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人類文明的要素之首。世界上多數(shù)古老民族都經(jīng)歷過文明的初級階段:象形文字。
瑪雅文字起源于3500 年前,刻在石板陶器上,圖像復雜有如印章,生存了3000 年而隨著國家民族一起消亡。古埃及和蘇美爾是西方文化之源,他們的象形文字都起源于5000 多年前,都從具象表達事物漸漸抽象化向注音功能轉化。古埃及文字寫在紙莎草紙上或者石碑和墓壁上,疏密有致整齊恢宏;蘇美爾楔形文字摁壓在濕泥板上形成輕重鈍銳的壓痕,影影綽綽頗像樂譜。它們都生存了3000 年,在公元前后消亡。不過,這兩種消亡了的文字卻影響了3500 年前地中海文化圈拼音文字腓尼基字母的萌生。俱往矣!唯獨用線條刻在龜甲牛骨上的中國象形文字甲骨文,從象形開始逐步地抽象化、筆畫程式化,經(jīng)甲骨、大篆小篆、隸而最終定格在楷。它通過另類的書寫工具毛筆,創(chuàng)造了楷、行、草體,創(chuàng)造了遺世獨立的中國書法藝術,一路走到今天!
人類起源于非洲,其中有一批祖先一路北行到地中海,創(chuàng)造西方文明圈;有一批祖先一路東行到太平洋西岸,創(chuàng)造中華文明圈。這就產(chǎn)生了一個非常期待高人解惑的問題:為什么同宗同源從非洲出發(fā)向北向東的人,所創(chuàng)造出的象形文字,會有本質之異?其異是不是在于他們分別追求著“似”和“似與不似之間”呢?看兩者的早期繪畫:6000 年前河南仰韶文化陶缸上的鸛,由圓形、梯形、三角形這三類幾何形塊構成,鸛的腳要傳遞的信息不是它站在地面上,而是它有三前一后的腳趾。而5000 年前古埃及壁畫上的大雁雖高度概括,但其比例輪廓、粗細曲直都忠實于客觀。古埃及文字里的人物及動物植物,雖然高度概括,但其大小長短的比例和輪廓都非常講究寫實提煉。再看甲骨文的馬牛豬犬,從來不把輪廓比例寫實作為目標,而是抓住重點,把最具特征的要素牛角馬鬃表現(xiàn)出來;犬和豬的外形看上去相似,但豬的肚子畫得比犬大。我們祖先創(chuàng)造象形文字,決不被客觀造型牽著走,而是創(chuàng)建了自主的圖像宇宙,用疏密、曲直、長短、穩(wěn)險的線條,構建起和諧美的法則。
東西方文化的兩個相異之源分別孕育出兩條個性之流,這源流,不能用同一種標準去評價她形容她——不過,任你用盡文字去形容她,也不如用眼、用心去品賞她,就像品味佳茗,必上舌尖,方知其蘊其沁不在言辭中。
①古埃及象形文字
②中國商代甲骨文
③瑪雅結構復雜的象形文字
④蘇美爾楔形文字
⑤中國仰韶文化鸛魚斧陶罐局部
⑥古埃及壁畫水濱鳥類
⑦中國18世紀陳撰《仕女圖》局部
⑧法國18世紀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油畫《讀書少女》局部