科狀元。那時候,各大媒體都在爭相報道這個“寒門貴子”。時隔4年,再次從新聞上看到了龐眾望的身影,我依舊感慨不已。
1999年,龐眾望出生在河北省滄州市的一個農(nóng)村家庭里。6歲那年,龐眾望被查出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急需開刀治療。4萬塊的手術費,對這個家庭來說,無異于天文數(shù)字。當時很多人勸龐志琴放棄,但作為一個母親,她從沒猶豫過。自己沒錢,龐志琴就坐著輪椅,領著兒子挨家挨戶借,愣是湊出了手術費。
眾望的病治好了,家里也因此負債累累。從那以后,父親被親戚帶著外出打工,母親靠沒日沒夜的刺繡,貼補家用。小學6年,龐眾望一放學,就撿廢品賣錢。因為怕媽媽擔心,這件事是他偷偷做的。在一家人的努力下,原本貧苦的日子似乎正在好轉。但命運,就在這時又跟他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初二那年,母親龐志琴住院了。長期營養(yǎng)不良,加上不斷的工作,她患上了嚴重的貧血,需要住院。四五千元的治療費,并不算多,但家里才還清了債,一分都拿不出來。這一次,是這個十歲出頭的男孩兒,主動挑起家里的擔子。龐眾望對媽媽說:我需要你,有你陪著,回來能看到你就行。
像當年母親救自己那樣,他挨家挨戶找親友借錢。為了照顧母親,他向?qū)W校請了假,順便在醫(yī)院旁的小飯店打零工。每天起來,龐眾望還要菜市場撿爛菜葉,順便給媽媽買一些便宜的菜。在這段艱難的歲月里,他在日記本里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既然苦難選擇了你,你可以把背影留給苦難,把笑容交給陽光。再難的日子,他都沒有放棄,笑著挺過來了。
2014 年,龐眾望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縣城高中。因為離家遠,需要住校,每個月龐眾望只能回家一次。龐眾望想,沒有自己陪著,媽媽在家一定很寂寞。所以他用開學前的暑假,給媽媽寫了30封信,讓姥爺每天讀一封。信的內(nèi)容很樸實,卻也很動人。有些是生活上的叮囑,有些是勸母親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后來,因為媽媽怕耽誤龐眾望的學習,不讓他再寫了。
龐眾望心里很清楚:媽媽希望兒子陪伴,但更期望看到自己學有所成。所以,在學習上龐眾望一直很勤奮,從小就名列前茅。在他一貧如洗的家里,唯一亮眼的,就是一墻滿滿的獎狀。
高中三年,他的成績始終保持在全校前兩名,高考更是取得了684分的好成績。清華大學還有農(nóng)村專項計劃,所以龐眾望獲得了60分的加分,最終一舉奪魁,高考總成績744分,成為了河北滄州的理科狀元。
故事沒有就此結束,經(jīng)媒體報道后,龐眾望的名字和故事,被大家所熟知。當時,很多人都資助這個孝順又堅強的少年。令人意外的是,眾望婉拒了這些幫助,他解釋說:“我從小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知道錢來之不易,那是他們辛苦得來的。”“不接受資助,也是對自己的鍛煉?!薄按髮W四年我只需要做的就是努力,讓這次機會,不被白白浪費?!彼沁@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接受央視采訪的時候,龐眾望正趁著放假打工,想把第一學期的學費掙出來。所謂“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龐眾望的樂觀、堅強和勤奮,終于換來了一個反擊命運的機會。大學 4 年,他多次獲得學習進步獎,同時擔任班上的團支書。如今,他不僅順利畢業(yè),還獲得了直接攻讀清華博士的資格。
替孩子感到開心的同時,我又有些難過和遺憾:眾望的母親龐志琴,去年逝世,沒能親眼看到兒子穿上學士服。相比普通母親,她收入有限,目不識丁,沒能給孩子提供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但也正是這個孱弱瘦小的母親,給了龐眾望人生中最寶貴的三筆財富。
因為生來就行動不便,龐志琴的父母就一直沒讓她上學。自己大字不識一個,龐志琴特別羨慕那些可以學習的人。生下兒子那一刻,她許了愿:家里再難,也要供孩子讀書,還要把書讀好。后來家里因為給兒子治病欠債,入不敷出。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免除了學費,但基本的雜費還是要交的。即便如此,龐志琴也沒有放棄讓怕兒子讀書。
也正是因為母親對讀書的這份重視,龐眾望很小就明白:讀出成績來,才是母親最大的回報。我們這一代父母,已經(jīng)都非常重視教育了,而龐眾望的故事,提醒著我們:無論何時,都該豐富見識,開拓視野,努力提升自己。因為你的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點。
如果看過龐眾望的采訪,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高瘦的男孩臉上總帶著一絲笑容。這樣明亮的笑容,也是他從母親那里得來的。在龐眾望的印象里,母親身體殘疾,卻特別愛笑,很少哭。即便負債累累,自己工作辛苦,她也盡量不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因為要刺繡謀生,龐志琴的手上扎得都是針孔。有次,兒子曾心疼的問她:為什么要做這些東西?龐志琴沒有哭窮,更沒有抱怨,只是回答:這些東西能掙錢,掙錢能給你買好吃的。母親對現(xiàn)實的坦然接受,還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深深影響了龐眾望。
他其實并不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有時候一道數(shù)學題,他可以從白天做到晚上。但每當遇到困難,想退卻的時候,他總會想起媽媽說的話來:你面對什么,你就要去解決什么,因為你總是要走下去的。也正是靠著這股子不屈不撓的信念感,他才能走出困境,逆風翻盤。父母內(nèi)心強大,從容樂觀,才能培養(yǎng)出一個永不言棄,自立自強的孩子。
還有一段采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記者問龐眾望:(你)不會羨慕別的同學那種,比如說被父母照顧的那種安逸,溫暖?龐眾望搖了搖頭:媽媽對我特別好,其實我感覺我比有的孩子還要幸運。(因為)我的媽媽,我隨時都可以見到。
的確,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最好的養(yǎng)育方式,莫過于陪伴。從陪伴中,孩子能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內(nèi)心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心理學上,把這種孩子,歸類為“安全型依戀型”人格。他們因為被愛,所以有底氣;因為有底氣,所以情緒更加穩(wěn)定平和。這類孩子,長大后獨立性也更強,不會輕易被一點點小事所打敗。譬如龐眾望,他的堅強和樂觀,正是來源于母親充分的陪伴和愛。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說過:在多數(shù)情況下,父母的位置決定了孩子的人生起點。但這并不意味著起點低的人,不能過上好的人生。也許,我們無法給孩子一個高起點,但格局和視野、樂觀的人生觀,還有高質(zhì)量的陪伴,幾乎是大家都做到的。這樣培養(yǎng)的孩子,即便不會出人頭地,也能成為一個幸福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